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各界對國發會剖析未來人口變動趨勢的推估統計結果極為關注,沒想到卻一再延宕。其實,連《經濟學人》都說,統計推估應是AI最能突破之點,國發會不如盡早公布,才能找到對症下藥的解決方案。
到醫院看診,是先檢查驗血診斷病情?還是先等處方開出後,再決定體檢數據?
今年8月29日,職司人口推估的國發會,丟出一則公告,讓關心台灣未來社會結構的朋友傻眼,公告略以「配合行政院業務整體規劃,有關未來人口、出生、死亡等推估結果,由原訂113年8月30日,延後至9月30日下午4時前發布。」記憶所及,這種例行統計工作,早有既定模式,且時間充分,從來未曾發生公告延遲發布的戲碼。想要利用這項資料進行決策的各界人士(包括教育、照護、勞工等),自然大惑不解,以為計算出了差錯,但偵錯修正竟需要一個月?
沒想到,不到一個月,9月24日,國發會又丟出一份令人以為是誤發的公告,內容大同小異,寫得居然是「推估結果……再次延後至10月31日下午4時前發布」。在計算方式、模型都無重大更動變異的情形下,為何推估結果要一延再延?難道是行政院真有重大的人口政策有待宣布?足以影響未來人口、出生及死亡的推估?還是初步的分析資料有重大變化,可能造成社會不安?按理說,數據只是數據,如何應對,則是各部會的責任。
發現問題及早公布,才能共謀因應對策
台灣有關人口統計的資料不少(內政部、勞動部、教育部、主計總處各有職掌),國發會兩年一度的人口推估,之所以獲得各方重視,無非因基於國家發展立場,剖析未來人口變動趨勢,尤其是一般預期,台灣在2025年勢必邁入超高齡社會,對國發會這份推估至2070的人口動態評析,當然會吸引眾人目光。但一再推遲發布時間,只是讓狐疑氣氛愈發濃烈,並無好處。至於發布後,如何在優化生養環境、因應超高齡社會,尤其是充實人力資源(例如移民政策)方面,強化布局,應不是人口推估報告本身的問題,否則徒授人「箭未射不敢畫靶」之把柄。
相信行政院已經看到人口推估的結果以及問題的嚴重性,但定期應公布的資料不公布,恐怕徒亂人心,不如及早公諸社會,大伙共謀對策,困難的應該不是統計數字,而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期《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故事,赫然就是The breakthrough AI needs,統計推估應該是AI最能突破之點,AI都按捺不住,當局就不要再猶豫了。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原文刊載於新世代金融基金會網站,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