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400年了,邏輯思惟還是不本土

李國偉
user

李國偉

2007-03-01

瀏覽數 18,550+

400年了,邏輯思惟還是不本土
 

本文出自 2007 / 3月號雜誌 向古人學習

歐幾里得(約西元前325∼265)的巨著《幾何原本》,是古希臘數學集大成之作。雖然他的生平事蹟幾乎完全失傳,但是他在《幾何原本》裡展現的組織知識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公設法」(或譯為公理法),2000多年來均為西方人奉為追求精確體系的圭臬。

不僅牛頓(1642∼1727)使用公設法來建立他偉大的力學系統,就像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沙(1632∼1677)還嘗試用公設法建立倫理學。因此,歐幾里得也被認為是西方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導師。

但是公設法在中國的傳統思惟裡,幾乎完全不見蹤跡。中國古代的數學在實用上,無論是幾何度量的運用,或是數值方程的求解,都不遜色於西方。在獲取這些成果的歷程裡,一定有某種內在的理路來導引。不過,古代中國人從未有意識地發展討論思想規則的邏輯學,因此也難打開公設法的大門。

利瑪竇、徐光啟影響中國數學

西元1607年發生了一場中西學術交流上引為美談的事蹟。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與明朝翰林院庶吉士徐光啟(1562∼1633),出版了他們合作完成的《幾何原本》前六卷中譯本。這本譯著對於中國的數學教育,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上過中學數學課的人,都學過「曲線、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線、有理數、無理數」這些名詞,不過大概不會留意過創造這些名詞的人就是利瑪竇與徐光啟。

利瑪竇一定是位非常聰穎多能的人。他30歲到達澳門才開始學習中國語文。44歲用中文寫文章已經頗受中國文人好評。49歲那年他終於到了北京,在人生最後九年裡,他廣結中國士大夫,以中文著述傳播基督教教義。另外也盡量引進西學,讓中國學子大開眼界。利瑪竇還能動手製作天體儀、地球儀、日晷等科學儀器,是一位手腦並用的全才。像利瑪竇這樣的典型,在中國古代很難找到與其相當的人物。

徐光啟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飽學之士。在44歲跟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之前,他並沒有受過多少數學教育。但是他很快就掌握了幾何的精髓,真正認識了公設法的威力。他曾說:「此書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試,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脫之不可得,欲駁之不可得,欲減之不可得,欲前後更置之不可得。」

但可惜的是在徐光啟身後,公設法的嚴密邏輯思惟,並未在中國的文化土壤裡扎根。清初李子金描述京城號稱博學的人對《幾何原本》的態度,就說:「無不望之而反走,否則掩卷而不談,或談之也茫然不得其解。」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今年是2007年,正逢《幾何原本》中譯400周年,我們緬懷這件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的事蹟時,一方面應該表揚跨越文化、跨越種族的精誠學術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應該反省,為什麼理性的、系統的、邏輯的思惟方式,時至今日,仍然讓人感覺那麼不本土?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本專欄由周成功、李國偉共同主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