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從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到演算法、機器學習、大型語言模型、AI等推陳出新的高科技橫空出世,電商產業總能乘著技術進步的翅膀,持續不斷地演變與發展。未來的電商市場,又將有什麼顛覆既有局面的創新呢?
我在電商產業待了15年,當年剛踏入這個領域,許多人認為,電商市場在台灣甚至全球都已經達到「飽和」狀態。然而,每隔幾年回頭看,總能發現一波又一波的新應用出現。有些應用來自商業模式的創新,有些則因技術進步,而引發使用者行為的改變,推動電商市場的持續演變。
科技與環境的變遷,不斷重塑成功模式
科技的改變,不斷形塑這個產業。舉例來說,2010年之前,絕大多數的電商平台都以PC版網頁為主。智慧型手機的出現,並不是所有電商公司都跟上這一波商機,許多專家當時的看法是,小小的螢幕難以成為購物的主流。結果,我們看到沒能即時反應的電商,大概都被淘汰出局。
行銷管道的變遷,也是迅速而劇烈的。不少電商抓住了社群媒體早期的紅利,在廣告投資回報率極高的順風期迅速壯大。然而,這股熱潮來得快去得也快,隨著廣告成本不斷攀升,那些無法有效轉化外部流量或自建媒體的電商,就又面臨嚴峻的挑戰。
AI帶來的新機遇,也將掀起新一輪洗牌
最近AI的應用,成為電商領域的熱門話題,大多數公司都看到了這股潮流。但要真正將AI技術融入現有的商業模式,並開發出實際有價值的應用,其實非常困難。因此,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電商市場將出現新一輪的洗牌。
既然商業模式如此脆弱,企業持續成功的方程式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從社群媒體的演變中,也許能找到一些啟示。以Facebook為例,當年收購Instagram,或許是它最成功的決策之一。Facebook本身雖然持續演進,努力迎合使用者需求,但真正能抓住下一個世代的,往往是全新出現的事物。
儘管當前電商市場似乎大者恆大,但我相信,AI時代的電商,將會由新一代的新創公司引領。大公司固然可透過功能開發來建立「護城河」,但新創公司往往因為沒有既有包袱,反而更有機會顛覆傳統的市場領袖。
對大型企業來說,也許理想的成功模式,是透過併購參與新創公司的經營,既能注入資源,又能保留新創企業獨立運作的空間。新創公司不僅擁有創新能量,也因為缺乏舊品牌的限制,一旦找到市場需求的「甜蜜點」,往往能快速成長,甚至達到驚人的規模。
想像AI時代的電商,未來會是什麼模樣?
我相信,未來的電商競爭,不僅僅在於規模或資本的競賽。商品和金物流將像自來水一樣,成為基本的基礎設施,真正的競爭在於誰能最了解消費者,誰能在消費者有需求時,甚至還未察覺自己需求時,將可能感興趣的商品精確地呈現在眼前。
對話型電商(Conversational Ecommerce)是一種可能性,這種模式試圖主動探索消費者需求,而不僅僅依賴消費者打入搜尋關鍵字。然而,這種方式的弱點,在於整個過程仍顯得繁瑣,多數消費者可能不耐煩與機器人對話。它或許是個過渡性產品,但我想像中的AI電商未來,應該是消費者可以幾乎不需任何主動操作,便能被吸引到適合自己的商品。
推薦系統和搜尋引擎,一直是過去十年來電商的必爭之地,但距離真正實現理想還有一段距離。目前的演算法充滿限制和問題。未來會是什麼模樣?我無法確定,但應該會是基於更多數據和機器學習打造的智慧電商助手。當我們第一次見到它時,或許會像初次接觸到大型語言模型時的驚豔,這才算達到應有的標準。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拍拍圈科技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