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循環經濟模式啟動企業第二成長曲線!明志科大培育綠領人才驅動轉型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4-10-17

瀏覽數 850+

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陳志霖老師帶領學生參與現地調查,再回到教室談循環經濟,有助於學生在實踐循環經濟更有行動力。
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陳志霖老師帶領學生參與現地調查,再回到教室談循環經濟,有助於學生在實踐循環經濟更有行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全球正面臨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循環經濟和ESG被視為企業推動永續發展的雙重引擎,有助於創造第二成長曲線而愈來愈受重視。據統計,全球有超過半數的大型企業承諾投入循環經濟模式,但在轉型路上,有企業遙遙領先、有些則還在苦苦掙扎,明志科技大學認為關鍵就在於:你的人才是否具有「綠色思維」?

場景先拉到2023年的盛夏,15位調查人員頂著烈日,以騎乘自行車或徒步的方式,參與台灣首次《淡水河流域廢棄物複查》,挖掘出長達284公里的淡水流域河岸至出海口的三大廢棄物熱區,全線廢棄物總量高達64萬公升。

實地走訪川廢調查 點燃學生實踐熱情

這項調查行動由荒野保護協會與明志科技大學共同協力完成,帶領學生投入調查的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陳志霖老師有感而發地說,「誰會對垃圾有興趣?但當學生真的到了現場,親眼目睹就在首都近郊,短短500公尺的範圍內,上千袋垃圾堆積如山,那份震撼,讓他們對環境危機產生了使命感!」

參與調查的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廖同學就說,「從沒想過在淡水河邊的紅樹林中,竟藏有這麼多垃圾,真的讓人難以置信!雖然做垃圾調查、淨溪又累又髒,但對於保護地球的未來,卻是至關重要的行動。」

走過三年的新冠疫情,遠距教學讓新世代學子普遍對環境的真實樣貌有著疏離感,「環境對他們是模糊的,環境議題更是霧裡看花」,陳志霖一針見血地指出,因此,明志科大參與現地調查,帶學生體驗真實場域,再回到教室,坐下來談循環經濟,思考「如何讓廢棄物產生價值」,學生對於實踐循環經濟更有行動力。

明志科大學生以騎自行車或徒步方式,參與台灣首次《淡水河流域廢棄物複查》。

明志科大學生以騎自行車或徒步方式,參與台灣首次《淡水河流域廢棄物複查》。

明志導入綠色思維學習 對應產業人才缺口

另一方面回到企業需求端,要從線性經濟系統轉型,團隊必須將循環原則貫徹到企業的各個方面,從採購、生產到分銷及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循環經濟必須成為每位員工的共同語言和責任。陳志霖認為,唯有從人才培育就著手植入綠色思維,才能符合永續營運的產業用人需求。

他分享,明志科大逾2000個課程中,有八成課程與SDGs相關,包括生態調查、環境科學、生態營造技術、廢棄物處理、碳材製備合成等;學校也特別開設輔導課程,鼓勵學生報考經濟部iPAS「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證照。此外,也鼓勵碩博士班的研究主題與永續連結,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畢業前就具備循環經濟的思維」,再加上各自的不同專業領域,為產業培育更多具有永續意識與專業的綠領人才。

明志科技大學  
官方網站:www.mcut.edu.tw  招生資訊網:https://adm.mcut.edu.tw/



你可能也喜歡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數位專題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07年在雪梨發起, 「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活動,已成為全球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 提倡在每年三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於當地時間晚上八點半一起關上「不必要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