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教育部長專訪》鄭英耀:AI和人文並重,三招打造跨域人才

人才磁吸效應加劇,重理輕文難題待解

李加祈
user

李加祈

2024-10-17

瀏覽數 1,250+

教育部長鄭英耀認為,AI與人文社科不衝突,將以三招打造兼備科技和人文素養的未來人才,張智傑攝。
教育部長鄭英耀認為,AI與人文社科不衝突,將以三招打造兼備科技和人文素養的未來人才,張智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2025未來人才關鍵報告

當台灣全速發展AI,年輕學子積極往理工科發展,文組生該何去何從?教育部長鄭英耀要從校內、校際到國際,三面向打造兼備科技和人文素養的未來人才。

在AI旋風中,台灣科技產業蓬勃發展,行政院的「兆元投資國家發展計畫」,也包含「2028年培育20萬名AI人才」。隨著產業人才需求提升,近年,大學端也陸續開設許多AI學程和半導體學院 

當台灣全速發展AI產業的同時,一些疑問卻悄悄浮現:許多年輕學子往理工科發展,人文社科領域是否會隨之沒落,加劇「人才磁吸效應」?若台灣全都是AI和半導體人才,對國家長遠發展真的好嗎 

「AI和人文社科的重要性並不衝突!」教育部長鄭英耀提到,若AI的發展缺少人性理解和社會倫理,將是一場災難 

因此,教育部在2023~2027年的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中,也將「資訊科技與人文關懷」列入六大關鍵能力,希望培育台灣學生兼具科技與人文素養。 

鄭英耀更持續以其他面向,從校內、校際到國際,三面向打造未來兼備科技和人文素養的未來人才 

鄭英耀觀察,現在文、理科系不像從前涇渭分明,大學已開設許多跨領域課程,進入「跨域整合」時代 

面向1〉校內跨域:課程結構改變

鄭英耀認為,AI和人文科系並非抽離、無關的兩個領域,AI工具會成為學生的助手,幫助他學習專業並發展興趣,「會抽離的,是像我這種四年級的LKK啦!」年近七旬的鄭英耀還巧妙地使用網路語彙 

現在,許多人文社科領域的學生也會使用AI工具,做為專業輔助,甚至選修AI學程等理工專業課。像是藝術設計領域的學生,會使用科技工具來協助創作,使藝術表達更臻完整。 

為了落實學生的跨域學習,校內也必須改變課程結構,讓學生更有彈性修課。因此,教育部推動大學開設微學分課程、產學合作學程等,提供學生更容易接觸其他領域和實務產業經驗的學習機會。 

面向2〉校際聯盟:資源串聯共好 

除了各校發展跨領域課程,校際合作更是教育部的重要目標之一。鄭英耀認為,高等教育在發展特色的同時,應該合作分享資源,提供學生更多不同領域的學習機會。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9月開始的新學期,教育部即推動成立「台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 TAICA)。第一期AI學分課程,由台大、清大、成大率先開設,讓25所聯盟學校的學生,能在實體和線上同步修習AI,豐富學生的生涯發展。 

成大校長沈孟儒在TAICA成立的記者會也表示,「台灣很小,所以要整併各校資源,」所有大學一同培育學生面對未來的能力,為台灣學術、產業厚植實力 

面向3〉國際交流:向外借景拚升級

除了國內產官學的合作互動,鄭英耀也致力吸引國際人才加入校園。「整體環境提升,外國老師和學生自然願意來台灣,」當大學校園國際化程度愈高,愈有機會提升台灣學生的外語能力和國際視野。在產業全球布局的時代,更能培育國際級未來人才 

不只外國人才來台,鄭英耀也認為,與國外學校簽約合作是增進大學能量的方式。他以建築設計的「借景」概念為比喻,打開窗戶,讓戶外景象成為室內景色的一部分。鄭英耀分享以前在中山大學的經驗,他將為在高雄西子灣的中山大學想成是西子灣校區,而國外的姐妹校就像是其他校區,例如:京都校區、新加坡校區、比利時根特校區等。 

不僅白紙黑字的簽約合作,鄭英耀更期待大學和外國姐妹校的「實質合作」,教師和學生的交換交流,甚或是遠距線上課程,同步討論互動 

只要攪動大學環境,就會產生更多可能!」鄭英耀講到未來大學圖像,眼神閃爍著光芒,彷彿看見台灣高教無限希望 

對鄭英耀而言,讓所有人都在台灣的教育場域中適性發展、實現自我,就是教育部最重要的責任。同時,他也期待培育更多國際級的未來人才,航向充滿變動的未來。 

延伸閱讀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