儘管近年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已大幅擴展機器的能力範疇,但仍有許多任務無法超越人類。麻省理工學院(MIT)學者湯瑪斯.戴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實際採訪全球29個正導入AI的企業或機構組織,發現至少8種與公司營運管理,或專業判斷相關的任務,AI仍需要人類員工當主管引領或協助。(本文彙整摘錄自《智慧協作時代:一人即團隊的高生產力新商業模式》,作者:湯瑪斯.戴文波特、斯蒂芬.米勒,感電出版。)
1. AI的認知侷限:人類擅長脈絡理解
目前,無論是透過訓練資料或是數學演算法,AI都難以掌握廣泛的脈絡理解。這項根本限制在短期內仍難以突破。
2. AI系統誤報率高
Al 通常無法區分真實或重要的警報,與虛假或不太重要的警報,而操作監控人員和保全人員則可以做到這一點。
以新加坡樟宜機場(Changi Airport)的星耀樟宜商場為例,當電腦系統、感應器與AI聲音和影像分析系統偵測到問題時,仍需要人類來判斷警報的真實性與優先順序。
星展銀行(DBS Bank)的交易監控也有類似情況:AI系統常會對可疑交易發出誤報,即使有其他AI系統協助篩選,最終還是需要人類人員進行調查。
3. AI診斷輔助:醫療決策仍需人為把關
以好醫生科技與皮膚科醫生的醫療平台Miiskin的案例來看,雖然AI能協助初步診斷,提供相關影像資訊,但監管機構與審慎的組織,仍堅持由臨床醫師做出最終診斷與治療決策。
同樣地,在史丹佛醫療中心的藥局案例裡,電腦系統和機器人技術可以包好藥物,送到患者床邊,但在送出之前需要人類藥劑師檢查藥物是否正確。
4. AI可整理資料,人類擅長複雜法律解讀
在奧斯勒律師事務所(Osler, Hoskin, and Harcourt LLP)的案例中,即便AI能完整彙整法律文件內容,但向客戶解釋複雜法條的含義,仍需要人類律師的專業判斷與說明。該事務所團隊指出, 「我們仍舊需要人類律師對客戶說明,AI系統在合約和其他文件理發現的内容。」
AI現在雖然能完整彙整事實與數據,但仍無法用有脈絡的方式串聯說明複雜法令,這是人類的強項。
5. AI自動化模型的侷限:仍需要人類培訓
以數據分析公司84.51°的經驗顯示,雖然AI能自動生成機器學習模型,但無法主動提出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或理解模型產出的意義。在84.51°工作的資料科學家,還要花很多時間訓練,輔導和審查一些資淺的業餘人員,利用自動化機器學習功能所做的工作。因此,大多數資料科學家的工作,應該還可以安全一陣子。
6. AI無法取代跨部門溝通與談判
以蝦皮(Shopee)產品管理的案例來看,產品管理涉及複雜的跨組織協調,需要大量溝通、談判與決策技巧,這些都是目前AI難以勝任的領域。
產品管理往往涉及複雜的多方協調,這是企業裡結構化程度最低的工作之一。現在還沒有任何AI系統可以擔任這樣的角色,而且不太可能很快就能開發出這種功能。
7. AI難以建立真實人際關係
無論是摩根士丹利的客戶服務,或是阿肯色州立大學使用Gravyty系統進行募款,都顯示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仍是人類的專長。
AI有助於我們服務客戶,包括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下一個最佳行動做法,以及阿肯色州立大學(Arkansas State University)利用 Gravyty 籌款,但我們仍需要人類銷售人員審查服務內容,確保服務符合我們想得到的關係,並在服務內容裡增加個人化的訊息。
到目前為止,真正擅長和人類建立關係的電腦系統,只出現在好萊塢,例如電影《雲端情人》(Her)或《人造意識》(Ex Machina)。
8. AI無法提升團隊士氣或工作滿意度
雷帝斯金融集團(Radius Financial Group)的案例顯示,即使大量使用AI和數據分析,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仍取決於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與同事互動。
總而言之,《智慧協作時代:一人即團隊的高生產力新商業模式》(Working with AI: Real Stories of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書中的研究指出,AI確實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在需要理解、溝通、判斷與人情味的領域,人類仍是無可取代的。與其擔心被AI取代,不如思考如何善用AI,讓它成為得力助手,把時間投注在更具價值的任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