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度來台的半導體專家 中村一光
不止奈米,啥米都想教給台灣人
如同一般企業,位於新竹市的日立先端科技公司很重視員工訓練。會議室裡坐了10名台灣工程師,正聚精會神聆聽半導體機台設計原理,站在台上用日文講解的是頭髮半白的資深顧問——中村一光。
「就像學校老師,我給工程師回家作業,還會打分數,」63歲的中村,擁有早稻田大學材料科學博士學位,他把畢生對半導體的研究,用一張張電腦幻燈片寫成教材,恨不得能快快傳授給台灣人。
一年半前,中村到日立負責教育訓練,原本就在日本日立公司設計半導體的他,和台灣早有解不開的緣分。
10幾年前為了能來台灣,他選擇在50歲那年提早退休,離開日本,這個舉動震驚周遭親友。
台灣在1992年開始發展奈米科技,當時的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主任張俊彥(後來曾任交大校長)知道中村是半導體專家,力邀他來台擔任副主任一職。由於奈米科技在日本已是成熟產業,為了從頭參與這個產業的發展,中村甘願只拿日本1/3的薪水,在1993年帶著太太,來到言語不通的異國。
1989年來台灣出差時,他將日立公司製作的半導體機台賣給台積電、光罩等電子廠,就發現這裡和日本全然不同。和講究交通秩序的日本比起來,台灣人闖紅燈、單行道逆向行駛,讓他覺得不可思議,卻也在腦海裡留下深刻的印象。
擔任副主任的四年,中村在交大兼課教書,結識不少竹科的朋友,也習慣了新竹的一切,他欣賞台灣企業主管充分授權的態度,更對企業採購的果決、明快態度感到好奇。
聯電光罩部長唐光亞說,中村雖然不會中文,做事卻很獨立,很少開口要人幫忙,和他認識10多年以來,頂多只陪過他到銀行開戶。
再次來台 不為賺錢只為自己
1997年,中村在台灣完成奈米研發任務後,便去了位於英國的徠卡(Leica)公司。直到去年,在日立先端副總經理高田光博的邀請下,他再度回到台灣,成為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我離開10年,台灣進步好多!」中村回憶剛到新竹,曾經在竹科被好幾隻野狗包圍,對著他狂叫,現在,狗的社會地位提升,野狗跟著少了;10年前的巴士破舊,還有人在車上飲食,如今,巴士換新了,車廂也變得乾淨;加入WTO後,進口食品多了,從前買不到的日本優格,已可輕易買到。
今年10月份,中華經濟研究院到東京招募退休族來台服務,中村到場現身說法,道出自己薪水不高,卻能在台灣找到一片天,物價便宜的台灣是日本退休族的新天堂。「退而不休、多用腦就不會老,」他言辭中肯,打動了不少退休族。
以便宜的薪資,為日立先端找到優秀的科技人才,是副總經理高田光博感到高興的事,他笑著說,「我覺得公司賺到了!」
中村不在意台灣的低薪,即使已經退休,仍堅持要實踐人生的夢想。
問他打算要到幾歲才歇手休息?「做愈久愈好」是他的回答,看來幾年內,他會在台灣過得忙碌又充實。
2.重新出發的機械顧問 近藤弘太郎
15%的薪水,做百分百的自己
清晨7點多,台南的陽光顯得耀眼。
64歲的近藤弘太郎開著黑色的豐田汽車,到永康工業區的鳳記鐵工廠上班。想起退休後,能在異國開啟另一個職場生涯,他不禁露出喜悅的笑容。
六年前,近藤服務34年的日本兒玉公司,因為不景氣裁撤機械部,擅長製作模具、塑膠成形的他,還沒做好心理準備,就以58歲之齡,意外地從主管職位被迫退休。
那時他很沮喪,媒體又不時刊載企業主管被裁員後自殺的消息,正不知下一步該怎麼走時,卻乍現轉機。
兒玉公司要在台南設機械工廠,找他當顧問。雖然薪水只有退休前的15%,但他很高興還能貢獻職場,便再次展開在台工作旅程。
原來近藤在32年前,就曾被兒玉派到桃園的旅行箱工廠。當時,他帶著家人在台生活六年,學會了流利的中文,現在隻身來台,很快就能融入台灣。
來台四年後,兒玉公司又想賣掉這家工廠,正當近藤準備打道回府時,相識10年的鳳記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燦文卻找他當顧問,於是他從機械顧問變成管路清洗的諮詢對象。
「我在台灣的薪水,和日本的大樓管理員差不多,」近藤從2004年起到鳳記工作,薪資沒有改變,他把錢寄回日本,太太卻嫌太少,只好要他把錢留著自己花用。
在台灣領的薪水和原來2000萬日圓(約新台幣560萬元)的年薪相距甚遠,為什麼還會想留下來工作?
「薪水夠我一人用啦,台灣的物價便宜,1000塊台幣用起來像1萬日圓。我在日本,皮夾裡沒有放個5萬日圓,是很沒有安全感的!」,近藤瞇起眼睛,分析台、日的生活差距,儼然是台灣通。
兩種膚色 象徵兩個階段
摸熟很多地方的他,提起風吹沙、墾丁等名勝,如數家珍,還帶著日本朋友欣賞夕陽。「台北太悶熱,台南最好,每天都有風,」這是他選擇台南的原因。
南台灣的太陽把喜歡打高爾夫的近藤曬黑了,「我洗澡時,發現自己有兩種膚色!」為了留在生活壓力比日本小的台灣,他不在乎外表,還打算把太太接來,一起僑居海外。
近藤在辦公室裡,總是認真工作,很少和同事聊天,頂多到室外抽根菸,就馬上回屋內。課長徐展通說,他是長輩,同事怕講錯話,也不太敢和他開玩笑。
日本人做事嚴謹,如何看待台灣人的工作態度?「如果以日本的標準來看,我鐵定會生病!」近藤認為,放開心胸、入境隨俗才能在海外有愉快的生活;同事鄭彥凱卻說,「他很嚴格,有時超乎我的理解,會讓人生氣!不過,這就是文化差異,他的認真很令人敬佩。」
雖然近藤沒拿日本標準要求台灣人,董事長魏燦文卻對他很滿意,「公司需要有不同文化的人,聽聽他們的想法」。他發現,和日本企業談合作案,由近藤出面,幾乎無往不利,讓他很放心。在台灣快樂工作的近藤,打算做到70歲,才會回家鄉。他希望有更多日本退休族,能到生活品質不差的台灣,建立瑰麗的新人生。
3.實踐夢想的日本導遊 片桐秀明
越過東京灣,花蓮更自由
花蓮火車站門口,經常能看到一對夫婦拿著「日出民宿」的牌子等待遊客。
手機聲響起,太太忙著接洽訂房、旅遊;遊客來了,先生帶著親切的笑容上前,說著帶有外國腔的中文,隨後,開著休旅車,帶遊客展開花東之旅。
「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59歲的片桐秀明笑呵呵地說著。雖然一頭白髮,卻洋溢著十足活力。三年前片桐和台灣太太郭雪夙,從日本來到風光明媚的花蓮,開民宿、當導遊,完成一輩子的人生夢想。
原本在資訊公司當上班族的片桐,每天從千葉縣擠兩小時的電車往返東京,他常常被戴著手套的電車人員硬推進車廂,動彈不得,雙手只能放在胸前,對照現在,每天徜徉在綠色的中央山脈、蔚藍的太平洋,人生其實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千葉縣瀕臨太平洋和東京灣,片桐常開船到海上釣魚,他嚮往這種自在無拘的日子,希望退休後在海邊開民宿,便在54歲那年,申請提早退休。
「我的軟體部門有35人,每年要達到17億日圓(約新台幣4.7億元)的業績,壓力好大!」片桐吸了口氣說。現在,他和太太一起創業,只有一名員工,每天只要和遊客聊天,負責旅遊安全,就能擁有和過去一樣多的薪水。
2004年1月買房子開民宿的片桐,今年5月就已經打平,於是,他用積蓄買下另一棟樓,改裝成第二家民宿,夫妻倆能這麼快回收,自有一套經營法則。
知性客製化 史地強過台灣人
原來,花蓮長大的太太接洽生意,熟悉地理背景的片桐帶隊旅遊。在太太協助下,來台三年的他很瞭解台灣政局民情,「要搞清楚旅客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不要帶本省人到蔣經國吃過的液香扁食,也不要帶外省人去阿扁吃過的一品香扁食!」可見片桐深諳客製化服務。
回想2004年6月,第一次以外國人身分帶台灣人遊花蓮,既緊張又沒有信心。為了充實自己,當個知性導遊,他上日本網站,蒐集台灣史地資料,在天祥向台灣人介紹地名由來,意外發現只有兩成台灣遊客記得《正氣歌》的第一句,當問起「中央山脈超過3000公尺的山頭有幾座?」台灣人全被考倒了。
10年前,賣機械給統一企業,片桐曾經在台南住了一年半,那時就愛上台灣。
這三年來,他從看不懂中文的日本人變成考駕照筆試只錯兩題,又熟知二二八事件、霧社事件的台灣導遊,對這裡的瞭解,甚至強過本地人。
台灣讓他一圓終生夢想,卻也存在文化差異。「我在台北學中文,一定送手帕給老師,」他看到台灣人洗完手,不是甩甩手,就是往身上擦,他很看不慣;片桐還發現台灣醫院有先進設備,可是,醫療服務還要加強。
望著牆上貼的中、日遊客來信,片桐滿是成就感,他在異國走出自己的道路,也相信有更多退休的日本人,能在台灣找到他們的未來。
4.堅持料理奧義的大廚 橫田徹
便宜45倍,一樣做出歐伊西
在搜尋引擎打下「橫田料亭」四個字,網友的部落格不但跳出天婦羅、生魚片、壽司等美食照片,還記載了品嚐心得。這家位於花蓮市的日本料理店,不到20坪,今年5月開張以來,已有好幾名網友自願當起美食記者,在網路上寫報導。
身形瘦削的橫田徹是這家日本料理店的老闆,被網友暱稱為「橫田阿伯」的他,今年剛好過六十耳順之年。他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學藝,有40多年廚師資歷,2000年因為手肘關節受傷而提早退休,四年前跟著台灣籍的太太遷居花蓮,展開新的人生。
日本電視冠軍的廚師總是穿戴白色工作服,然而,橫田阿伯卻是POLO衫配上休閒褲,連廚師帽都省了,這是怎麼回事?
「我以前在東京的高級餐廳當主廚,每天都要打領帶,太拘束了,」原來橫田喜歡自在、隨性,難怪不管花蓮日本人會會長東原稔怎麼勸說,建議他穿上工作服,都沒有反應。
橫田開店是校長兼撞鐘,一人自負盈虧,他每個月賺的錢僅為做東京主廚時的1∕4。那時,他所服務的高級餐廳,每人最低消費額是新台幣9000元,如今,他做的鰻魚飯、天婦羅,一客只要200元上下,相差最少45倍,收入自然不能相比。
雖說收入比不上日本,橫田卻很喜歡台灣的生活品質。他繞過台灣一圈,最滿意花蓮,在日本的時候,他常喝酒,如今,寧靜的山水讓他遠離酒醉生活,規律的作息幫助他重拾健康。他已經決定,這輩子從此定居花蓮,不再離開了。
頑固阿伯 待有心人繼承廚藝
然而橫田希望台灣人能認識日本料理的精髓,他有滿腔熱情想要教導,可是,執著的他只肯按照日本規矩。像是要求員工以固定方向端出生魚片冷盤,不會中文的他,無論怎麼寫漢字、比手畫腳,台灣員工就是無法理解背後涵義,加上橫田沒傳授日本料理廚藝,不少員工做不了多久,就辭職離去,令他無奈。
原來這是文化差異,因為日本廚師不主動傳藝,學徒要悄悄看,假以時日,才能提問題,這時師父才開始教導。橫田自己就是跟在大廚身邊,學了10年,才稱得上是廚師。
常常徵人的他,來了不少應徵者,即使下午休息,也有人敲門。但能不能找到有耐性、肯學習的台灣人,得看他是否改變原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