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任何職業現在都有重新定位的空間。
像中小企業處最近表揚了一家新創事業「管家服務有限公司」,由三位20年資歷以上的女性清潔工一起創辦的,就是要把過去的「清潔工」變成貼心的、令人放心的「家事管理師」。
家事管理師要成功,強調的不是過去一般的清潔工作而已,而是必須瞭解每個客戶家裡每個成員的不同需求、生活習性、偏好,除了清潔,還能協助採購、居家收納等服務。
整個服務業的工作其實都在改變中。例如以前叫貨車搬運工人為「捆工」,現在叫「物流管理師」,除了搬貨以外,現在還要兼任司機,要會操控電腦,還要面對一個個客戶,提供全流程服務。
還有以前喪禮中的「土公仔」,現在叫「禮儀師」,變成生命科學、生命事業的一部分了。
這些不是改名字而已,內涵也都改了。我們曾分析殯葬服務業的改變,從儀式到內涵其實有一套新的總體思惟,要讓客戶感受到以往喪禮中較缺乏的慎重、莊嚴與尊榮。
需求往感性走,量身訂做最貼心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趨勢呢?這是因為市場需求端已經改變,使得供給面有所調整。
這幾年來台灣的消費愈來愈成熟,食衣住行育樂都強調高品質,大家對生活品味更重視,且必須往感性方向走,使得整個產業的結構在改變。
尤其在服務業,顧客現在要求的是,在感受上必須是整個公司都在為我服務,都是為我量身訂做,這樣客戶才會感到貼心。近幾年來個人工作室愈來愈多,就是這個原因。
製造業的發展也一樣,將來產品只是一環而已,最終展現的應該就是貼心的服務,所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或是IBM都說自己是服務業。
製造業從開發客戶、到客戶維持、到後面的售後服務,現在都要思考進去,提供的是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過去製造業講的是high tech(高科技),現在這些必須加上互動與感性元素進去才能成功。
創業圓夢法,激發出不同行業
近年來我觀察到愈來愈多高感性的、高感度的服務公司出現,針對這一端,我們推出「創業圓夢法」,用創意去激發,希望讓很多不同的行業出現。
這一塊創業的量很大,創意無限,也大都跟食衣住行育樂相關。像現在也有專門幫別人辦派對的公司,有一家專門用氣球來做創意設計,有各種造型的氣球。去年是狗年,我們尾牙時請他們代辦,每張桌子上都有一隻氣球做的狗,還可以牽著走,大家都覺得好有趣。
總結來說,創意、感動、感性,若能再加上新科技,如愈來愈紅的機器人就是感性加上科技,就能成為未來當紅的產業與人才。(楊瑪利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