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新加坡的新面貌 城市更刺激 連夜生活都全球第二

楊瑪利、游常山
user

楊瑪利、游常山

2007-03-01

瀏覽數 31,150+

新加坡的新面貌 城市更刺激 連夜生活都全球第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7 / 3月號雜誌 向古人學習

最近新加坡報紙大幅報導一則讓當地人也感到十分訝異的新聞。

根據國家品牌指標(Country Brand Index)調查1500個國際觀光客的結果,全球夜生活最精采的地方,第一名是義大利,第二名是新加坡。

過去在國際上以保守、乾淨、甚至有點無趣知名的新加坡,竟然夜生活瞬間變成世界第二名?

1999年從紐約移民新加坡的華裔美國人、新加坡發展銀行(DBS)副主席兼執行總裁戴國良,在新加坡生活七年來,覺得藝文活動愈來愈多、生活也變活潑了。

新加坡當地文化人、《我報》副總編輯蔡深江也跟許多新加坡當地人一樣,覺得生活面向與城市景觀愈來愈美麗。

「最繁華的烏節路,現在很重視燈光效果,假日晚上每30分鐘,每一個紅綠燈口都會暫停1分鐘,上演燈光秀,行人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跳舞,反正隨便你要幹嘛,這在過去根本是不可能的,」蔡深江說。

政府設目標:城市更刺激有趣

位於新加坡河畔的新聞通訊藝術部,本身就是城市變臉的一部分。這棟興建於1934年的建築,原本是警察局,1998年被指定為國家古蹟後,2000年改成新聞傳播藝術部,一共911片向外打開的窗戶,漆上綠色、紅色、綠色、藍色等五顏六色,成為十分搶眼的城市景觀。

「政府有一個目標,希望把新加坡變的更有趣、好玩、刺激,」新聞通訊藝術部常任祕書陳振南表示,新加坡為了吸引國際專業人才和觀光客前來,深刻瞭解到必須把自己的環境變得很有魅力。

「多采豐富的生活才能吸引國際人才。你去看看我們的駁船碼頭(Boat Quay)、克拉克碼頭(Clark Quay)、老聖詹姆士發電廠(Saint James Power Station)改建成的酒吧,這些地方入夜後都是國際人士,餐廳、酒吧、迪士可舞廳一應俱全,非常吸引人,」陳振南自豪地說。

當地有名的室內樂團「唐四重奏」陳國安、陳國平兄弟笑說,在新加坡生活了30、40年,近年來真的感受到新加坡多了很多吃喝好地方,每次外國朋友來訪,他們總是帶著訪客一路吃喝。

為了增加城市魅力,從硬體上,新加坡的許多角落都正在改變中。

靠近市中心的濱海灣區綜合城度假勝地(Integrated Resort),怪手整天密集開挖中,預計2009年完成後,整個濱海灣區立刻會變成國家的活動中樞,生活、娛樂、創意、藝術、文化,各個層面都將激發新加坡的創新發展。

而新加坡河畔的克拉克碼頭,「最近,當地業者又編列了8200萬新加坡幣(約17億6300萬台幣),全部重新翻修,」陳振南說。

改造商業區:融入住宅區生活

過去嚴肅的辦公區、繁華的商業區,近年來都市規劃單位也改變思惟,希望注入生活與文化機能。新加坡管理大學(SMU)在2000年成立時,校區就刻意選在過去晚上下班後幾乎變成「死城」的商業區,「因為希望把活力還給這個都市,」從新加坡國立大學借調、一路參與新大學籌備的商學院副院長許茵妮說,有了大學在市中心,整個地方就有生氣了。

不只新大學要把活力帶到市區,新加坡重要的金融街「珊頓大道」(Shenton Way),政府也計畫引進生活機能。

至於豪華購物商場林立的烏節路,也將大興土木,兩年後會有不同面貌,除了購物消費之外,也將規劃大樓住家。

把住宅與商業區混合,在台灣根本不是新鮮事,但是對一向恪守英國住商分離、區段嚴格的新加坡,卻是一大突破。

台灣人、到新加坡任教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楊沛儒,本身也參與了新加坡這一波的城市改造計畫,「這個計畫叫做新的市中心(New Downtown),過去濱海灣、珊頓大道的金融區(又稱新加坡華爾街),白天很熱鬧,下班後上班族全部回到郊區組屋,黃金地段在夜晚閒置,所以New Downtown計畫就是記取過去的教訓,新加坡今後的規劃都要融合生活和工作。」

解放保守心靈:口香糖也解禁

除了城市景觀全面改造外,一向循規蹈矩的國民集體心靈,似乎也比以往開放、多元。

今年初到新加坡訪問時,許多人私下告訴《遠見》記者們,過去新加坡以不准吃口香糖聞名世界,現在可以吃了。

「社會價值也變得比較多元,大家也比較敢發表意見,」一位新加坡市民也有這樣的感受。

他舉例,約一年前,後港社區附近一個因業績不好、沒有開始營運的萬國(Buangkok)地鐵站,被不知名抗議人士擺了八隻大白象紙板嘲笑(英文中白象代表大而無當之物),警政、司法當局要求徹查,後來因為八隻白象紙板實在無傷大雅,甚至新加坡萊佛士女子中學,還集體把白象圖案當作運動的T恤班服,警政、司法單位最後就不了了之。

近幾年來新加坡的藝文活動愈來愈多。2002年10月12日開幕的兩座造型像大榴槤、地位如中正紀念堂兩廳院的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是當地的文化地標。

濱海灣藝術公司總經理潘傳順喜歡帶著訪客,坐在外面的露天咖啡座聊天、喝冰啤酒、看夕陽。他在這裡首度聽到雲門舞集總監林懷民談到《行草》《竹夢》等幾齣新舞碼。

「可惜雲門太貴了,我們Esplanade當時負擔不起,只好讓給香港藝術中心了,」潘傳順說來猶有遺憾。潘傳順原是一個地產開發商,五年前接下濱海灣藝術公司總經理,要落實預算低、節目好,還要充實人民文藝生活的目標。

然而五年後的今天,Esplanade做起來了!數不清的室內樂、演唱會、舞台劇表演,經常還有免費的室外、室內的西洋古典音樂演奏。

老都市再發展:發電廠變酒吧

辦公地點在新加坡的惠普科技全球副總裁陳力揚、台灣惠普科技公司公共事務處長劉露霞,最喜歡和同事在Esplanade聚餐。從咖啡座往濱海灣看,金融中心的高樓組成的天空線,趁著夕陽餘暉,痛飲冰涼啤酒,真覺得新加坡有歐陸盛夏的悠閒風情。

其實,仿效浪漫歐風、重視生活情趣的趨勢,也是新加坡政府近年來一個重要的政策目標。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不管是古蹟保存、把古蹟變成摩登旅館、更新老舊社區、迎接新時代氛圍等「都市再發展」的軟、硬體工作,都正全面啟動。

例如1928年蓋好的殖民地時期巴洛克建築、也是舊的郵政總局,1995年整體改裝,已經變成五星級豪華旅館浮爾頓大酒店(Fullerton Hotel),得過無數國際旅遊媒體評選為最佳酒店。站在飯店四面八方任何一個陽台,都能欣賞新加坡河的風光,新加坡的招牌地標魚獅像就在不遠處。

而原本是唐人街牛車水區內古蹟建築,也變成特色精品旅館。

新加坡都市再發展局局長范秀玲指出,「新加坡的整體都市規劃,其實是分段進行,從來沒有停止過。」

范秀玲說,濱海灣、聖淘沙的兩座IR固然是重點建設,但是由民間企業發動的都市更新項目,很多也是非常優秀。

例如,新加坡島南海岸一座廢棄的老聖詹姆士發電廠,變成新加坡虎牌啤酒(Tiger Beer)博物館和英式酒吧;還有舊國會大廈,今天也變成了藝廊。

在老聖詹姆士發電廠酒吧群對面,是最新、最炫、最大的購物中心──VivoCity,占地24公頃,幾乎半個成功大學大小。

VivoCity的定位是新加坡最大、最新且結合零售、購物功能,領頭塑造新潮生活方式。300家商店、各式餐廳美食、只能容納30人的頂級電影院,「這裡是新加坡新創意生活型態的中心,」有蘇格蘭血統的當地公關傅更生說。

去年VivoCity開幕時,的確不同凡響,第一個營業週末就擠進了30萬人次,三個月內就吸引110萬人次。

大力推藝術:雙年展有收穫

負責讓新加坡變好玩有趣的,還有肩負政府發言人等多重角色的新聞通訊藝術部。新聞通訊藝術部從2003年開始,推動新加坡的文化創意產業,培養動畫、導演、藝術等人才。

而半官方的國家藝術理事會(NAC,National Arts Council)也長期補助藝術家,來幫助新聞傳播藝術部的政策執行。建築師出身、從香港移民新加坡30多年的國家藝術理事會主席鄭維榮說,藝術表面上看市場價值不大,實際上對培養創新人才有很大的助益。

戴著老派眼鏡、文質彬彬,鄭維榮娓娓道來藝術理事會苦心孤詣擘畫幾項雙年展和比賽。新加坡雙年展已經辦了兩屆,以建築、設計為主題,還想辦以廣告為主題的展覽。

官方積極,民間努力,新加坡這幾年戮力投資藝術產業,已經開始小有收穫。例如,已故新加坡酒店大亨邱德拔之么兒邱金海,2005年以《和我在一起》電影,獲得法國坎城影展非競賽類「青年導演之夜」(Director’’s Fortnigt)的首映影片的殊榮,這個榮譽30年前有美國《計程車司機》的馬丁史柯西斯、《星際大戰》導演喬治.盧卡斯都得過,新加坡朝野視為莫大榮耀。

邱金海也曾經在1999年2月被《亞洲週刊》選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25個傑出人物。

而國家藝術理事會在2006年,也頒給了邱金海一座傑出藝術家獎座。

「我的片子刻意表達新加坡這個城市人與人的疏離,」42歲的邱金海說,有人以義大利1960年代的安東尼奧尼或是美國1980年代的伍迪艾倫等二大名導演來形容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在找尋新加坡這個城市的靈魂,並給予記錄。這樣的「藝術作者論」空間,過去在新加坡非常窄,他的電影經常處理妓女、自殺、魚丸麵攤老闆、黑社會角頭、刻薄的潮州老太太等社會人物。

城市有魅力,增加國家競爭力

在NAC的倡導下,新加坡的藝術家現在有很多機會,可以成為職業藝術家,無衣食之虞。

藝術雙年展,仿效威尼斯雙年展,是美術部分。至於音樂部分,NAC大力扶植不少表演團體,唐四重奏是其中之一。陳國平、陳國安、洪澤民等四位弦樂器音樂家,原本棲身新加坡國立交響樂團,後來成為專職演奏家。NAC每年定額給他們2萬新加坡幣(約台幣43萬)行政津貼,讓他們有經費租辦公室與聘僱行政助理。同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音樂系,也給他們兼任教職,有一個專用的錄音演奏室。若有機會要出國表演,政府也會贊助機票與旅費。

就在政府刻意扶持下,新加坡的年輕藝術家正在紛紛冒出頭。

當前的新加坡,不只城市的風貌大變臉,連人民的心靈地圖,也開始因為活躍的藝術表演,而逐步呈現多元。電影、音樂、美術,齊頭發展,新加坡頓時百花齊放。

1月8日接受《遠見》獨家專訪的總理李顯龍說,新加坡夜生活世界第二,「我想夜生活是錯誤的名詞,但是我們的文藝生活絕對是十分充實的。」一改過去保守嚴謹無趣的形象,靠著塑造城市魅力,來增加國家競爭力,正是新加坡採取的策略,而這其實也是全球各大城市都一致朝向的新趨勢。

新加坡新聞通訊藝術部常任祕書陳振南:五年107億發展創意產業

新聞通訊藝術部常任祕書陳振南,聊起新加坡種種發展歷史與目前動態,具備宏觀視野,又清楚動態細節。當台灣也在高喊要全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時,陳振南分享了新加坡近幾年來的作法。以下是專訪精華:

追溯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史,1965年獨立時,人均GDP不過500美元。後來逐漸發展勞力密集產業、電子工業,接著是資本密集製造業、服務業、不動產業、金融服務業。

2003年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當時政府有個「經濟發展委員會」,結論報告指出,未來新加坡要朝向三個新興產業發展,一是生命科學、二是水與環境的科技,三就是還有互動數位新媒體,要全力發展這三大產業。互動數位新媒體的推動就是本部業務。希望讓新加坡發展成為創意經濟。

為了追求創意經濟,我們不只要鼓勵左腦的邏輯、分析能力,更要鼓勵右腦思考的創意部門,激發產業實驗性的面向,也就是多鼓勵設計、創意的激發。即便是生產消費性產品,也不只要求顯性的「可觸摸」(tangible)部分,還要顧及看不到的隱性內涵的部分(intangible),就是要強調設計、感性部分。過去新加坡的教育比較單一價值。但政府未來會鼓勵學校因材施教,讓有天分的人不至於被埋沒。

知識密集經濟,研發占3%GDP

新加坡目前要從資本密集經濟,轉型到知識密集經濟,所以我們要非常強調資訊科技。國家資訊計畫、2015年智慧國家、全國無線上網寬頻網路等計畫都在進行,大量的基礎建設正在興建。而新聞傳播藝術部的職掌項目,藝術、文化、古蹟遺產、互動媒體科技、娛樂、媒體、圖書館等,今後都是要吸引很多國際旅客來新加坡的重點。

過去幾年來,光為了發展媒體、藝術、電影等創意相關產業,追加預算2億新加坡幣(約43億台幣)。不過我們正在大力推廣的重點是互動媒體的產業(IDM,interactive and digital media),未來五年我們計畫將有5億新加坡幣(約107.5億台幣)的預算投入。這對新加坡很重要,因為我們現在只投入不到2%的GDP在研發,未來五年我們希望研發經費將達到3%的GDP,折算成實際的研發經費,也就是總預算高達135億新加坡幣(約2902.5億台幣)的國家級研發預算。

未來五年,所有相關的國家級計畫都會啟動。生物科技園區、互動媒體科技、城市風貌改變,都在同步進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