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山大學AI2人才培育雙軌目標 打造高雄產業轉型人才量能新引擎

朱荔詡
user

朱荔詡

2024-11-11

瀏覽數 10,300+

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
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你對高雄產業的印象是什麼?石化、煉鋼、重工業?如今的高雄,不只半導體領銜的高科技園區成立,會展中心、旅運中心相繼落成,駁二、流音、衛武營,更幾乎每個週末都有大型演唱會和藝文活動。 

從工業都市轉型科技、旅運、觀光的新經濟之都,在高雄邁向偉大城市這條路上,最重要的人才支持力量之一,就是高雄唯一的國立頂大: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李志鵬分享,中山大學不只是南台灣最重量級的頂大之一,更期許在未來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晉升世界級的大學,吸引國際企業來高雄! 

從國內頂大到國際名校,成為高雄前進的最重要動力

李志鵬在就任典禮上,喊出「台灣南方的哈佛大學」的辦學願景。有人問他,台灣目前科技業正夯,為何不選擇理工領域排名世界第一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做標竿,而是哈佛大學?

但在李志鵬心目中,同時在理工、人文、商管、社科、醫學都佔有國際一席之地的哈佛大學,更符合中山大學對自身願景的標竿:培育與匯集多元人才。  

「中山大學有十個學院,很多人不知道,半數都和人文領域相關,」李志鵬說,就像高雄要從工業城市轉向多元經濟,表藝、數位、文創、軟體、會展和綠能等,都將是驅動產業轉型的巨大引擎,「理工和人文並重,才能支持城市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力量」。 

人文與多元,讓學生視野與高雄產業一同升級  

在「南方哈佛」的願景下,李志鵬提出「AI2」的治校理念,分別是「藝文與包容」(Artistic & Inclusive),以及「前瞻與創新」(Advanced & Innovative)」。 

為什麼培育產業未來人才,第一個辦學重點竟是「藝文」與「包容」? 

李志鵬解釋,提到理工與人文結合,很多人都會直覺,是不是開對應的課程,或是強迫學生都去修人文類的必修就好。但人文素養,從來就不能用強迫,更不是拿到修課證明就代表具備,重點是「引導、激發與融入」。 

李志鵬以自己成長經驗為例,他讀的是物理、電機、資訊,但從小就喜歡音樂,在學校參加弦樂社,至今都還會去聽音樂會。所以李志鵬請文學院長在中山開草地音樂會、拓展校區內西灣藝廊(現名為360藝文空間)作為藝文空間,讓中山大學的學生,有機會在校內遇見各種藝文活動。

多接觸、多體驗,遇到自己會打從心底喜歡上的那個項目,讓「藝文」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份,人文才會真正與理工融合。

「包容」也是同樣概念。  

少子化下,當台灣人走向國際,國際人才也將走進台灣。對於國際化,過去教育界多半強調「外語能力」,但國際合作,只會說英語並不夠,更重要的是「理解與包容」。 

「談到國際化,大家都以為只要英文好就沒問題,」李志鵬說,語言只是溝通的第一步,不同國家、民族,宗教信仰、生活習慣、飲食風俗都不同,就像穆斯林固定時間要做禮拜,對於食物也有特定限制,能夠理解與尊重不同國家的生活與文化,國際合作才有可能順利發生。

接觸不同國籍、文化、生活背景的人,才能從中學習理解與包容,並成為未來產業需要的跨國合作人才。

接觸不同國籍、文化、生活背景的人,才能從中學習理解與包容,並成為未來產業需要的跨國合作人才。

而大學,是許多人是第一次與自己成長背景差異很大的人成為伙伴。中山大學近年開設許多全英語與通識課程,近日更獲教育部遴選為全國四所雙語標竿大學之一。此外,中山也積極招募外籍生。更透過社會服務,讓學生接觸偏鄉、原住民、新住民等過去可能不熟習的族群。中山大學後醫系,更要求學生一定要下鄉服務,去理解城鄉不同的醫療需求。  

李志鵬強調,與其進入社會才開始碰撞,從學校生活、課程,提早接觸不同國籍、文化、生活背景的人,愈早接觸,就能愈早理解,也就愈有包容,成為未來產業需要的跨國合作人才。

鞏固中山優勢學術領域,打造未來產業新想像  

第二個AI的「前瞻與創新」,則是面對國內外的高教競爭,中山大學怎麼集中資源,槓桿出最有利的未來優勢。

李志鵬一上任,就盤點中山大學在哪些領域的哪些項目,具備領先地位。 

例如,中山大學擁有亞洲唯一的氣膠科學研究中心,專門研究空氣汙染及PM2.5對環境及人類的危害;又或是6G通訊與感測研究中心,不僅一半教授是業界內最重要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員,更擁有三做國家級講座。另外,中山大學人資源研究管理,在亞洲學術界同樣具領導地位。 

在持續加碼的優勢領域同時,中山大學更鎖定有潛力的新興領域做投資。

例如近年來,淨零碳排是產業熱門議題,其中一個備受看好的作法,就是將碳封存在海洋中的「藍碳」,而中山大學是國內海洋科學領域的翹楚,「這塊,就是中山具備前瞻機會的地方,也正規劃成立相關研究中心。」李志鵬分享。 

另外,包括國防科技相關的水下聲納技術,或被認為將會在半導體產業高階封裝技術帶來重大突破的矽光子技術,中山大學也都有專門研究並獲得傑出成果的教授,更已和國防部、AMD等重量級相關單位或企業,簽訂合作。 

集中優勢並鎖定高展望性的領域,中山大學目標成立高教深耕計畫中的研究中心,成為帶領相關產業在南台灣發展的領頭羊。 

展望中山大學的未來,以身為高雄最重要的頂大,更要成為產業與城市的火車頭,鎖定地區優勢、擴大產學規模。

展望中山大學的未來,以身為高雄最重要的頂大,更要成為產業與城市的火車頭,鎖定地區優勢、擴大產學規模。

展望中山大學的未來,李志鵬說,學是學術研究的火車頭,但身為高雄最重要的頂大,中山大學更要成為產業與城市的火車頭,鎖定地區優勢、擴大產學規模。 

當高雄從過去發展停滯的工業城市,一步一步轉化為充滿新建設與新產業機會的國際都市,未來不管在半導體、AIoT、淨零、綠能,以及數位軟體、影音文創都充滿潛力。當建設已經具備,人才的需求,就需要透過教育培育來跟上,「中山大學的目標,就是成為整個大高雄未來發展藍圖上,最重要的量能引擎!」 

你可能也喜歡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