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由郭書瑤主演的影集《通靈少女》正式上映,這部以台灣民間信仰和宮廟文化為背景的作品,描述具有通靈能力的少女謝雅真的青春成長故事。當年不只收視獲得了無限迴響、引起了許多共鳴,郭書瑤完美又精湛的詮釋,也演活了這名帶有天賦而接受自己天命的女孩。
如今,郭書瑤再以電影《流氓驅魔師》和觀眾見面,這回,雖然她扮演的不再是那位通靈少女,但同樣的通靈題材、以馬來西亞為背景的驅魔故事,更透過另一種感動,傳遞背後的溫暖。
《流氓驅魔師》描述,人稱「第一驅魔師」的李元傑(宗子杰飾),雖然天賦神力卻抗拒驅魔,不僅到處當神棍騙財,還喜歡在街頭與漂亮的阿嬌(郭書瑤 飾)鬥嘴打鬧,就連連續多起離奇中邪案件發生,不約而同都找上阿傑,但他始終逃避不願配合。
直到某日,朋友的孩子同遭被邪靈附體,一名靈異網紅Sora(林汐飾)上門求助,阿傑被迫協助。Sora在好奇心驅使下,在阿傑身邊試圖挖掘真相,才發現常在他身邊打轉的阿嬌就是關鍵線索,且這些恐怖中邪事件,原來互有關聯。
原本以為是恐怖片,郭書瑤一度不想接演
《流氓驅魔師》由林雪燕執導,宗子杰、郭書瑤與林汐主演,本片是郭書瑤繼《通靈少女》後再次挑戰靈異題材,也是她首度與新馬團隊合作的大銀幕之作。
從小就對靈異、神鬼題材特別感興趣的林雪燕,花了半年時間做《流氓驅魔師》的田野調查。除了諮詢多位驅魔師、薩滿的真實除魔經歷,並將東西方對神祕異度空間的見解,全都融匯電影之中,而本片男主角的角色原型,正是導演認識多年的驅魔師友人。
郭書瑤分享,一開始接到《流氓驅魔師》的邀約時,光看到企劃案就覺得非常恐怖,認為應該是嚇人的電影,但因為自己的原則是不接恐怖片,一度想說要婉拒。
「因為我怕鬼,所以要演那種會嚇人的東西,我真的不敢。」直到後來仔細看了劇本,她才發現故事比她想得還要深刻。
「其實我每次在接一個演出之前,最關鍵的考量點,就是內容會不會是自己想看的,如果我沒辦法說服自己,卻要叫觀眾來看我的電影,我覺得那很不負責任。」郭書瑤說,雖然《通靈少女》和《流氓驅魔師》的演出角色完全是兩回事,但其實共通的信念,就是他們都是信仰的媒介。
短時間內和男主角培養默契,郭書瑤還私下請表演老師指導
這是郭書瑤首次參與長時間的國外拍攝戲劇作品,她坦言,其實一開始猶豫了快一個月,雙方也是慢慢的在談細節,沒想到劇組沒有因此而換人,反而一直在等她答應,真的很感謝對方。
「因為這次是和完全不同的跨國團隊合作,而且也因為海外拍攝,所以擔心可能有些不適應的地方。」她分享,這次和馬來西亞合作的經驗非常特別,她第一天抵達以後就先休息,接著第二天和導演、劇組碰面,第三天到現場勘景,第四天就正式開拍了。
「還好,其實我們的劇本完全是順著拍的,所以可以讓我在拍攝的過程中漸漸掌握和男主角那種分離、不捨的感覺,才能在短時間內培養彼此的默契。」
事實上,在台灣研讀劇本時,郭書瑤就自己自費去找了表演老師,討論該如何在短時間內和男主角的演出,就做到彷彿已經非常熟悉彼此的模樣。後來,她想像自己很需要對方、拋下個性中的獨立感,努力建立角色和角色之間的關聯。
郭書瑤說,每次拍攝結束收工時,導演都會約宗子杰和她一起吃飯,宗子杰也會當導遊,私下帶她去吃當地的美食,並且在聊天的過程裡快速了解對方,「其實我拍攝中間有飛回台灣一趟處理其它工作,他還會打電話來跟我視訊,討論我們後續角色的狀態,對我們拍戲有很大的幫助。」
相信因果關係,靈媒可以化解一些人世上的遺憾
她分享,無論是《通靈少女》或《流氓驅魔師》,台灣和馬來西亞的宮廟文化、民間信仰,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也有很多人相信靈媒,因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職業、一個非常必要的窗口,讓人們可以圓滿一些遺憾。
郭書瑤說,自己很相信因果關係,因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完全無法單純用對錯來解釋,但如果用因果去看待,就會更容易釋懷。
「因果未必是這輩子的事情,也可能是上輩子修的業,人生可能就是上輩子寫好的劇本,也許劇情大綱改不了多少,但細節可以透過心態、心境去轉變。」
她笑說,有時候如果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會想成是自己要還的債,並且把能量放在好的地方,這樣想會更開朗,每一個選擇都會決定自己往什麼方向。
因為人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好的事情,而不是不好的事情上。
拍攝過程吃足苦頭,吊鋼絲吊到吐好幾次
她分享,拍攝《流氓驅魔師》最難的一場戲,就是最後一幕必須要吊鋼絲的橋段,那一幕是她必須想像自己被一個黑洞吸走,再也無法和男主角見面的道別戲。
但因為拍攝不易、嘗試了非常多次,鋼絲綁了非常久,讓她胃食道逆流,拍攝的過程吐了好幾次,「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明明身體上已經很痛苦了,卻必須做到情感和情緒兼顧,真的非常不容易。」
郭書瑤說,在那場戲,她是真的把那場戲當成人生最後一次演出的方式來嘗試,因為我自己知道可能拍完戲後很久都不會再見到這些劇組、也可能未來都不會再見面,拍完以後幾個工作人員也跟著不捨的哭了。
她坦言,其實以前一開始會演戲的原因,完全就只是因為這是個賺錢的管道,但沒想到演到後來,發現自己其實很喜歡,而且如果能夠透過一個作品凝聚觀眾、鼓舞大家,那是很感動的,「《志氣》真的是改變我的契機,我也希望能夠透過更多的作品,傳遞給觀眾不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