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陸、香港兩地大學正快步提升時,台灣的大學面臨不小的壓力。
2005年啟動的五年500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第一年預算終於在2006年3月正式撥下。9月份,拿到預算的12所大學,就陸續由校長帶隊,向媒體報告執行情況。
記者會上,各大學都受到「拷問」。例如拿到30億預算的台大,因為花了約四成的預算整修校舍,其中包括整修24棟學生宿舍,因此遭到沒有拿到特別預算的大學批評。
多預算,聘名師、買書一起來
但對台大師生來說,這筆預算讓他們久旱逢甘霖。
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形容哲學系是「貧民窟」,每逢下雨,三樓的研究室就漏雨;去年,陪女兒到外文系參加甄試,才發現,外文系連走廊都在漏雨。
由於購書經費年年刪減,文史哲期刊、書籍更是首當其衝。哲學系的期刊年年減少,有時系辦問他:「可以停購哪些不重要的期刊?」他心裡想,「現在還剩下哪些重要的期刊?」
林火旺專攻自由主義政治哲學,他現在都是自掏腰包買進專業書籍,一點都不奢望學校的圖書館。
台大校長李嗣涔承認,台大過去幾年的確很少買書,現在因為有一年30億的特別預算,圖書館從原來一年不到1.7億預算,現在增加到3億。
除了擴充圖書,台大也著手延攬一流師資。
像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普林斯頓電機系主任崔琦,已經答應每年撥兩、三週時間到台大與教授們交流;另外,台大已經增聘100位博士後研究員、50位研究人員。
不只台大,交大代理校長黃威說,由於有一年8億特別預算,未來將聘請諾貝爾獎學者,年薪沒有上限。目前,則已經邀請到美國Emory大學林明璋院士、東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小林孝嘉。小林孝嘉是全球知名快速雷射研究專家,將到交大停留三年、建立實驗室。
有評鑑,教師面臨解聘壓力
有獎有懲,評鑑才有意義。因為有五年500億的特別補助,納稅人要看績效、教育部要評鑑學校,學校自然也就順勢要求教師接受評鑑。
打破國立大學教師「公務員」「吃大鍋飯」的舊心態,也許是五年500億政策至今的最大收穫。
自稱是大學評鑑「始作俑者」的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指出,早在他擔任國科會人文處長任內,就開始著手建立研究的評量工作,首先就是建立學科的期刊評鑑。
過去很多大學教師常藉口「國際指標不能套用到台灣」,黃榮村才根據台灣情況建立「華文社會科學期刊引用文獻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這項工作在1998年底完成,並在1999年的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會議中,被廣泛討論。
在台大任教24年半的黃榮村坦率指出,「台大(老師)的太平日子過久了,是這四、五年才開始衝。」
台大人事室首次公布,在近三年內,有62位教師未通過系所評鑑的初審。
曾擔任過教務長的李嗣涔表示,1998年推動教師評鑑時,為減少反彈,只評鑑新進教師,但從2005年開始,評鑑延伸到所有教師。
隨著審查標準日趨嚴格,未通過審查的教師人數也逐年增加。例如,2003年只有14人未通過審查,2004年有21人,2005年就增加到27人。初審未過的教師在未來一年內,若未通過審查,就要面臨解聘的命運。
重研究,政府變相鼓勵
雖然,一年30億的特別預算占到台大正常預算的1∕3,但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仍然認為,研究不是兩、三個月就能做出來的;錢可能可以買到論文的量,但不能買到論文的質。
根據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的研究,想在世界一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已日趨困難。以經濟學的第一階期刊《美國經濟學評論》(AER)為例,從編輯接到論文、初審、通知作者接受發表,平均要83週時間。從接受發表、改稿,到實際刊出,又要44週,整個過程平均要127週。
而且,從1979年到1998年的20年間,100篇投稿到《美國經濟學評論》的論文,獲得發表比例由17%降到7~8%。
再者,世界一流大學都是研究與教學並重,但是台灣「五年500億」的執行,已經出現重研究、而輕教學的現象。
例如在教育部計畫書中的「躋身世界百大具體分年發展指標」,共有九項,但只有一項是「教學卓越措施」,定義較模糊。但是第三項指標「著名國際期刊論文發表及引用數」,卻具體指出要在哪些期刊發表論文才算數。
這也難怪多位外國學者憂心這項計畫扭曲了台灣的高教發展。
哈佛教授杜維明就表示,兩岸三地大學爭相以量化指標為目標,想藉此擠進世界百大,未來將是一場悲劇。
哈佛被認為是世界最好的大學,但卻是一個最重視大學部通識教育的大學。像杜維明這種的資深教授,在大一開的是《四書》導讀,一個班只開放12位學生上課。
台大電機系畢業的前貝爾實驗室亞太及中國區總裁許濬也表示,他一聽到五年500億,就擔心台灣老師的心會開始浮躁,只知道衝論文數量,許多老師現在連自己教的學生,名字恐怕都叫不出來。
輕教學,換來學生沒研究力
在強調研究績效的政策下,可能會讓台大輕教學的傳統更加突出。
根據台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經費分配,只有10%是用來改善教學的軟硬體,75%的預算則是用來追求「研究卓越」。其中包括增加研究助理人數、添購大型基礎研究設備、資助各學院獎勵教師發表國際論文、爭取成為國際學會會士、發展10到15個重點研究領域等。
至於計畫聘請的200名特聘教授,審核資格也是極端偏重研究表現,例如一到四項的審核標準都是研究表現,加薪幅度是20%;至於第五項標準「兩次教學傑出獎」,加薪幅度只有10%。
研究犧牲教學的情形已經開始顯現了。
今年從台大化學系退休,並獲聘為台大名譽教授的劉廣定就批評:有老師為了個人的研究表現,把大一、大二學生就帶到實驗室,幫忙做實驗。
像劉廣定對學生要求嚴,每四週小考一次,其他老師就會不高興,因為這樣一來,學生得忙著準備課業考試,沒辦法幫老師做實驗。
劉廣定不擔心五年後,台大的研究比不上人,反而擔心10年後,研究會後繼無人。因為台大的基礎教育、通識教育,向來未受重視。
清大校長陳文村也指出,哈佛的生師比是八比一,每位大一新生一入學,學校就有專人教他們擬訂讀書計畫、選課。但是台大的通識教育竟然出現獸醫系開「寵物保健」,地質系開「寶石鑑定」的情形。
因此,2005年李嗣涔剛當選校長,劉廣定特地送他一本介紹北京清華大學如何輔導大一新生、如何規劃通識教育的書。
沒政策,大學行政組織僵化
台大是五年500億的投資重點大學,台大所出現的問題,當然也會出現在其他11所獲得特別預算的大學上。
拜五年500億所賜,教育部對於大學的「研究」,現在也有了更大發言權。但是沒有一流教育政策,哪來一流大學?
五年500億政策出現大轉彎,讓各大學反應不及。原先500億特別預算中的400億,是要「集中」分給兩所大學,但因為擺不平,只好「平均」分給12所大學。但是集中或平均的政策考量到底是什麼?
有時候,大學的問題,不是出現教授身上,更是來自整個行政體系的僵化,該有彈性的地方缺乏變通。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在擔任教育部長時,眼見大陸大學教師的薪水可以相差10多倍,曾經希望把大學教師薪資結構與公務員脫鉤,本薪不改,拉大加給的差距,同時把學雜費用在改善教師薪資上,但是卻受到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的勸阻。
8月就任的政大校長吳思華也希望拉大教師的薪資差距,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同樣地,也得不到教育部支持。
吳思華表示,任何人去問教育部,大學薪資可以更有彈性嗎?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可以,但要擬定一個全校都能接受的規則,送教育部備查。」換言之,就是要看校長願不願意自己承擔責任了。
吳思華說,他現在跟政大各院長說,校長只有兩件事要做,一件是找錢,一件是應付政策法規;因此,「只要你們院長敢,我校長也敢。」
只是,當「行政主導、大學自主性不足」的基本情況沒變,五年500億的特別預算,對台灣的大學教育來說,會不會變成像量販店的促銷口號:「加量(經費多)、不加價(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