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成大歷史系分發掛零的新聞,引起廣大民眾討論,而身為資深文組人如我,來看讀歷史系這件事情,到底值不值得?我想起之前讀到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自傳,有提過他大學曾轉學。那個務實的評斷標準到現在還適用,我也是這麼思考選志願與職涯的關係。其實你該思考的,不只是文組或理組好。
自從知道這個新聞後,我跟媒體業的朋友說起,多數人在高中選擇志願時,多半對特定科系的未來出路不夠瞭解,許多人只是單方面的聽父母的意見,而當年的我的高中同學,多半聽父母的建議,選擇了企業管理作為大學的科系,因為多數父母,總認為商學院學「產銷人發財」,給人出路廣、未來薪水高的假象。
念歷史系的富二代,不必為錢煩惱
而我上大學後,還真的認識了一個讀歷史系的富二代學弟,他告訴我,他之所以會讀歷史系,就是基於興趣,不是父母的建議,而我之所以知道他家境不錯,是因為我們一起參加校內某個國外旅遊團認識的,因此知道他選擇歷史系的來龍去脈。
最後發現,他的家境算是很不錯,小時候讀美國的高中,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在不為錢煩惱下,他選擇了學術的殿堂,甚至大學讀了名校歷史研究所。
不過因為歷史研究所,非常難畢業,他說他很想直接出社會賺錢。
從他選擇的故事中,我看清一件事情,那就是現在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如果你選的大學或科系比較是重視理論的,就要擔心未來出路窄且可能薪水較低,除了歷史系外,有些人念理組的數學系,都還會擔心去科技業大廠不一定會被重視,畢竟數學系比較偏理論,企業卻往往要有實作經驗,有即戰力的人。
而媒體業朋友表示,曾採訪過台大數學系學生,在校時都很積極,會先累積社團等經歷,來證明自己也可以是企業受用的人才。
台積電張忠謀曾轉學,是從務實角度考量
如果以更務實的角度,來看待大學志願選擇,我認為完全沒有不對,因為不是每個人,背後都有家業可接,或是豐富的社會資本,而不為人知的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在自己的自傳(《張忠謀》自傳上冊,天下文化出版)中表示,在哈佛念了一年就去MIT轉學專攻機械工程,也是基於務實的考量。
後來他也常在演講中提到這個轉學的抉擇。他說雖然自己很喜歡哈佛,認為該校的學生不但素質高,更才華學養兼具,教導他認識真正的美國。在那一年回憶起來,他認為就像美國文人海明威口中「流動的饗宴」。
但是他終究忍痛選擇離開,因為他知道哈佛的大學教育比較偏通識,不分系。又深知當時中國人在美國可以做的行業相當有限,因此學校該怎麼選,必須一切從實用價值來考量,才決定轉去MIT。
張忠謀曾自認處境,和有家族企業的同學不同
在念麻省理工取得博士兩度落榜,張忠謀書中談及這段挫敗,也再流露出考量自己出身不如其他在香港有家族企業的中國同學,那類人可以回家族企業工作,因此學位不必念那麼高,自己卻非得取得博士。
「只有科技教學或研究才是中國人可以找到好工作的職業。而科技教學或研究又最重學位,難怪中國學生要讀到博士方肯罷休。當然也有例外,我有幾位中國同學在香港有家族企業,他們就在學士或碩士學成後回香港在家族企業裡做事,但這些是極少數的例外。」
連張忠謀都如此務實,或許家境稱不算優渥的人,在選志願時,都應該想一下自己的家庭出身,是否能承擔,你去念不重視實務的學校或系所。
人生若重新選擇,不會選偏理論科系
如果人生讓我重新選擇,我高中畢業應該也不會念當時選擇的科系,因為上了大學沒多久,我就發現,這些政治理論真是有夠無聊。
不過大學四年,我其實跨系修了許多有趣的課,其中包含國際企業、社工、醫學、歷史、心理諮商的相關科系的選擇課程,從中發現自己對成人教育比較感興趣,也參加了系上的國際志工累積海外實習的經驗。
最後發現自己對文字有熱情,而這些天賦異稟、熱情所在,都不是在本科系的學術理論中探索出來的。
不過大學四年,最重要的是除了選對科系外,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未來的方向,如果跟我一樣,真的選錯了也沒關係,就對自己誠實吧。
當然在有選擇的前提,我還是會認為選擇頂尖大學、熱門科系會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因為人資出身的我本人,可以很誠實的說,一個人的價值,是一連串的選擇堆疊,其中選對科系一開始,而選對產業、老闆,都會影響後續的薪水跟出路。
讀名校冷門系,請多雙主修
如果真的讀了名校的冷門科系,例如:歷史系、中文系,還有一個補救方法,那就是去輔修、雙主修,讓自己有多元的專業,其餘就是累積知名公司實習經驗、社團經驗,因為這麼做,都能讓自己學到更多東西,讓未來更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