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遠見》進行的「雙重水污染影響民眾用水認知調查」結果發現,受訪民眾在處理過期藥品上主要採取兩大途徑:丟棄在垃圾桶(55.7%)和送至藥局回收(34.9%),但也有少數人是丟入馬桶(1.8%)。你知道,哪一種處理方式才是正確的嗎?
「處理過期藥物的正確方式,主要取決於藥物的種類。」三軍總醫院總院腎臟科門診醫師洪永祥解釋,若是抗生素、化療藥物、荷爾蒙製劑等特殊藥物,這些藥物具有較強的藥性,對環境的影響較大,建議將其包好,送至醫院、診所或藥局回收處理;而一般藥物,如止痛藥、胃藥等,可以丟棄至一般垃圾桶,這些藥物在焚燒過程中會被分解,不會對環境造成明顯的危害,但如果你將其直接沖進馬桶,藥物成分就會直接污染水源,不僅影響生態,還可能通過食物鏈,最終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他強調隨意丟棄藥物將對環境帶來巨大的危害:「一些禿鷹因為食用含有抗生素的獵物而瀕臨滅絕,結果導致其他動物激增,擾亂整體生態。可見,藥物殘留對環境的危害是深遠的,大家應高度重視。」
如何面對環境污染風險?腎臟科醫師:飲用足量好水來守護健康
「每當傳授如何保護腎臟健康時,我一定會強調喝水的重要性。」洪永祥醫師解釋,我們的腎臟是一個過濾系統,可濾掉體內100種水溶性毒素,但前提是需要足夠的水分和良好的水質方可運作,如果缺乏水分,便無法有效地代謝及排出毒素而影響腎臟功能。
其次,缺水可能引發一些常見的腎臟問題和疾病。例如:女性泌尿道易感染,男性易形成腎結石,這些問題若長期存在,恐對腎臟造成不利影響;還有,台灣現有十萬多人正接受洗腎治療,導致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皆與代謝功能有關,而多喝水可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有助於控制血糖和血壓,進而保護腎臟。
此外,洪永祥醫師叮囑,喝水的量要足、時機要對,水質也應符合標準。他說:「每天應飲用體重30~40倍的水量。例如:60公斤的人每天應喝1,800~2,400cc的水,但實際飲水量需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身體的水分流失量也不能一概而論。不過,我們的胃每次只能承受約300cc的水量,如果一次性喝太多很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導致噁心等不適;因此,我建議將每天的水量分成8次喝完,每次約250cc,可於早上起床、用餐前、運動前後及洗澡前飲用,只要固定養成分次喝水的習慣,一天8次250cc很容易達成。」
至於飲用水的「質」,洪永祥醫師認為台灣的自來水水質優良,但仍建議民眾,在飲用前先煮沸消毒或是使用淨水器殺菌,理由有二:一、自來水廠會加氯消毒,雖然氯能殺菌,但過多的氯對人體也有一定的刺激性;二、從水廠到用戶端,水在輸送過程中可能因管線老舊和水塔未定期清洗而受到二次污染。
長期不小心攝入新興污染物,怎麼辦?
提及污染,洪永祥醫師語重心長地說:「隨著科技的進步,藥物殘留、塑膠微粒、內分泌干擾物等新興污染物逐漸成為不容忽視的環境問題,例如:壬基酚、雙酚A等環境荷爾蒙,還有容易被魚類攝取的塑膠微粒,都是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塑膠製品。」
「特別是台灣取藥便利,不少人習慣將剩餘的藥物沖入馬桶,這些藥物經由下水道進入河流,最終可能流入飲用水源。」他以英國約克大學的研究為例,研究團隊在河川中檢測出大量的藥物殘留,其中包括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雙胍類藥物、精神科鎮定安眠用的苯二氮平類(BZD)藥物,以及止痛藥等,值得台灣當局關注。
倘若擔心長期喝入含有新興污染物的飲用水,洪永祥醫師也提供5大解方:(1)多喝水可促進塑化劑和水溶性藥物排出體外;(2)透過運動和熱水澡流汗,有助於將重金屬、脂溶性藥物從體內代謝出來;(3)多攝取膳食纖維,可吸附體內有毒污染物並從糞便排出;(4)多吃五顏六色的蔬果,既可強化肝臟代謝功能,植化素也具有抗氧化作用;(5)加裝國際認證的淨水器。
擔憂飲水安全?可濾除新興污染物認證能做為挑選指標
身為腎臟科醫師且擁有多年養魚經驗的洪永祥醫師不諱言地說:「水質真的很重要。我們診所洗腎室的水處理系統須經六道過濾,包括RO逆滲透、活性碳、紫外線殺菌等;但RO既耗電、浪費水資源又會把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濾除,若家中沒有洗腎患者,使用密度較高且能保留水中礦物質的活性碳濾心,再搭配可消弭最多細菌的紫外線功能,即能滿足一般家庭的飲用水需求。」但他提醒民眾,市面上的淨水器琳瑯滿目,最好還是要挑選有第三方國際可信賴機構的全機安全認證,特別是可濾除新興污染物的認證,方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