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之神王永慶10月下旬,首度經由金門到廈門,為「小三通」路線再度做了大宣傳。富甲一方如王永慶,也為金廈小三通節省了3∕4旅費、少花五個小時的便利所吸引。
在大陸各省市中,福建省最繁華的是廈門市,面積是台北市5.7倍大,但是常住人口卻只有225萬人,比台北市還少個40萬。
人均所得約5720美元,約台灣1/3的廈門,一直以來更是大陸出了名的美麗優質島。
廈門本身是一個小島,遙望著台灣。
天剛冒出魚肚白,日商吉弘帽業台灣籍總經理陳紉紜就起床慢跑。她跑在正對著小金門的港島路,沿途氣喘吁吁跑過數十尊公共藝術造景的馬拉松雕像。而路旁八個紅色大字的標語:「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正對著彼岸小金門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50年的國共對峙,如今只剩堅定的意識型態「口號政治」,仍在切割兩岸。除非對統獨議題特別敏感,否則多數遊客對這八字標語大多視若無睹,反而看中的是,港島路上最驕傲的地標——廈門會展中心。
入夜,會展中心兩道白光沖天,彷彿星際大戰般的艦艇造型,搭配附近大樓上的霓虹燈管七彩四射,讓廈門港都城開不夜,夜夜笙歌。
生活面〉濱海城兼具美景機能
廈門港島路上這樣美麗的海景地帶,到處是高級住宅,喊價一平方公尺1萬人民幣以上,算算起價在台幣一坪12萬元以上,已經相當於台中市或桃園市的行情了。
港島路上一路上有:台灣土雞城、美式的戶外啤酒屋、景州樂園(台商開的),還會經過1999年爆發、走私逃稅830億人民幣的「遠華案」首腦賴昌星的「權貴招待所」——白城。賴昌星如今潛逃加拿大無法引渡,美麗的白城已被充公。
不僅夜景迷人,日間的港島路上海天一色的優美景觀,也是氣勢磅礡。
當陳紉紜結束運動,就在她家門口,向東望去,海風徐徐,連接港島路的兩座大橋︰演武大橋、五緣大橋,正對著台灣海峽,在朝陽萬縷金線裝扮下,氣象萬千。
去過新加坡東海岸、或是美國舊金山蒙特利半島17哩路的人,會立刻聯想到那兩地美麗的海景。而港島路正是委託新加坡人規劃的。不是只有這條濱海大道壯麗迷人,連廈門島上湖里工業區,也都有幽境。
台商林錦煌在湖裡工業區內的辦公室樓下,黃昏時候,會飛來蜻蜓和蝴蝶。「都市鄉村化,這是全世界人類都在追求的西歐優質城市境界,廈門就有了,」林錦煌的好友、台商帝帆製衣副董事長陳志煌羨慕不已。
台商陳志煌才來廈門半年,就立刻買房。「我在深圳經常整晚睡不著,因為治安差,我自己是老闆。牙周病痛到強力止痛藥連吃兩顆,也壓不住痛,止痛藥過量卻害得心臟病差點發作。來到廈門,我的心情好,病都好了,」當了近20年的大陸南方台商,陳志煌說,他從沒有想到廈門如此可愛。
不只台商喜歡廈門生活環境,不少大陸人也有同感。來自閩北山區南平,資深大陸律師江偉,四年前從福州轉來廈門執業後,從此愛上這裡「綠意盎然的城市風貌,這裡的生活環境是比福州舒服,」江偉搬來廈門後,才懂得散步的樂趣。
產業面〉會展城吸引外資目光
綠意盎然的空間之外,教育也是廈門的優勢。
大陸的升學競爭非常激烈。廈門市政府台灣辦公室專員徐靜,來自蘇北鹽城,在廈大拿到碩士後,沒有回蘇北,原因就是廈門從幼稚園到碩博士都有全國頂尖的學校。
「人人搶著進升學名校,我十歲女兒後年要進中學,必須是五個學校電腦分發的,」徐靜說,這是所有廈門父母可以接受的亂數分配的公平。
美麗的廈門,最近喊出「退二進三」。鎖定發展三級產業,要把勞力密集的二級製造業,趕到附近漳州等鄉下,完全是要賺美麗財的態勢。
廈門變了。從改革開放前的對台戰爭前線港都,一躍而為國際級大都會。市容改變,經濟也正在升級。
十年前的廈門,還沒有出落得這麼雍容,可以上到全球商業城市的規格,而那時,大型投資仍不多。
當時一從廈門機場出來,還看不到「DELL」的藍色商標,更沒有高新科技園區;但到了2004年,世界各國對中國大陸的600億美元投資中,戴爾廈門投資金額就排名全中國第五。
真正啟動廈門的全球規格,是十年前由北京中央商務部主導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選定廈門做為主辦城市。
連續十年,連上海抗議想要搶走都搶不走。
每年9月8日的揭幕典禮,中共中央要員都親臨主持,「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是中國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副總理吳儀在兩個月前剛結束的大會上如此宣稱。
「後來連聯合國、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都願意掛名協辦。
有一年,連美國商會會長都相當肯定,來一次廈門就換到六個省長名片,比跑六個省還有用,」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承辦單位之一、廈門國際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李流泉表示。
為了爭取外資,廈門開始大量批准興建五星級飯店,改善市容,禁鳴喇叭,禁止機車進入等。
這幾年來,中共中央每年固定選出優良旅遊城市。廈門年年都和大連、青島,鼎足而三,號稱沿海生活品質最優的三大城。
文化面〉旅遊城處處是台灣味
廈門改變的另一因素,源自於與台灣密不可分的衝要地位。
「過去,國共對峙,金門、馬祖像兩顆深入福建的拳頭,福建省因此40年不敢建設,」祖籍金門的消基會祕書長黃怡騰分析。
自從2001年元月小三通之後,威脅變機會,兩顆原本威脅福建的拳頭,蛻變成為兩岸三通的海上長廊。
天時地利,廈門在中共營造下,成為台灣人最早能在大陸落地簽證的城市,每年4月8日舉辦的「台交會」,更成為海峽兩岸最大、影響最廣的經貿交流會。
但是構成廈門美麗生活品質的原因,其實是人文、歷史、工商建設的總體集合。
目前已經有5萬名台灣人,因為經商和優質、價格低廉的生活環境,選擇長期定居廈門。在廈門的台灣人口,已經跟金門縣人口一樣多了。
走在廈門街上,處處充滿了濃濃的台灣味。不只房地產和台灣的都市同步飇漲,而且台灣人來往不斷,台商生意更是多到做不完。
「我們做的幾乎都是台商的生意,」台灣中信飯店廈門館總經理孫維林說。
在老廈門的中山路行人徒步區,老字號黃則和花生湯,熙來攘往的食客,圍著瘦削、忙碌的煎海礪煎(蚵仔煎)的女店員。
突然間,不耐煩的少女店員以閩南語嬌叱一聲,「麗美啊!妳快來幫忙!」讓混在其中品嚐廈門庶民滋味的台灣客驀然一驚:麗美是何等普通的台籍女子姓名;而花生湯配油條,幾乎是童年的鄉土早餐。
機會面〉舊業態在此敗部復活
廈門的「台灣人地盤」主要有兩條路:台灣街、江頭西路。
江頭在離機場不遠的一個小區域,一平方公里不到,街道不長,但是飲食口味接近台式料理,一問起來幾乎都是台灣人開的。
連台灣剛流行的黑糖刨冰也有。「你只要看到DVD出租店裡,有很多美國影集《反恐任務》的,那就是台灣人聚集的地方了,」金門人、每次休長假就要去一趟廈門的大眾電信董事長特別助理董智謀說。
很多在台灣一度風行,又因為社會轉型而被淘汰的業態,也有不少在廈門找到第二春。
20年前,在台北極為流行的蜜蜂咖啡,如今改頭換面,被其他業者以上島咖啡的名義,配合24小時複合式營業型態,在廈門大受歡迎,賣的不只是咖啡,牛肉麵、各式台式簡餐都有。
除了生活、生意之外,宗教活動上,以廈門為門戶的兩岸互動,更是頻仍。
7月份,更有3000多位台中大甲鎮瀾宮信徒,才浩浩蕩蕩地途經廈門,前往湄州島媽祖故鄉進香。
廈門島得天獨厚,但整個福建省並不是這樣優質的。在大陸耕耘紡織業18年,其中17年在廣東的深圳,廈門台商帝帆製衣公司副董事長陳志煌的體驗是,「一出了廈門,你就知道,生活沒有這麼舒服了,連我們的祖籍故鄉漳州都是亂七八糟的,」53歲的陳志煌說。
在廈門發跡、全中國已經有350家分店的台資企業安德魯森麵包,高高胖胖、雙頰泛紅的負責人雷東隆喜歡自稱老雷,又要求員工稱呼他雷師傅,在地化非常深入。
他是移民淡水已經五代的台灣人。留學日本大阪學習西式糕餅,拿到專業日本廚師證照的他,歷練晶華、遠東、喜來登等三家五星級飯店。
七年前,他35歲,決心破釜沉舟來廈門發展。當時600萬台幣賣掉台北房子,第二個小孩才兩個月大。
「為什麼是廈門?因為要精耕大陸地方文化,這裡的文化最接近台灣,」42歲的雷東隆指出。
情感面〉尋找超越政治的認同
廈門逐漸富裕,很多台灣人在這個港都找到新的認同。
「1997年我第一次來廈門,買一杯咖啡,發現廈門這裡的人不欺生,我覺得這裡是有誠信、可以做生意的好地方。
如果奧運過後兩年的2010年,大陸沒有犯了像韓國那樣的奧運過後衰退症候群,經濟表現一樣好,那我會讓我現在兩歲的兒子,放棄台灣籍,」42歲的台商沈士強表示。
沈士強來廈門七年,開過咖啡店,目前以「種樹維生」︰他在湖北省宜昌市、福建漳州市投資墾山,種植八年回收的速楊木和20年回收的楠木。
但是他最愛的,卻是駕駛著他那部1萬元人民幣買來、又另外花了1萬元整修的「毛澤東時代的吉普車」。
「上牌照那天,整個廈門監理站的人都來看,『瘋狂的台灣人』買了這個將近40年歷史的老吉普車,」沈士強得意地說。
在廈門,因為早到早卡位,他累積了一定的財富,成為提早在廈門退休的好命人。
但是他20年前復興美工第一名畢業後,在台北永和開美術補習班累積到人生第一桶金的際遇,曾使他非常以身為台灣人自豪,如今這種光榮感逐年消退。
台灣的政黨惡鬥,淪為大陸人笑柄,尤其使他對台灣族群鬥爭、原地踏步的現況忿恨不已。
「為什麼台灣會搞成這樣?」廈門的繁華,刺中了台灣人的真正心事:到底為什麼台灣不能順利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