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真的沒有遠見人物嗎?

許倬雲
user

許倬雲

1989-01-15

瀏覽數 11,900+

真的沒有遠見人物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9 / 2月號雜誌 第032期遠見雜誌

「遠見」選不出去年的遠見人物,遂以此為題,詢於海外。

此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國家社會而無具備遠見之人,豈非舉國均有不知方向之慮?但是凡事均可由不同的角度看,如何評定缺少遠見人物,也當從不同的層次討論。

從最淺顯的層次論之,「遠見」每年年底有「遠見人物」特寫專題,自然意在模仿美國「時代雜誌」的當年風雲人物。不過,「遠見」與「時代」有其語意上的差異。

未必是人

「時代」是中性名詞,而「遠見」卻有一番自我的期許,也因此對於「遠見人物」的條件,有其一定的要求。反之,「時代」的年度人物,大率為該年度重要事件的主角,只要有新聞價值及廣大的影響力,此人此事是善是惡,並非考慮的要件。其中的褒貶,甚至不見於介紹的文章,而是留給次一期讀者投書中,由不同的讀者分別表達其贊成與反對的理由。

有時候,「年度人物」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一群人或是一類型的人物。例如聯合國在戰亂地區維持治安的特遣部隊,或如青年中產職業人士(所謂雅痞)。有時,時代人物甚至不是人而是物,例如有一年的「時代」人「物」是電腦。

時代雜誌在時間上只限於本週發生的大小事件,空間則顧及全球各處,內容的涵蓋面更屬五花八門,政治、經濟、宗教、教育、藝術、音樂、……名人軼事及生老病死,無所不見於專欄。

單以空間而論,遠見雜誌終究是以台灣為主要著眼點,其他地區大率點到為止。是以,「時代」可在全球找年度人物,「遠見」卻只能從兩千萬人口中,找尋對台灣特別具有「遠見人物」條件的候選人,則「遠見人物」來源之易於枯竭,寧非是勢所必至?

單從這一淺顯的層面,討論「遠見人物」之難於出現,所涉至多為遠見雜誌的編輯部對於這一年度性的特寫,是否必須有所更張。說實話,如此的主題,殊非「遠見」的局外人可以置喙之處。我所關切者,毋寧為此事透露的若干心態。

寂寞的遠見者

中國文化中、權威一向有特殊的地位。在家庭中,在社會上,都有一言拍定的人物。台灣經過數十年的權威式父權政治,大家久已習慣於有這種領袖做大家的帶路人。

這幾年來,社會忽然開放了,處處有「誰又怕誰」的氣氛。一方面,大家覺得沒有帶路的人了,衷心不免惶惶然;另一方面,誰也不願平心靜氣的聽取別人的意見,更遑論欽佩別人的意見而稱之為遠見了。這種心態,舉世都可找到。

然而百家爭鳴,群龍無首,不定於一尊,也未嘗不是好事,也許竟開創了多元思想的新局。

遠見人物的條件,據遠見雜誌所列為以下三條:

一、見識深廣、思論恢宏。

二、決策與措施具前瞻性,對國家前途與人民福祉,產生重大影響。

三、其思想、作為,有助提高我國國際形象與地位。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換句話說,「遠見人物」的見解,既須遠遠超出同時一般人物,又須能為當世所欽服,則只有很快的從實際成就上,證實其見解之卓越了。請遠見雜誌的同仁原諒我放肆,這種出題方式,事實上有其邏輯不當之處。

真正的遠見,必須能見人所未見,尤以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為然。有遠見的人往往是十分寂寞的人,是以孔子栖栖遑遑,佛陀在得道之初,為隨從同行的逆侶所棄,而耶穌基督必須背自己的十字架。

高見掃入字紙堆中

在中國的成語中,「曲高和寡」只是形容遠見者孤寂的一面。「曲突徙薪不見聽,焦頭爛耳為上客」則更說明了真正的遠見,不僅不見當時的注意,也未必在其先見應驗之時,得到應有的尊重。

尊重別人的見解,也須有自修的人,方能做到。缺乏自修時,不僅不會對別人給予尊重,能不妒忌,已屬難能可貴了。

今日世界各處的文化,均有現實化的趨向,台灣的文化,尤其表現為求急功、逐近利。甚至一般建築物,也像用過即棄的竹筷紙盤,並無百年不壞的打算。在這種氣氛下,真正的遠見遂往往不免被人譏為迂闊,面子上靜靜的聽高見,骨子裡則馬耳東風,根本未曾聽進去。是以,真正的遠見,也不過掃入字紙堆中,列為眾多意見之一。

有時,有一些人,因為掌握有實現其意見的特殊機緣,則這種人的見解,遂因其能立刻證實,而為大家認為是有價值的遠見。可惜,能有如此機緣的人,實在不算多;於是大多數人的遠見,也就因為不能驗證,而永遠列入昨日檔案之中了。

台灣真沒有具有遠見的人物嗎?我不相信!十分具體的例子,如果那些成功的企業家(如張榮發、張國安……)沒有幾分遠見,他們那能從薄弱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事業?如果那些為台灣經濟建設有推挽之功的政府官員(如尹仲容、嚴家淦、李國鼎等……)沒有幾分遠見,台灣的經濟怎能撐過一關又一關的考驗,終於有今天充沛的活力?

更切近一點的例子,台灣股市明明是因為哄抬而造成的虛象,經濟學家及政府決策人員,都早有應予匡正的意見,只是社會上逐近利的人太多,遂將這些有見識者的遠見淹掉、否定了。是以,台灣不是缺乏具有遠見的人,只是短視的社會故意忽視真正的遠見。

股市之例,只是就近取譬而已,此外的例證還多著呢。多少年來,多少人為台灣的民主化鼓吹,這些人以為,台灣唯有脫出繭殼方有前途。這些鼓吹民主的人士,能說不具有遠見嗎?

但是,不僅掌權的人不願聽取這些人的意見,爭權的人也只是借用民主的口號,在作強姦民主的勾當。民主的涵意,建立在對別人的尊重及寬容,今天有幾個政治人物,願意對別人給予應有的尊重及寬容。

曠野的呼聲

自古以來,有不少才智之士,在理智清明的時候,見解卓越,都可稱為有遠見的人。可是,一旦利令智昏、名令智昏、權令智昏,所有遠見遂不免因為一己私欲的顧慮,不再為其行事的方針與指標。這些人,往往有可以將其遠見驗證的機

緣。但是,正因為此種機緣常可能與名利及權力為鄰,於是私欲蔽明掩聰的機會也為之增加。這是人類互古以來的悲劇。多少宗教,為了解除這種難關而設立關防,可惜,自古以來,有多少人願意為了自己的清明理智,而放棄世上的誘惑。

台灣有繁榮的經濟,也有正在開放的社會,台灣仍需有不少人不顧慮自己,尋找問題、也思考問題的答案,台灣的好日子才能繼續下去。

台灣不乏有遠見之士,盼望這些人鍥而不捨,不斷地發為曠野的呼聲。說多了,遠見可以成為常識,成為共識。到時,水到渠成,遠見自然可以得到驗證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