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開過了烏山頭水庫,進到大崎村,走到鄉間小路,心想如此偏遠的地方真有大學嗎?
但不到十分鐘就體會到「柳岸花明又一村」,彷彿世外桃源般的南藝大就在眼前。這所國立大學,沒有理工文法商,只有藝術及音樂、古物與建築、表演與動畫等系所,為國內少數藝術專業學府。在《遠見》執行國內第一份設計科系調查中,南藝大整體表現排名第七,但在所有以藝術為專業發展的大學中,卻是第一,超越台藝大及北藝大。
更難得的是,南藝大在「師資陣容」及「提供創意發想的環境」項目上,也都受到高度肯定。
「我們沒有上下課鐘聲,時間到了學生就主動去上課,老師也會很自然地下課休息,」代理校長黃翠梅說,南藝大是一所特殊的學校,「連我當初來面試時,都差一點放棄,因為實在太偏遠。」
創作多,每四個學生就有一個曾獲獎
不過,黃翠梅在南藝大一待就是八年,都不想回台北。走在南藝大創校校長漢寶德及建築師登琨艷合作設計的校園內,可看到台灣閩南式的建築,遠從中國大陸紹興運來的三座800年古石橋。
在校園的另一頭,有著由南藝大建築所呂理煌教授帶著學生搭建的「建築繁殖場」,一座大膽採用台灣違章建築材質興建而成的顯眼建物,使用了輕鋼架、鋼浪板及直接向工廠批發的廉價木材,獲得2002年遠東建築傑出設計獎。
就這樣,中國古典、台灣閩南與後現代等多元風格融合,校園已經是一個展覽平台,校園隨處都有令人驚奇的創作,說明了最美的校園名不虛傳。
前校長黃碧端就曾說,在南藝大最不缺的就是創作。從南藝大師生不超過2000人,但每年的展演活動就有上百場,除了在校內終年不斷的演藝活動外,遠到中國、歐洲及美國,都有南藝大的足跡。
早在2000年時南藝大就創下平均1/4學生曾獲國內外獎項的紀錄。2004年,建築所教授呂理煌帶學生前往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以建築繁殖計畫設計了台灣館,驚豔了中外人士,獲得佳評。
2005年,造形所校友林欣怡以「第八天計畫:新物種」作品在國際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博士生林巧芳製作的「日日月月」實驗動畫,獲得2004年東京錄影帶影展傑出大賞獎,說明了南藝大走入國際。
學生少,平均每位教育經費約百萬元
「學風自由,就帶動學生無限想像的創作可能性,」黃翠梅說出南藝大的特色。
加上位在台南縣烏山頭水庫旁,與社會世俗保持一定距離。「這樣的處境雖有些不方便,但社會紛擾少,也提供了絕佳的創作環境,」黃碧端說。
十年前,南藝大成立時只有四個研究所,60名學生。當時可說是個大家庭,師生沒有距離,學生常下課後往老師宿舍跑。
直到今天,因為學生人數少,使得南藝大有「貴族學校」之稱。平均每位學生獲得的教育經費約在百萬元上下,是一般國立大學生的五倍之多。比起許多老學校,南藝大的建築更具特色、教室寬敞、設備新穎、資源充沛。
南藝大更設有高中生七年制一貫班,目前有音樂系及國樂系參與此學制。
學生從高一進入南藝大就讀,生活比照大學生,必須學習自立與自制。「這是創意的基石,因為創意不是天馬行空,仰賴的是更多的自律,而非他律,」黃翠梅說,高中生過著大學的生活,潛力更早被開發,創意更開放。
藏書妙,不求量多但力求絕版經典
南藝大的另一項傲人成就是圖書館。
黃翠梅興奮地介紹該校圖書館與一般大學的不同,不只在藏書多,更在求「經典」,很多參觀過圖書館的人都會對南藝大藏書功力感到「瞠目結舌」。
「你可能會遇到在讀一本絕版書時,發現竟有某位大師的筆記手稿夾在其中,那種與大師一起研讀的感覺,讓你有與有榮焉、心靈交會的感動,」黃翠梅談到自己親身經驗。
這是因為南藝大除了向書商購書外,更會去收私人圖書館的藏書,甚至買下整座私人圖書收藏,因此能買到絕版書、專業書。
談到南藝大學生的特質,黃翠梅只說了一句,「學生很特別,在校時很會罵學校,畢業後卻很愛學校,校友向心力很強。」
說也奇怪,最近校友回來學校附近買地,回南藝大定居的人愈來愈多,可能是學生們在外面走了一圈,還是離不開南藝大,這樣特別的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