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毒物專家:塑膠微粒恐提高4.5倍的心梗、中風風險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4-09-18

瀏覽數 9,400+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
00:00
00:00

過去,我們只擔心飲用水中有沒有氯、重金屬等傳統污染物,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對新興污染物的認識加深,對於飲用水的標準也需與時俱進;由於毒物對人體影響的關鍵在於濃度,為了家人的健康,我們應最大幅度地降低飲用水中的新興污染物濃度,以確保飲水安全。

根據《遠見》進行的「雙重水污染影響民眾用水認知調查」結果發現,95%的受訪者都聽過新興污染物,可是近一半的人雖聽過卻不關注(43.2%);對此現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說:「新興污染物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甚至我們可能同時也是製造者,特別是新興污染物對孩童的影響格外顯著,不容忽視!」

新興污染物,與諸多重大疾病息息相關

許多人好奇,現今的毒物與過去的毒物有什麼差別?洪東榮主任回答:「塑膠微粒的出現是最大的差別,也是最值得關注的新興污染物之一。」他舉一篇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上的研究論文「動脈粥狀硬化和心血管事件中的塑膠微粒(MNP)」為例指出,以304名有頸動脈狹窄或堵塞情況,但無明顯症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在高達150名患者的頸動脈組織中發現塑膠微粒,而這些患者在後續的追蹤中更發現,他們罹患心肌梗塞、中風等風險機率是其他沒有塑膠微粒患者的4.5倍。

此外,還有內分泌干擾物質(EDCs),如:家用清潔劑中常見的壬基酚、不沾鍋塗料裡的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和塑膠製品中的塑化劑、雙酚A(BPA)等,因會影響人體體內多種荷爾蒙的正常功能,又被稱為環境荷爾蒙;以及殺蟲劑和除草劑中的活性成分、人體與動物用藥的藥物殘留,特別是抗生素對人類及環境生態的巨大影響。

然而,這些備受醫學毒物領域重視的現今毒物,正是民眾聽過但不太關切的新興污染物。為此,洪東榮主任慎重地表示,經研究發現,內分泌干擾物質不僅提高胰島素阻抗的機率,最終導致糖尿病,還與乳癌、攝護腺癌等內分泌系統有關;塑膠微粒則可能攜帶細菌和病毒,引起感染或細胞變化,從而增加癌症的風險。

毒物專家:腎臟是最主要的排毒器官,多喝水可提高排毒功效

毒物幾乎無處不在!我們每天接觸的空氣、食物和水中都可能含有毒物;但洪東榮主任認為民眾無須恐慌,只要劑量不多,身體能自行從小便、糞便、呼吸道和皮膚流汗排出毒物,「腎臟是最主要的排毒器官,增加飲水量可提高腎臟排毒的效率,唯前提是飲用水沒有受到污染。」

所幸,台灣自來水廠處理的水質和飲用水的標準指標都十分完備,只需對於新興污染物和複合污染物的影響,保持持續的研究與監測,反倒是從自來水廠輸出時經過的管線、儲水的水塔與民眾盛裝飲用水的器皿,比較可能讓水質受到污染。

「若想確保家庭飲用水安全,應定期清洗水塔、注意管線狀況並於飲用前確保殺菌。若還有顧慮,可以安裝經過國際安全認證的淨水器,最大程度地降低飲用水中的污染物濃度,亦可提升飲用水口感;但不建議使用逆滲透(RO)系統,因為RO水缺乏礦物質,不適合日常飲用」,洪東榮主任說。

其實,從「雙重水污染影響民眾用水認知調查」的統計結果可推估,80%的國人家中已安裝淨水器,但高達87%的民眾因擔憂新興污染物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而有意願更換或添購更有效的淨水器;因此,洪東榮主任叮囑3點:(1)認證的重要性:選擇經過第三方權威機構認證的產品,其宣傳效能更具可信度;(2)紫外線殺菌可取代煮沸:若不想每次煮沸,可選擇具有紫外線殺菌功能;(3)定期更換:每個濾芯都有其容量限制,應根據使用量及時更換。

事實上,以淨水器廠商最常獲取的NSF(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ANSI(代表該項認證也被美國政府列入國家標準)認證為例,目前已有新興污染物濾除測試─NSF/ANSI 第401號標準,內容包括藥物、化學化合物、除草劑與殺蟲劑及塑膠微粒等。

對於新興污染物的濃度,迄今仍無法確認安全閾值

隨著健康與環保意識抬頭,新興污染物儼然已成為熱門議題,只是多數人耳熟卻不詳;洪東榮主任為此提醒民眾:「雖不必過於擔憂,但必須重視。畢竟新興污染物是近年來才開始受到關注,相關的研究數據還不夠多,我們很難明確地劃分出一個安全閾值,這意味著我們無法確定某種污染物在體內達到多少濃度時才會對健康產生危害,尤其是正在發育的孩童們,他們更容易受到新興污染物的傷害。」

新興污染物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對孩童的影響格外顯著,更需留意家庭飲水安全!

新興污染物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對孩童的影響格外顯著,更需留意家庭飲水安全!

延伸閱讀

永續新主張 綠色公民大調查
數位專題

永續新主張 綠色公民大調查

全球極端氣候加劇,無人能置身事外!《遠見》發起「綠色公民大調查」,探究日常生活減塑、減碳行為,反思如何為環境永續共盡心力,展現台灣邁向淨零的決心!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