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家不淹水了 臺南三爺溪治理

極端氣候現在進行式 水的未來取決於現在的行動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4-10-28

瀏覽數 7,900+

臺南市三爺溪中下游治理工程
臺南市三爺溪中下游治理工程
00:00
00:00

位於臺南的三爺溪流域過去每逢大雨必定淹積,但這兩年多來,即使在今(2024)年7月遭遇前所未有強颱凱米連炸3天大豪雨,臺南永康、仁德及南區卻免於淹積禍害,三爺溪一夫當關,如何做到逆轉勝?

極端氣候是現在進行式,我們置身其中的此時此刻。面對極端氣候,水利署多年來積極以流域治理、在地滯洪、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為治水主軸。而其背後更能看見水利人的付出與努力。

對於三爺溪流域的整治,住在附近的居民感受最深刻:我們終於能在颱風天或大雨天好好睡覺,不然雨勢大一點,大家就擔心到睡不著,全家起床搬家具、舀水,如今再也不用擔心家具水上飄的慘狀,真是太幸福了!這都要歸功於水利署執行了三爺溪整治工程。

先天地勢低窪,學校、居民苦不堪言 

說起三爺溪整治,水利署表示,中央和地方共計約投入83億元經費,進行三爺溪上、中、下游系統性整治工程,為能以最快速度趕工,避免暴洪攻勢,水利署執行三爺溪萬代橋以下的中下游治理工程,同時,由水利署第四、第六、第七河川分署聯手臺南市政府共同打拚出絕佳效率,將原訂7年的排水治理工程提前3年於111年11月正式竣工,後於113年正式移交臺南市府接管。

三爺溪中下游治理工程於111年完工。

三爺溪中下游治理工程於111年完工。

追本溯源,三爺溪附近一帶淹水的根本原因,來自於「鯽魚潭」是個由臺地及小丘包圍而成且南北兩側高、中間低的湖泊,康熙24年(1685年)蔣毓英所著《台灣府志》就描述自古以來此處地勢極低窪,後來因上游曾文溪改道,沖斷分水嶺帶來大量泥砂,阻隔了原先潭水北流臺江內海之路,而改道南流三爺溪與二仁溪入海,即使同受改道影響的鹽水溪仍繼續匯流入潭,但潭中水量大不如前,水位逐漸下降,泥砂淤積、乾涸成良田,直到看不見古潭。

對照今日地圖,約有一半永康區、大灣永大路持續往南延伸至仁德一帶,屬於鯽魚潭舊址,而古潭只保留了原本潭心,成為崑山科技大學校園內的「崑山湖」,緊鄰中華醫事大學的仁德滯洪池,則是利用低窪的古潭位置闢建而成,由此不難想像,周邊區域尤其太子、土庫、保安一甲、二行等里,每逢大雨必淹水,擺脫不掉困境。

整治施工前的三爺溪空拍圖。

整治施工前的三爺溪空拍圖。

上下游同時整治,一次徹底解決問題 

為什麼整治工程不像一般情況先從上游做起?水利署說,雖然拓寬上游河面,可以容納更多水,但是到了中下游、甚至出海口這些還沒開始進行整治工程的區域,水道相對顯得更窄,更容易溢淹,因此水利署規劃上中下游同時施工治理,一次徹底解決問題。

位居三爺溪上游與中游交接地帶的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最瞭解這種痛苦。校長孫逸民心酸地回憶:「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自57年創校起,每一場南部豪大雨災情都沒缺席,不得不划橡皮艇把學生送出去,」他指著通往地下室樓梯的擋水門,和每棟大樓前方的女兒牆,苦笑說:「八八風災時,擋水門來不及發揮作用,地下室全淹了,所以之後再加高30公分的女兒牆,也做了仁德滯洪池,結果超大豪雨一來,中下游排水不及還是不管用,107年823水災,全校有86輛汽車滅頂,損失慘重。」

水利署分析,長約13公里的三爺溪主流域河道整治作業的重點,在於加速排水,並打開瓶頸水路,下游通水斷面,才能讓上游的水更快、更容易被排除。因此,無論是拓寬及浚深河道、加高堤岸、設置抽水站與滯洪池及阻水橋梁改建等策略,都是採取「高地截流、低地抽排」的原則執行。

耐心溝通,水利署守護水土百姓安全 

在整治三爺溪前後過程中,有許多外界不清楚的重重難關必須克服,比如,從台積電新廠106年確定落腳臺南後,地價再度起飛,提高了治水成本,只能耐心地與地主洽談徵收用地,非不得以情況下才依法行政,採取強制徵收方式處理。

三爺溪流域整治工程才完工1年多,凱米颱風就在113年夏天帶來一場大考驗,因整體防洪排水系統保護規劃得宜,即使流域內有零星內水因排水不及而積淹之處,也很快消退,顯示三爺溪流域系統性治水效果顯著,改善了過去臺南市永康、仁德及南區等低窪地區容易淹水的困境。

三爺溪中下游治理工程(萬代橋至後壁厝排水口)。

三爺溪中下游治理工程(萬代橋至後壁厝排水口)。

目前,由臺南市政府負責,含括高速公路、一般道路和水道三層立體渠道的萬代橋改建工程,在長達4年半的施工期之後,已經恢復雙向通車,進入收尾階段。配合水利署先前已完成的全流域整治工程,象徵著三爺溪的整治工程就將告一段落。

以往惡名昭彰的三爺溪如同從暴力黑道華麗變身為守護一方水土一方百姓的土地公,水利署克盡全功,再一次締造了大禹治水的感人篇章。

瞭解更多:三爺溪的故事

你可能也喜歡

臺南製造
數位專題

臺南製造

富饒繁榮 永續幸福 走過400 臺灣第一座城市的共融與共創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