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與高齡化雙重挑戰,為台灣的人口、產業、經濟等各個層面,帶來深遠影響。統計顯示,台灣自2021年起,持續出現人口負成長,死亡人數持續高於出生人數,「生不如死」截至6月,已經連續54個月了!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壓力,傳統家庭支持功能逐漸式微,長者開始尋求資產自主與多元財務規劃,「以房養老」就成了新興選項,長者用抵押既有房產取得現金,不僅提高生活品質,也成為社會支持系統的重要補充。
因為少子化、高齡化雙重壓力不斷加劇,現在是台灣面臨人口結構劇變的關鍵時刻!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全台人口總數為2334萬6741人,較上月減少8729人,人口負成長趨勢持續。其中,6月出生人數為8968人,較5月增加535人,終止連三月下滑,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減少超過1400人,年減幅達14.1%。
此外,6月死亡人數為1萬6554人,遠高於出生人數。也就是說,台灣從2021年2月起,已經連續54個月呈現「生不如死」的人口負成長局面。顯然,超高齡社會已成難以逆轉的現實。
從「養兒防老」到「資產自主」,高齡世代的生活策略轉變
而人口結構的深層改變,來自於家庭功能與世代互動模式的演變。隨著年輕人離鄉就業、成家,傳統家庭同住與長輩依賴子女扶養的模式逐漸式微,長者愈需要依賴自身資產與社會資源,以維持老年生活品質。
這也映射出家庭與社會支持系統的變化。過往,大眾習慣「養兒防老」;如今,長者不再完全依賴子女扶養,而是傾向追求財務與生活自主。
其中,「以房養老」制度逐漸被視為高齡財務規劃的重要選項。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整理金管會資料,2023年起,商業型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即以房養老)的核貸件數呈明顯上升趨勢。2023年第三季單季核貸240件,當年第四季大幅增加至439件;2024年各季均維持在300件以上,2025年第二季更比去年同期年增42%。
不僅件數增加,平均每件貸款金額也逐步走高。2023年貸款金額平均落在478萬至667萬元間,2025年以來已全面突破700萬元。
言下之意,有房產的長者提高以房養老的接受度,甚至傾向貸好貸滿,藉以補足退休後生活所需。這筆按月撥付的資金,可以做為生活支出,也可用於醫療照護、輔具採購、長照服務等,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與尊嚴。
以房養老漸成主流,高齡經濟新解方浮現
台灣房屋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分析,銀行承作以房養老的業務不屬於購屋貸款,不受限於銀行法的放貸水位與限貸令限制,使得金融機構在打炒房與信用管制下,得以轉向推廣此類不受限制的產品。
而且,以房養老的資金不是一次性提領,而是按月撥款,確保長者穩定取得生活費來源,增加財務規劃的可預期性。
此外,根據金管會統計,全台以房養老累計核貸件數已達9642件,超過一半集中在北北基地區。台灣房屋資深經理陳定中指出,北部地區不僅財務觀念較為開明,房產價值也相對較高,更有利於推行以房養老計畫;相比之下,中南部由於房價相對偏低,而且長者的傳統觀念是不願變賣或抵押不動產,核貸件數相對較少。
「隨著高齡化全國性擴展,加強對中南部民眾的財務教育、推動更多在地化的金融方案,將是未來政策推展的重點方向之一。」陳定中補充說明。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對穩定生活資源的需求日益迫切,以房養老或能成為因應老年經濟壓力的重要解方,長者不僅在熟悉的居所,運用自身資產換取穩定現金流,也補足現行年金與照護制度的不足,藉以打造更具韌性的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