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竹科學園區出現一名聯發科的前約聘員工,在公司門口下跪,此舉動引起全公司員工及媒體關注。回想好幾年前,我的第一份人資工作,多數時間是在處理個性有問題的員工事宜。看到這事件,除了對他的行徑頻搖頭,我必須誠實告訴大家,企業界看待約聘工作者與正職的底層邏輯。
約聘工作和正職有何不同
首先,我必須先談談何謂約聘員工,那就是簽訂合約,沒有長期保障的契約員工。而以外商來說,會有一年、兩年,甚至半年約的約聘員工,顧名思義這是因為公司編制及預算不允許,才不開正職工作的。因此,勞工應該深深的認知到,你本來就沒有保障,或一定能轉正,因為約聘轉正除了靠表現外,機運也是挺重要的。如果某正職員工沒有走,基本上你擔任約聘員工只能有過水心態,求安穩做下去就是想太多。
派遣公司可能也有責任
就媒體報導指出,下跪的員工是因為企業不續聘,憤而提告公司反而丟工作。我認為相當不智。不過,從我看這件事情,會認為是派遣公司沒有做好告知細節的義務責任。因不少協助企業,做招募派遣員工的公司,會連帶畫大餅說,大公司約聘這是很好的入門磚,沒問題會續聘,或是能轉正。
實際上,有沒有要一直合作下去,變數很多。當然轉正的機會不是沒有,前提是公司剛好有正職員工離職,而離職員工的主管也願意用你,否則轉正的機率偏低。多數的約聘員工,最好把焦點放在把這段資歷,當成找下一家企業正職缺的跳板。
職涯中這些負面行徑,可能遭人資封殺
新聞還指出,下跪的前約聘員工,時常在上班時睡覺,怎麼看都宛若「安靜離職」的行徑,還反提告公司的話,真的頗令人搖頭。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的名字在各大公司都有出現,意味著許多竹科公司或同業,得知後應該不會再錄用他了。
從我的角度來看這位員工,我必須說站在出人資主管的立場,應該會封殺,讓他幾乎找不到工作,更別說徵信調查了。絕對沒有同事、主管,會想幫一名積極鬧事的約聘職背書。
許多員工,都以為積極鬧事跟公司對立,是在討公道。殊不知台灣的職場環境,人資都是比較偏資方的。
此外,人資的個性都很怕麻煩,誰是問題員工,人資就會特別放大他的一切,深怕這樣的員工,做出對公司不利的舉動。
我曾處理的資遣案件
回想好幾年前,我的第一份人資工作,多數時間就是在處理個性有問題,因此被資遣員工事宜。
然後,曾有一位員工,我格外印象深刻,我記得他是一位中年單身的設計師,薪水也相當不錯。不過我強烈懷疑,他上班時幾乎都在偷懶,因為從我當時坐的位置,可以看到他時常在用交友軟體、看YouTube影片還有跟同事聊天,我都想說你主管人這麼好,每天讓你準時下班,還是你大學同學,卻給人如此不敬業的態度,也太過分了吧。
然後沒多久,他的資遣就是我去找他簽字。當時我也不知道我哪來的勇氣,只冷靜說,簽下去速戰速決,我會給你推薦信,交代公司同仁徵信調查時不說你壞話。
要他離職,他惱羞成怒
最後他惱羞成怒,大發雷霆地說「我不簽可以嗎?」我心想,這樣的人留在公司,勢必有天會釀出更多問題。於是,我拿出初生之犢不畏虎的魄力,要他不要再囉唆,然後就請他離開公司了。
不過,事後幾個月,公司正逢尾牙,而消息靈通的人資如我,就馬上得知他的動向。同事直接在尾牙時跟我爆料說,他去某某公司任職,新雇主還有打來公司跟他私下徵信調查,很幸運地是當時的同事,不是直接跟他共事的人,因此安全過關。但如果打給直屬主管或我,也許結局就不是如此了。
這位設計師,最終憑著他的專業能力和人脈,是有找到新工作。但之後,同事卻私下跟我說起他在新東家的壞名聲,一下又在業界傳開了。
聰明的人資,會善用自己人脈打聽
說起這個初入社會的故事,只想提醒大家,台灣也沒幾家公司,而人性也沒想像的美好。一個人跟公司鬧翻,最終換來的代價,或許不至於找不到工作,但很可能的是工作愈找愈差,而許多聰明的人資,也不會去打你提供新雇主的徵信調查名單,通常只會善用自己的人脈打聽而已。
因此,建議大家即使多討厭一家公司還是主管,都還是多留點情面,日後的職涯會更順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