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各地天災不斷,藉都更以強化防災功能,迫在眉睫。政府如不改善「這七件事」,不僅無法打造出六本木之丘,連城市安全都存在隱憂。
今年適值九二一大地震25週年,4月3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如果這兩次地震都發生在雙北地區,後果將不堪設想。
花蓮地震當天,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示警的話再度被提起。他曾建議台灣須思考遷都問題,大台北地區有8、900萬人口,其中300萬住在「土壤液化高潛勢區」。國家地震中心2013年曾「警告」內政部,台北若發生芮氏規模6.2的地震,粗估有4000棟房屋倒塌;萬一規模是7.3,會倒掉3萬5000棟,「一個中級地震就會摧毀台灣。」
氣象署統計今年以來至8月16日,規模5以上地震超過50次;專家擔心,新的地震時代恐要來臨。
顯見,藉助都市更新(簡稱都更)以強化防災功能迫在眉睫。但,台灣的都更制度均借鏡日本,不僅未有類似六本木之丘的開發案,區域防災更有待提升,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台灣的都市計畫竟成為都更的障礙?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