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BusinessWeek》在不久前,把「前進非洲」選為2006年的商業界最佳經營概念,等於正式宣告前進非洲已是趨勢。
連躍為經濟強權的中國大陸,也在刻意拉攏非洲。兩個月前北京舉辦「中非合作論壇」,街頭到處可見黑人的身影。除了台灣五個邦交國,幾乎所有非洲國家全部到齊。
連在台灣,也感受得到這股非洲熱。最近便有30多家廠商籌組「非洲經貿協會」,定於2007年1月份正式運作,希望打開前往非洲市場的通道。連外貿協會12月策劃的非洲拓銷團,也破紀錄吸引30多家台商參與。
剛從史瓦濟蘭參訪回國的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邱柏青嘖嘖稱奇地說,「非洲那邊的風景好漂亮,完全不是想像中的沙漠、荒原。」
甫結束12天非洲團行程的外貿協會副祕書長葉明水也秀出存在電腦裡的數位相片,「你看,街道乾淨得像歐洲,馬路又寬敞,而且綠地比台灣還多!」
非洲,變了。
關鍵/AGOA帶動前進非洲潮
過去被上帝遺忘的非洲,為何變得重要?答案來自正在崛起的經濟力。
以往,非洲主要的經貿往來區域,僅限於有殖民地歷史關聯的歐洲。直到2000年,美國頒布「AGOA(非洲成長與機會)法案」,針對非洲出口的6000多項產品提供免關稅、免配額等優惠,才掀起企業前進非洲投資的風潮。
在AGOA法案帶動下,非洲的經濟顯著獲益。根據世界銀行調查,1997∼2000年,非洲平均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僅3.3%;但2001∼2005年期間,卻成長5.2%。
如近年靠產油帶來巨額外匯的利比亞,目前便有8400美元的平均國民所得,成為人民購買力最強的非洲國家,比南非、埃及等指標國家還好。
經濟成長,不但賦予非洲人對未來的信心,也讓各國政府更加積極,迎接外來的投資機會。
這次外貿協會拜訪利比亞時,一位利比亞官員便對葉明水自信地說,「我們以前負債300億美元,現在只有5億;而且還有800億的外匯存底。」
潛力/中美爭相投資的處女地
非洲最珍貴的寶藏,便是蘊藏豐富的原油、黃金等礦產,及龐大的內需市場,誘使各國前往競相角逐。
如美國便在2004年超越歐洲,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國。而中國前進非洲的腳步更快,2005年與非洲來往的貿易總額成長至400億美元,足足是十年前的十倍;計畫到2010年時,還要將中非貿易規模提升到1000億美元,正式取代美國的地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更指出,2000年之前,非洲每年只有幾十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但這數字已在2005年上升到300億美元。
若以外國直接投資占GDP比重計算,非洲已然成為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地區。
進入非洲超過20年、走訪過近20國的嘜德公司董事長洪慶忠直呼,「非洲,是全世界最後一塊處女地!」
外貿協會更估計,到了2025年,非洲進口市場規模場將成長至4800億美元,對台商來說,等於是超過15兆台幣的超級龐大外銷商機。
到過五個非洲國家的「旭榮製衣」成衣部總經理張聿超觀察,目前非洲的工業還是以初級民生產業為主,如農業加工、紙箱業等,物資非常缺乏,「所以物美價廉的東西,在這邊很有市場,」甚至連資源回收業也有發展空間,「在那裡,廢棄車輛隨處可見,很多廢紙也都是直接燒掉處理,」他說道。
現況/8000家台商征戰非洲
但,已經征戰全世界市場的台灣,目前對非洲市場的經營,仍顯不足。
據經濟部國貿局統計,2005年台灣與非洲的貿易總額,只有52.1億美元的水準,僅占全年對外貿易總額(3710億美元)1.4%,而且十分仰賴非洲進口許多原物料,對非洲有將近2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目前進入非洲的大型台商,多為尋求低工資及關稅優惠的紡織業,如年興、台元、南緯等,其餘則是分布零散的中小企業及貿易商。
非洲共有53國,幅員遼闊,目前台灣又在哪些國家比較活躍?
第一選擇是南非。曾在20多年前大力鼓勵新移民及外來投資的南非,目前有620家台商,不少甚至落地生根,是台灣人在非洲的大本營。如南非電腦市場的第一品牌「Mecer」,也是台商「萬宇科技」打下的自有品牌。
而人口不到120萬的邦交國史瓦濟蘭,也已吸引22家台商前往投資。非洲牛仔褲最大生產基地賴索托,台商也在當地握有約九成的紡織業比重。
1989年舉家移民南非的「非洲華文作家協會」會長趙秀英便估計,目前約有8000家台商在非洲活動,「早期的時候,甚至有上萬家。」多年來,她的家族事業也跨足到紡織、房地產、礦石等領域。
劣勢/得靠AK47步槍護廠
縱使商機十分誘人,但想在非洲立足,挑戰卻不少。尤其是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對戰亂頻仍、政局不穩的非洲來說,治安欠佳一直是讓外商卻步的主因。
每年都要到賴索托兩間工廠巡視的旭榮集團總經理特助黃冠華妙喻,在非洲,「工廠很像是中古世紀的城堡,守衛都要配備AK47步槍,」以對付時常出沒的土匪或盜賊。
高昂的運輸成本,也是廠商必須考量的問題。
洪慶忠說明,不少內陸國都需要「海運+陸運」等雙重運輸成本,「而且陸運的花費,跟從台灣到非洲的海運成本差不多,」商品到了當地,早已失去價格競爭力;過長的距離,也容易延誤企業的原料補給線。
此外,交通、金融、通訊及醫療等基礎建設有限,也是台商必須忍受的條件。目前整個非洲只有一家台灣銀行在南非設點,台商在融資方面常苦無協助,增加在當地的資金取得成本。
「一個好的律師跟會計師,絕對是必要的,」張聿超指出,「這可以幫你解決那種層出不窮,看似極小、卻又可能造成大問題的事件,」以隨時保障自己和公司的權益。
曾派駐南非11年的國貿局雙邊貿易二組科長周泳清指出,非洲公務機關的辦事效率也是出了名地差。當地人常形容他們的公務員,跟馬達驅動的割草機很像,有四個共通點,「第一,很難啟動;第二,工作時噪音大(很會抱怨);第三,要有人在後面推才會動;第四,平時大部分時間都沒在用。」
要訣/探路作業與資源整合
對非洲仍嫌陌生的台商,進入前的準備作業可不能馬虎。
首先是事前的調查。邱柏青建議,未來台商要前進非洲,不妨先從台灣的五個邦交國,或南非、埃及、奈及利亞等指標市場著手,尋求政府駐外單位、當地台商協會或華僑的協助,避免無謂的麻煩或潛在風險。等瞭解當地特性後,再進行下一步的布局計畫。
「非洲其實就是『長尾理論』的實踐!」葉明水強調,雖然這些國家都不大,但比起於成熟的歐美主流市場,不但競爭較少,經營利潤也更高,集結起來就是很可觀的商機。
「現在去非洲市場,反而比去美國或歐洲,更需要組織戰!」非洲駐華經貿聯合辦事處處長林自強也認為,台灣必須集結有興趣的廠商與產業聚落,才能發揮螞蟻抬大象的團隊作戰能力,避免單打獨鬥而分散力量。
邱柏青覺得,台商在非洲其實很有本事,甚至擔任當地政府的產業政策顧問,「但還是要有個集體的組織,才能有更大的影響力」。
競逐非洲市場,台灣也會遇到三個不得不碰的對手。
非洲經貿協會籌備委員之一的嘉贊公司總經理周廖德表示,在非洲黑人國家做生意,一定會遇到黎巴嫩與印度人的強烈競爭,這些人不但有生意頭腦、教育程度高,而且都已經在當地生根已久,甚至也掌控了當地的通路與礦脈。
而嚴重的邊境走私問題,也凸顯了大陸低價品全面入侵非洲的事實。讓不少業者飽受來自中國的「螞蟻雄兵」威脅,被超低價的走私品壓縮生存空間。
嘜德公司董事長洪慶忠無奈地說,「你去那邊投資生產的產品,到最後,可能比走私進來的大陸貨還貴!」
褪下蠻荒、落後的外衣,現在的非洲搖身一變為世人眼中的潛力市場。台灣必須加緊腳步、整合更多資源與力量,才能在這片新大陸盡快搶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