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最近一年來,台灣政、經環境劇烈轉變,許多企業主招架無力,紛紛避走東南亞、中南美,甚至到中國大陸。部長對這個現象的看法如何?
自然的淘汰
答:根據統計數字,勞力密集的產業轉移出去的,到泰國有九百多家,大陸也有二、三百家,實際數字還不只如此。對國內來講,這是必然發生的現象,把勞力密集、利潤微薄的事,讓給別人去做,因為已經不具競爭力了。
現在要問的是,要使台灣的工業基礎更厚實一點,技術層次更高一點,附加價值更高一點,我們向上提升的能力有沒有再加強?如果實力充實起來,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一定又有部分產業會移走。
我們對很多中小金業、工業的問題看得很清楚。其中有一部分是不願意改進,非走不可,這和老闆的作風有關;求改進的就會先自動化,開始自己設計,自創品牌,這比較難,但至少有些廠商慢慢在做、在變。有的公司為了做高級品,工人覺得要求太嚴格,走掉一半以上。
問:部長認為,企業界紛紛對外投資,顯示台灣的經濟正在升級,勞力密集的產業逐漸被淘汰,因此並不可憂? 答:看資料可以發現,我們已慢慢走向高品質;產品減少,但附加價值增加。比如前年自行車產量減少三四%,但單價提高,變成了高級產品。雖然鞋業的平均出口價是美元五塊五毛,單價三、四塊的都移到國外去了,但製造十三、四塊高級鞋子的大有人在。這的確是產業升級,而且速度很快。
我們已經朝這個方向走,而日本在十五年前就開始了。當時日本把一部分勞力密集的產業移來台灣,也沒有就因此亡掉。日本政府所做的包括;發展科技、安定工業、把勞力密集的產業自動化、加強設計……等,經過多年努力,才達到現在的水準。
出去了還得回來
台灣現在也在走這條路,把部分產業移到泰國,泰國將來也會面臨這個問題,再把它移出去。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代表我們水準提高、工資提高,無法再做附加價值較低、勞力密集的產業。這完全是比較利益的問題,我看損失不至於很嚴重。
問:在工商界對外投資的風潮中,政府是否也採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避免資金、技術外流給台灣帶來的負面影響?
答:就我自己瞭解,台灣的中小企業確實極富潛力。最近工業局長也在勸一些人自求改進,增加更多投資。如果輕易就跑,把機器送到國外去,用廉價勞工生產一些廉價品的話,萬一泰國的工資也提高了,是不是要往非洲跑?非洲待遇也提高時又怎麼辦呢?
就這個現象而言,我最擔心的是:第一,他們把技術帶出去了,而我們毫無管理;第二,如果出去的企業在國內還有公司,他們的聯繫不夠,就不能回饋自己的社會。然而如何讓國人有回饋的心,不是經濟部所能做到的。我們能做的,是讓今後到國外的創業者,和國內有密切的聯繫,如果不具競爭力的工業要出走,政府甚至應給予適度的輔導,機器可以出去,但不能把技術也帶出去。
若拿日本比較,我們和日本最大的幾點不同是,第一,日本人出去投資,還會想到日本,還會回去。我也希望我們國人能夠想到台灣,有回饋的心。第二,日本工業技術比較雄厚,本身有研究發展,所以小企業出去後,研究發展仍然掌握在日本人手上。我們這裡研究發展比較少,換句話說,走了之後真的是走掉了,聯繫比較困難;這都是一些很實際的問題。
部分中小企業慢慢流出去了,我們要開始組織起來,對他們有所照顧。但不需要像報紙上登的那樣,覺得唉呀不得了了,我們的產業空洞化了!應該擔心的是,如養鰻、養蝦等技術流到大陸之後,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尤其是大型企業,只是為了賺幾個錢,沒有顧慮國家利益,就到那邊去投資,其實並不是非做不可。
為了企業擴充,就沒有國界,根本沒有回饋之心,這不值得鼓勵。居然沒有輿論譴責這種事情,這是我感到很奇怪的。
問:除了產業升級的壓力之外,工業界最關注的,是在反污染、勞工等社會運動的強烈衝擊下,台灣的環境是否還適合繼續投資?
答:我也瞭解工業界,目前所關心的問題一是勞工,一是環保。勞工問題的癥結出在,「法」必須修改。現在勞委會準備提出初稿,經濟部的態度是,讓工會自己也提一些看法,因各行各業不同,要保護勞工,就必須設身處地為勞工想一想。他們有的在服務業,有的是半公務員,有的在生產事業,同一個法規成立,並不能全部適應,就會造成困擾,達不到保護目的。
環保不純是環保問題
我個人希望勞動基準法變成一個原則性的大法,各行各業再依不同情況分別訂定契約。對工業家來說,很少人是不要照顧勞工的,而是被法弄得無所適從。
其次,我們要儘快訂定國家的環保標準,工廠的廢水、廢氣的排放都要有標準。環保署準備分幾個階段訂定標準,這對工業界造成若干不方便,這些環保署不是不知道。但為什麼分階段訂呢?是希望給工業界方便,不要一下子大跳一步,達不到這個目標,而讓大家慢慢適應,成本不至於增加太多。
但對有些工業而言,他們寧願一次就達到四年後的標準,如果分二階段做,採購的設備會不同。現在我們已經和環保署商量好了,重大的污染改善工作,一次就達到,但過渡期間工廠可以不必受罰。
所以工業發展中,勞工、環保等問題,我們都在做,為什麼大家還擔心呢?而且這些並不只是經濟部的事情。例如,目前有一百六十八個工廠屬國營事業,有二十五個廠不合乎環保標準,然而被群眾包圍的往往是合乎標準的。很明顯地,這不是經濟問題或環保問題,而是其他問題。
問:許多工業界人士,用「無政府狀態」描述日漸盛行的群眾圍堵工廠、漫天索賠的自力救濟行為。他們擔心,這種缺乏秩序、法治的社會,將使台灣經濟發展走回頭路。為什麼政府目睹一切,卻不能站出來伸張法紀?
答:社會變化很快,政治發展也快,到了某種程度,就照顧不到經濟層次。我們常說現在的經濟是:政治、社會加心理的經濟。過去三年,中油因民眾賠償糾紛,賠償了六十次之多;林園之前的永安賠償協調,每戶賠了五十萬。林園事件之所以特殊,是因民眾衝進廠房,幾乎占領了廠房……。
一切依法處理
我的感覺是,這種事不能再發生;再發生下去,這個地方就不像個國家,毫無法治可言了。因此,我要特別強調,今後一切會依法處理,民眾可以到法院告狀,但不准自行索賠。
其實,圍堵工廠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污染受害者,有的雇人來做;有的是真正住在工廠旁邊,受不了空氣、味道或噪音,而發自內心的不滿。但的確有滿多人是外地來的,也有愈來愈多的參與者是基於自己的理念,或是搞政治的,這種現象比較令人擔心。
經濟部的看法是,若有人對工業污染不能依法提出訴求,反而使用激烈的手段,除了用公權力嚴厲的處理之外,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何況有的根本不是污染問題。最近,有人要把水庫的抽水管切斷,以此當成索賠的手段,就和污染毫不相干。有人甚至覺得那家公司有錢,就去包圍那家公司。
問:換句話說,經濟部已下定決心,要嚴厲執行公權力。但對以經濟外衣包裝政治目的的事件,部長將如何因應?
答:今年要選舉了,一定有人利用這種手段號召群眾,這些現象更會出來。所以,我現在開始談這類問題,我也要告訴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工業還是台灣的根,如果這樣做,是在傷害你自己。
現在要請專家出面評審工業污染,他們往往都不敢來。例如魚死了,據瞭解是溫差的關係,但從事政治活動的人馬上說是工業污染,因此,輿論界的報導也常造成一種錯覺。在過渡期間,如果政府根本不理會污染問題,老百姓當然可以提出抗議,但現在政府決心投資幾百億去做,人民就要有耐心等一等嘛!
不能隔岸觀火
社會大眾還是要講理,即使大家都不講理,今天我還是要坐在這裡講,官不做了也不要緊。但一個社會如果連基本理性都沒有了,不要說工商界看不過去,輿論界也應該講話。我跟記者也談過:「你們也住在這裡呀!這不是隔岸觀火看熱鬧,而是你自己的事情。」
可以看得出來,我們整個國力是來自經濟發展。要是經濟不發展了,機器停擺了,電力不夠了,那時候真正有危險,要談的就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整個國力的下降。這是很根本的問題,任何人破壞我們的工業基礎,就會傷害兩千萬人,這種作為是不可原諒的。
這也就像民意代表在議場打架,不論輿論界怎麼搶新聞,不論站在怎樣的立場,如果對這種事情不加譴責,是沒有道理的。
工業界需要打氣
問:李登輝總統指出,目前台灣的諸多「亂」象,是新興工業國的徵候群。一元復始,部長對台灣如何擺脫這些徵候,有何期許?
答:今年是選舉年,我希望政府態度要強硬一點,不要凡事都扯上選舉。我常講這句話--讓選民來作選擇。任何黨派,不管什麼人,只要讓社會不安,讓別人覺得選舉期間,投資環境及經濟發展受到影響,就不要選他。
而輿論界也要負起社會責任來。為了競爭的緣故,現在報上看到的,常都是使人覺得危機重重的壞消息。其實有的是製造出來的,是一種心理狀態。如果負面的報導太多,當然會影響大家的情緒。
我到地方上,常給工業界打氣。一個真正的企業家憑企圖心及工作精神,可以克服很多困難;做工業的人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如果大家都能用耐心和定力,鍥而不捨,把自己的根扎得更厚實,不要被外面的五花八門弄昏了頭,這個階段會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