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早餐了嗎?」每次有小朋友被送進醫務室,不論是升旗暈倒,或晨間肚子痛,高雄縣內門鄉的金竹國小校護郭秀惠,第一個問題總是這麼問。
在第一堂的早自習課中,全台灣大多數的國小老師會督促學童打開書本,展開一天的課程。
但有些偏遠學校,老師忙著要做的第一件事,卻是統計沒有吃早餐的人數。如果沒吃早餐,小朋友至少要撐過四個多小時的上課時間,才能等到營養午餐。
台灣學童沒吃早餐的比例如何?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在2001~2002年的資料,全國6~13歲的國小學童,大約八成有吃早餐的習慣。
看起來,八成算高,但該份報告也指出,相對於午餐與晚餐的九成而言,學童吃早餐的比例偏低。此外,約二成五的學童有「略餐」情形(指沒有吃足三餐),多數是忽略早餐。
此份報告所顯示的八成,對偏遠地區的孩子來說,可能太樂觀。因為社經地位與家庭結構的弱勢,不少偏遠地區的孩子,一週上課五天,卻有三到四天沒吃早餐。
現象1:隔夜營養午餐當早餐
這些弱勢孩子不是不吃早餐,而是根本吃不到早餐。吃早餐也有城鄉差距。貧窮,往往是這類故事的開端。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住在高雄縣內門鄉大竹崙山上的小君和雯雯姊妹,就要在茂密的龍眼與荔枝樹中穿梭,走半小時以上的山路,才能到金竹國小上學。
她們常在清晨6點多,沒吃早餐就啟程。餓也不敢說,要等老師發現兩姊妹面色有異,才趕快拿點心幫她們補充體力。
儘管老師有時也幫忙準備早餐,但眼神怯生、笑容靦腆的兩姊妹,最常吃的早餐,卻是「隔夜的營養午餐」。
由於小君的爸爸經濟不穩定,很少拿錢養家,沒有工作的媽媽在幾年前,帶著四姊妹搬回山上,投靠年近六旬的外公,一家六口全賴外公栽種龍眼、荔枝維生,所得僅能維持溫飽。
小君四姊妹與媽媽就擠在同一房間,五個被窩並排在地板上,加上衣服處處掛,顯得擁擠。
因此,學校特別讓小君每天帶回剩餘的營養午餐。三菜一湯的剩餘午餐,能帶回去的量很有限,但對小君一家人而言,這卻常常就是當天晚餐,甚至是隔天早餐。
去年底,國中甫畢業的大姐會騎著爸爸帶回來的老舊摩托車,來往陡坡山路載妹妹上、下學,放學時分常見三姊妹與裝著營養午餐的鍋子、袋子,擠在小小的摩托車上。
「看到同學都吃蛋餅、土司,我也想吃啊!」三年級的雯雯小聲說,羨慕之情寫在臉上。
但就算兩姊妹沒在家吃隔夜營養午餐加熱過的「早餐」,也很難買到食物。
只有57位學童的金竹國小,處在高雄縣金瓜寮與竹圍兩個村落之間,距離各約五公里。學生如果沒有在村落中吃完或買好早餐,學校沒有合作社,附近沒有早餐店,孩子也就沒有早餐吃。
現象2:早餐阿姨不見了
再把場景轉到後山台東,2月26日清晨7時,那一天是開學日。
「早餐阿姨不見了!」剛到校的台東縣寧埔國小學童手中握著零錢,卻赫然發現,有錢也買不到早餐吃。
原本在校門口,有一個把摩托車改裝成早餐車的阿姨。兩年來,每一個上學的日子裡,阿姨都會沿著濱海公路,騎半小時,從台東縣成功鎮,來到寧埔國小賣早餐。
早餐阿姨不見了的消息,同樣震驚了校長與老師。
「這下連老師也沒有早餐吃啦!」寧埔國小校長田桂香苦笑道。田桂香還特別打電話問早餐阿姨,為何不來賣早餐?
原來,前年學生總數還超過130人的寧埔國小,近二年卻每年遞減10多人,現在加上幼稚園學童,寧埔國小學童不到百人,「油錢多、賺頭少,在那裡賣早餐,根本不划算!」田桂香說早餐阿姨寧願在鎮上街道開店,雖然競爭者多,但至少客人也多。
田桂香沒料到,今年開學第一件事就是與午餐祕書商量,要如何為孩子張羅早餐。
田桂香感歎,當地家庭很多隔代教養,學童家裡只剩下阿公、阿嬤,經常一早出外工作,不然就是年老多病,有心力幫孩子張羅早餐的很少,記得給孩子10元、20元買早餐的人就已經不錯了。但現在連有錢,也因為人數少,根本找不到人來賣早餐。
田桂香想過的方法包括,找贊助、與鄰近學校合作、讓業者一起供應早餐與幼稚園的點心。然而,這些要不是無以為繼,就是有執行上的困難。
以找贊助來說,是可遇而不可求。曾經有國內知名飲料業者贊助寧埔國小鮮奶,但無法持久。目前營養午餐一餐30元,如果算進運輸成本,幾乎無法支應,要不是找鄰近國小一起辦,險些連午餐也辦不成。
「午餐辦得成,這已經很感謝主了,」信奉基督教的田桂香有感而發。
現象3:泡麵加汽水當早餐
就算孩子有錢買早餐、也要有人賣早餐,沒有家長陪伴的孩子都買什麼吃?
與寧埔國小同樣在省11線濱海公路上的台東縣成功鎮博愛國小,有好幾個學童,一早起來就必須自行處理早餐。
「早上起來的時候,我就自己拿零錢去買早餐,午餐就在學校吃,下午回家沒有人,我再拿錢去買肉粽到學校吃,」顯得早熟的皓然,只有六歲卻要自己處理兩餐,雖然有阿嬤與爸爸同住,卻因為他們要外出工作,根本沒空料理他的三餐,讓皓然養成每天早上自己拿10元,傍晚拿20元去買東西填飽肚子的習慣。
博愛與寧埔國小,附近都沒有早餐店,頂多有一、兩家雜貨店或家庭式餐飲店,兩校的師長反映,小朋友早上買來吃的,經常是汽水以及速食乾麵,飲食根本不健康。
「學校會叮嚀小朋友早上不可以吃速食麵與汽水,但小朋友不一定聽話,」對此,博愛國小校長賴明治和大多數師長一樣,莫可奈何。
賴明治在一次校內調查中,發現二年級的小柔,一週有兩到三次沒吃早餐,原因和五年級的哥哥一樣,都是「媽媽不在家,沒給吃早餐的錢。」
120公分高、身上運動衣明顯太大的小柔說,有一次哥哥向她喊餓,她也只能回答,「你忍耐一下吧,我也沒錢啊!」
賴明治表示,台東縣與花蓮縣之間的「海線」(濱海公路),堪稱是全台東最窮的地方,因為工作機會不多,居民多貧困,中壯年常外出謀生,造成單親與隔代教養的家庭結構。
孩子沒早餐吃,是誰的責任?
很難想像,在台灣國民所得超過1萬5000美元的今天,卻有這麼多小孩沒辦法吃到營養的早餐。營養午餐竟成了許多弱勢孩子一天中最豐富,甚至是唯一吃得到的一餐。
「午餐時,曾看到學生光扒白飯、不吃菜,一問才知道,原來在家裡他們是吃白飯加醬油,得要老師幫忙夾菜,才知道原來菜可以吃,」一位在東部任教的幼稚園班老師心疼地說,只有七個孩子的班,卻有兩個一週吃不到兩次早餐,還有兩個吃點心與午餐的份量是其他孩子的兩、三倍,還曾希望將菜帶給家人吃。
吃早餐,對弱勢孩子竟然變成是一種奢侈。孩子沒早餐吃,又是誰的責任?
「很多事情是家長該關心的,學校承擔太多,怕會讓家庭功能更不彰,」金竹國小校長張二文,一語點出許多教育工作者的難題。
但小朋友不吃早餐、自己打理三餐的怪異現象,卻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據兒福聯盟在2006年發表的《從小老外,身體搞壞》兒童外食報告,發現兒童早餐外食的機率最高、近四成。如果以全台灣國小學童340萬人來估算,就約有135萬學童早餐自理。
孩子早餐自理的比例高,偏遠地區又沒地方買早餐,已有部分偏遠學校想了創意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普遍的作法是在學校辦公室擺放牛奶、餅乾,讓小朋友及時充飢、補充營養。有些學校則教導孩子自己動手做。
已經走入歷史的台南縣左鎮鄉、去年廢校的光榮國小澄山分校,老師曾在課堂上教小朋友自己動手做簡便餐點。念六年級的阿龐在父母親一早離家工作時,便乖巧地幫自己和妹妹,煎幾個麵粉加蛋的鬆餅,讓他們有力氣上學。
辦早餐教室,學童DIY好處多
為了貫徹「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教育理念,花蓮縣富里鄉的富南國小乾脆辦起「早餐教室」。
校長楊智璇表示,富南國小只有14個學童,沒有一年級與四年級,單親、隔代教養的家庭多,大部分小朋友沒吃早餐就到校。
「怕他們沒精神上課,一開始是學校老師自掏腰包買早餐,但我們想不如讓孩子DIY,也讓他們懂得惜福,」楊智璇於是向校友募了一些經費,利用閒置教室,添購烤麵包機、果汁機、平底鍋等廚具,再請校護準備食材、擬定每一週的早餐食譜。
去年9月開始,每天早上7點半,富南國小的孩子做完晨間打掃,就陸續進到早餐教室中。
只見六年級的四個孩子圍在兩個大平底鍋旁,照著今天的菜單,潘家兩姐弟分別煎火腿、煎蛋,另兩個同學則負責跑腿、分送食物給其他孩子。
教室另一頭,有五年級與三年級的孩子在烤吐司、泡牛奶,二年級的孩子則早就準備好自己的盤子與杯子,端坐在椅子上安靜等待。
在老師的督導下,不到15分鐘,十多份吐司夾火腿與蛋,配上牛奶的早餐,已經都上桌,全校師生分享了互助的成果。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孩子在吃完早餐後,竟然還很有紀律地分工清潔自己的碗盤與廚具,連烤箱裡落滿麵包屑的托盤也不放過。
DIY的早餐時光,在8點前結束,吃飽的孩子滿足地去上第一堂課。
「我們告訴孩子,這是他們要吃的早餐,當然要自己好好做,」六年級導師余芳如說,一起做早餐讓孩子學會分工合作,孩子氣色變好,學習效果當然就更好了。
早餐教室「算起來,附加價值很大,成本卻沒有想像中高,」楊智璇笑說。
全台灣有566個百人以下的偏遠小學,還有多少個孩子餓著肚子上學,或長期沒有得到充足的營養?
這個問題,值得社會進一步關心,因為今天的小學生,正是明天的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