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積電總經理暨總執行長蔡力行 策略不能只在CEO腦子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6-11-23

瀏覽數 32,400+

台積電總經理暨總執行長蔡力行 策略不能只在CEO腦子
 

本文出自 2006 / 11月號雜誌 2015關鍵報告:你不能不知未來六大趨勢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從執行到策略」。通常一般管理學界談這個主題,都是從策略到執行。

然而,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是從基層往上發展,順序反而應該是「執行——策略——執行」。

一般人剛進入職場的前10年,都是以學習為主,如果有機會參與策略制定,必定是曾表現出令人信服的執行力,至少在台積電,或大規模的公司都是這樣。

執行力是最重要的事情,有很多講法和定義。我的看法是:「do the right thing right with right people.(把對的事情做對,並且要用對的人)。」這是有順序的:第一要做對的事情,第二要用對的方法做事,第三則是要用對的人。

關鍵 選最對的,而不是最好

首先是「做對的事」。我發現定位非常重要,像以前我在惠普工作時,曾主持一個晶片企劃,產品也做得很好,但推到市場後,反而賣得很差,這是我學到的第一個教訓。如果一開始時沒有定位什麼是對的事,市場需求和軟體也沒有到位,後面再努力執行都於事無補,講俗氣點,不能賣錢就沒有用。

「把事情做對的方法」有兩種。work hard(認真工作)和work smart(聰明工作),孰先孰後?剛回台灣時,我發現台灣的工程人員太常加班,這突顯兩個問題:首先是工作方式不對,時間管理不當,另外則是管理方式不對,工作分配不當或是人手不夠。因此我強調,要先work smart,再講求work hard,兩個都有就贏了(you’’ll win)。若只有一個,很快就會被追上。

第三個就是right people。最「對」的人和最「好」(best)的人是不同的,在我那個年代的惠普(hp),能網羅到很多做事能力強的一流人才。但我回台後發現,儘管台灣同仁的經驗不如美國人,但做事的效率,卻比美國還好。這其中有很多原因,最重要是因為我們用了「對的人」。

在美國,每個人都很優秀,但方向卻都不一樣。這就像數學的向量一樣,不同方向的作用會把力量抵消,甚至變成負的。在台積電,大家做事的方向大致相同,結果反而更好。統統都是最聰明的人,點子太多,反而會無所適從。

選擇 依目標決定,而非學歷

執行更重要的是要釐清什麼是對的事。我是從工廠一路做上來的,管理工廠,技術性的問題占絕大多數。舉例來說,我們工廠主要有幾個部門:製造部門、整合工程部門、製程工程部門、設備工程部門。

其中製造部有98%都是生產線上的作業員小姐,2%才是管理階層。過程中,各部門各有其堅持和做事方法,出了問題,難免會互相責怪,製造部怪製程設計不良,製程人員就說設備不好,設備質疑製程有問題,製程又推說製造部的小姐弄壞了……,問題還沒找到,就先吵成一團。

我身為廠長,也懂技術,當然也可以下去找問題,但不可能每件事情我都自己來,這顯然不是對的方法。

於是我定了一個排序原則,哪一個部門決定問題出在哪,依序是製造、整合工程、製程、設備。當然,工程人員很不服氣,說製造部的線上作業員只是高中畢業,什麼都不懂,憑什麼優先決定?

但我的看法是,工廠的目的是為了製造Wafer(晶圓),產品好才能賣好價錢,而誰做產品?不是工程師,而是在第一線的製造部,因此製造部最大,當他們發現問題時,工程人員都得聽。但如果是其他部門的問題,而被你發現了,那責任就由他們承擔,但功勞是你的。

因此,把對的事情定義下來,下面怎麼做就都清楚了,說起來簡單,但後續卻得要花很大的力氣持續改變人的想法和作法。

思考 看遠一點,想廣一點

說完執行,再來說策略。策略到底是什麼?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有一次我問我老闆(張忠謀),什麼叫做策略?他說得一派輕鬆:「策略就是看得遠一點、想得廣一點。」

其實策略就是做些不同的事,讓公司往好的、對的方向發展。制定策略前必須先問策略性問題,公司的策略性問題是成長、獲利、還是兩個都有?定義策略性問題後,接下來要問,目標是什麼?要成長多少,接著才能看,你的策略能做些什麼?

舉例來說,首先如果某家單一產品公司想追求成長,那麼它是要在單一產品公司裡追求成長?還是多角化經營?每個公司的策略性問題,都和公司本身的利基市場、技術、人才有關係。一旦決定要走多角化,那是要內部壯大還是外部併購?不僅如此,事前的分析也很重要,如果分析清楚的話,做決定就很快。

接下來就是執行,一個好的管理者在併購前就要先構思執行的方法,思考併購的公司是否能和自己的公司相合、產生綜效(synergy),這代表著你成長的機會變多,或是成本降低的空間變大。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併購後有沒有能力管理。一開始沒處理好,人才很容易因此流失。併購最常看到的問題是人事制度的差異,人對頭銜總是很在意,有些公司副總很多,有些公司副總只有一、兩個,如果被合併的公司副總很多,他們是不是願意融入?這些都必須在先前就被考慮到,才能落實執行。

落實 從策略到執行就需溝通

今天策略面講的比較少,因為我覺得策略一講出來,就沒有太大的稀奇。真正的不同處是在執行,是不是真的能夠做得出來。

最後我總結我覺得最重要的兩個面向,第一個就是對的人,然而,公司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的人才也是不同的。

20年前,台積電需要技術很強的人,因為當時我們技術落伍。10年前台積電更需要懂銷售的人,因為要把市場做大。現在則需要事業管理人才,來全面地把整個產業運作起來。工程師絕大多數不懂這方面的東西,這種人才很難找。

另外就是溝通,策略不能只在CEO一個人的腦袋裡,怎麼與下屬溝通理念和策略,如何讓他們能執行落實,可說是最難的。

以前我覺得溝通不難,用Email就很方便,現在才發現Email是非常危險的溝通工具。很多人常常生氣就啪啦啪啦地寫,一寫完就按「傳送」!一傳送就後悔了、完蛋了。很少人會寫完後還看三遍潤飾,反而製造更多問題。

溝通不只是主管對部屬的溝通,部屬對主管的溝通也一樣重要,尤其在職場上,你有沒有想清楚講什麼,你的訊息是什麼?有沒有對的方法能夠清楚表達你的意見?

這些講起來都像是常識,但這幾年的經驗卻讓我覺得,愈是習以為常的事情,往往最難做到。

現場交流

問:企業在擬定策略時,如果想要「看得遠」,往往會看錯方向;想得廣,也容易失焦,台積電有何機制來協助策略的精準度?

答:最重要的就是要定義策略性問題是什麼,能夠先定義,失焦的可能性就難了。

台積電也會制定五年計畫,但不表示定下來就不會動了。一次看五年,是絕對看不清楚的,我自己看未來三個月都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第一年做起來就很不像樣的話,就表示有問題了,你就要去檢視,修正策略。

會不會失焦就得要看你是不是定了太多策略,要讓策略在你可以管理的範圍。因此不僅要定義出策略性問題,也要定出目標和量表,用以檢視是否達到目標,而這就是分析的重要性。(洪綾襄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