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到9/30 只到9/30 遠見39週年慶:【訂2年送1年】一年一度最低優惠倒數中

黃仁勳旋風後,台灣企業可望走向AI+布局

黃齊元
user

黃齊元

2024-06-13

瀏覽數 3,250+

輝達是「生態系資源整合」最好的例子,不只銷售AI晶片或AI伺服器,還延伸到雲計算解決方案、人形機器人等。取自NVIDIA官網
輝達是「生態系資源整合」最好的例子,不只銷售AI晶片或AI伺服器,還延伸到雲計算解決方案、人形機器人等。取自NVIDIA官網
00:00
00:00

近日在COMPUTEX期間旋風訪台的黃仁勳,他創辦的輝達(NVIDIA),是「生態系資源整合」這個全球最新趨勢的最好例子。台灣企業要布局未來的AI新世界,需要做哪些重組與整合?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於2009年成立,至今已有15年時間,我是創會理事長,現在已到第八任。另外,「台灣產業控股公司協會」成立於2019年,至今有五年時間,我也擔任該協會理事。最近由於台灣產業整合趨勢,兩個協會日前聚會,探討策略聯盟。

大家想跟台灣企業合作

台灣企業正興起新一波全球布局與併購投資熱潮,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基於地緣政治,全球供應鏈正在重組,強迫台灣企業走向世界,包括美國、東南亞、日本、印度等國;其次,新科技快速發展,導致企業必須透過併購布局新領域;再者,全球產業走向「生態系模式」,形成不同聯盟,相關成員透過兼併收購、尋求策略合作伙伴;最後,由於西方國家抵制中國,全球企業對台灣企業具有高度合作意願。

全球企業近年掀起大規模重組,惠普(HP)和IBM都拆成兩家公司,嬌生分拆消費者保健業務,Kraft分拆零食業務。最激進的,是上世紀美國最佳企業GE(奇異),拆成三家公司後,終於起死回生,GE航太已上市。

說到產業控股公司,代表者是大聯大,該公司董事長黃偉祥也是台灣產業控股公司協會發起人。大聯大成功樹立產業控股典範,結合六家IC通路公司,企業前台業務獨立、後台資源整合。但至今,台灣產業控股公司數量仍不多,其中有一些性質屬於投資控股公司,綜效不大。檢討原因,可能在於不習慣整合,以及整合後融合存在諸多挑戰。

產業控股跟併購不一樣之處在於,被併購後會失去主導權,但在產業控股公司架構下,各子公司享有一定獨立運作空間,因此運作更為靈活,不過限制是產業定義。

打群架有其必要

台灣產業正面臨轉型,許多企業需要跨界進入新領域,因此不再局限於單一產業。因此,曾任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的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提出「大艦隊」模式,即一個企業透過不同部門,分別進行資源整合,而且講求速度,以投資參股為主,雙方達成一定融合後,再考慮整併,一些大型企業集團如鴻海,也採用類似模式。

由於台灣企業興起新全球化運動,有規模才有國際話語權,因此產業整合重新受到關注。此外,全世界供應鏈裂解再重組,特別是紅色供應鏈崛起,也促使部分失去競爭力的台企思考如何退場。

中美地緣政治角力下,許多外資企業看到台灣的價值,特別是在新一波半導體和AI產業爆發後,台灣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需要打群架。有鑑於此,未來即使沒有產業控股公司,也會有更多「虛擬垂直整合」聯盟出現。

企業彼此合作,其實存在多種形式,併購只是其一,另外還有策略性投資(少數股權參股)、合資、分割子公司再合併、交叉持股,以及沒有股權投資的業務聯盟。以鴻海和國巨為例,就是先策略聯盟,再成立合資公司,另外再搭配策略性投資,藉此進入半導體新產業。

【倒數2週】訂遠見年度最優惠(2年送1年、1年送半年)只到9/30>>

生態系資源整合是趨勢

全球最新趨勢是「生態系資源整合」,輝達就是最好例子,不只銷售AI晶片或AI伺服器,還延伸到雲計算解決方案、人形機器人,以及各種智慧應用的產業,如醫療。這等於是打造未來AI新世界,必定會有很多筆交易,同時需要產、官、學、研整體資源配套。

世界正在重塑,透過地緣政治、科技創新與產業整合,企業集團會先重組,然後再整合外部資源,也可能形成特定的產業平台。企業操作要靈活,不要先急著成立產業控股公司,可以先策略聯盟,再逐漸透過合資及參股,從業務合作到股權合作,最後再成立產業控股公司,或是彼此合併收購。實質重於形式,綜效才是關鍵。

在重組過程中,上市公司並非是最佳平台,私人公司形式操作會更靈活。「私募股權基金」(PE)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灣過去一直沒有形成私募股權基金的環境,不像新加坡有淡馬錫等國家主權基金。目前政府主管機關對PE政策,特別是保險資金的運用,允許投資於「5+2」基礎建設,但未來供應鏈及產業重組,也會有潛在需求。

我對於未來趨勢,有以下幾點預測:第一、企業會加速跨領域、跨產業布局;第二、台灣企業會積極走出去,在海外尋找投資併購機會;第三、AI將徹底改變產業生態,促使台灣企業走向「AI+」布局,打造智慧生態系;第四、未來是生態系與生態系的競爭,企業如果不想選邊站,就需重組;第五、供應鏈重組及ESG嚴格要求,將帶動新一波產業整併;第六、產業基金會更普遍,成為企業整併前的過渡工具。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兼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轉載自《工商時報》,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