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會2月上路至今已過半年,近期的激戰點為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上月20日,在野黨以「原民會未編足禁伐補償預算」為由,將總預算案退回程序委員會,今(4)日總預算再被退,顯示對抗趨勢難轉變。台灣會出現如美國政府停擺的情況嗎?學者指出,在「預算法第54條」的架構下有不同答案。但總預算遭卡,對在野黨的政治後座力,以及拖久了對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傷害又在哪?一文詳解。
提起政府預算案遭國會卡住的案例,一般人都會想起美國政府停擺的慘況:許多公務員被迫放「無薪假」,導致政府暫停提供一切「非必要服務」。但這樣的現象,不太可能出現在台灣,關鍵在我們「預算法」第54條提供了明確架構。
「總預算案之審議,如不能依第五十一條期限完成時,各機關預算之執行,一下列規定為之:……二、支出部分:(一)新興資本支出及新增計畫,須俟本年度預算完成審議程序後始得動支。但依第八十八條規定辦理或經立法院同意者,不在此限。(二)前目以外計畫得依已獲授權之原訂計畫或上年度執行數,覈實動支……。」
總預算遭卡,既有福利不會喊卡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蘇子喬指出,由於「預算法」第54條的規定,即使預算沒有在國會通過,除了今年政府新增的項目,其餘政策,政府依然可以依照去年動用的額度動支,「不會因為被卡,許多既有的福利政策就不能發放了。」他回憶,總預算遭國會卡住的狀況,在上一個少數政府、陳水扁任內(2000年至2008年)也不算少見,當時的預算案,常常都拖到執行年度的4、5月才通過。
至於哪些是會受影響的政府新興計畫?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日前受訪時就列舉:軍公教調薪案、台9線蘇花公路的安全改善工程、基隆到台北南港的捷運計畫、生育津貼與育兒津貼的「加碼」、潛艦國造後續計畫……。由此看來,總預算遭卡,對政府、民眾的影響仍算可控,重點可能還是在政治面的影響。
蘇子喬認為,對在野陣營來說,卡總預算的這個動作只是一個「表態」,但就整個遊戲規則上,執政黨仍占優勢。因為執政黨不怕預算不過,且在輿論上還有很大的空間,例如可比照扁政府,在輿論戰發起「再怎麼野蠻」的宣傳,長此以往下,在野黨會在政治面受到較大的傷害。
學者研判:立法院終究會妥協
一般案例來講,當行政、立法出現僵局時,其實一般民眾的指責對象,大多會是立法部門,「其實到最後,立法院還是會妥協的啦,」他判斷道。
也因為如此,他認為執政黨可能會更有恃無恐。行政院長卓榮泰的為人處世,雖以「圓融」著稱,但卓的背後站著總統賴清德,而賴清德的態度與發言都相當相當強硬,「比陳水扁還強硬」;加上目前朝野對抗激烈,這會期還有大法官人事案、國會改革釋憲案,因此在野黨也不會馬上妥協,整個預算案恐怕還要再拖一段時間。
2025前,朝野激烈對抗難轉圜
不過,總預算案陷入僵局,對執政黨來說也不必然全然無傷。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認為,若預算案沒過,執政黨的政策就會受到延宕,不見得完全沒辦法做,可是就會變得很難看,因此對執政黨來說,也會受到不小的傷害。
他認為,藍、白兩個在野黨合作退回總預算案,主要是希望藉此讓執政黨做出一些讓步,並達到2個宣傳效果:一是藍白合不因柯文哲京華城案受到影響、二是針對執政黨編列的預算案做文章。在野黨不見得是真心要擋總預算案,而是希望執政黨妥協、做一些讓步,並讓民眾產生「國會制衡行政」的感覺。
至於現在朝野在國會的激烈對抗,未來有沒有轉圜的機會?王宏仁判斷,有意角逐2026年縣市首長大位的政治人物,要到2025年才會開始鋪陳,在此之前,朝野激烈對抗的態勢,恐怕難以改變。另外,目前在野陣營,不管藍、白兩黨,內部都被「偏右」的人把持了,黨內有些人或許不贊同目前帶頭者的策略,但在基於「團進團出」的概念下,還是會配合相關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