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藝術品市場平均獲利13.2% 全球富人投資新標的

王怡棻
user

王怡棻

2006-09-01

瀏覽數 35,150+

藝術品市場平均獲利13.2% 全球富人投資新標的
 

本文出自 2006 / 9月號雜誌 我的學校不見了──上學好難

2400萬」「2800萬」「3000萬!」擠滿人的拍賣會場,出價聲此起彼落,企盼得標的買家們,眼神中盡是焦急熱切。

今年6月,徐悲鴻經典油畫《愚公移山》創下中國油畫拍賣最高價3000萬人民幣(約1.3億新台幣),把北京瀚海2006春季拍賣氣氛炒熱到最高點。

2000年以250萬人民幣(約1000萬新台幣)成交的《愚公移山》,六年內價格已經竄升12倍。

若把藝術品當做投資標的,近幾年來,它的投資報酬率正以驚人的成長震撼世人眼光。

相對的,全球股市卻在企業醜聞頻傳、美國聯準會作勢升息的陰影下,進入寒峭的震盪期。今年第二季的全球股災,讓近2兆美元的市值蒸發無蹤,印度、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更是全盤皆墨。迄今,雖然震盪風暴逐漸趨緩,但世界各地的投資人仍心有餘悸。

投資市場一熱一冷,正呈現強烈對比。當股市的魅力降溫,原本有「衰在百業之前,興在百業之後」的藝術市場,儼然成為投資人爭相擁抱的新寵。「藝術品已經成為一項時髦的另類投資,」《BusinessWeek》形容。

破紀錄〉三大春拍達3000件

藝術品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從數字看似乎是頗有可為。

紐約大學商學院近年來發展的藝術投資指數「Mei/Moses Annual All Arts Index」顯示,1960年到2003年,藝術品投資平均獲利為13.2%,超越標準普爾500大企業平均的12%。

法國artprice公司追蹤全球拍賣交易價格,也發現紐約與倫敦去年的拍賣交易額,較1990年代中期分別高出33%與19%。

藝術交易的蓬勃,顯現在大量藝術品湧入拍賣會上。今年的春季拍賣會上,佳士德(CHRISTIE’’S)、蘇富比(SOTHEBY’’S)、及紐約菲利普德普瑞(PHILLIPS de PURY)三大拍賣商,總共拍賣3000件作品,是兩年前的一倍。讓春拍目錄分量打破紀錄,足足有40磅重(約18公斤)。「目錄簡直就像電話號碼簿!」紐約知名收藏家,雅詩蘭黛(ESTEE LAUDER)總裁勞德(Ronald Lauder)驚訝地表示,從未看到那麼多藝術品出現在拍賣場上。

近幾年,戰後藝術與當代藝術,更已成為藝術投資花園中的熱門珍卉。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2005年蘇富比銷售當代藝術作品總額高達5億4500萬美元,較2004年成長71%。

節節上升的買氣,讓投機客摩拳擦掌,也讓收藏家瞠目結舌。瑞士出版大亨榮格(Michael Ringier)在收藏上一向出手闊綽,去年他興沖沖走訪巴塞爾邁阿密藝術博覽會(Art Basel Miami Beach),卻幾乎空手而返。「門一打開就像馬拉松起跑,」榮格回憶,「人們快速湧入並爭相出價。當你看到一件喜歡的作品,不用問,它一定已經被人買下了!」

藝術交易熱,連帶也讓拍賣商的業績水漲船高。

2005年佳士德的拍賣總額超過30億美元。自2003年股價已上漲五倍的蘇富比,去年淨利更較前一年成長85%,創下15年來最佳成績。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買品味〉亞洲新富出手闊綽

是什麼原因讓油畫比股票更受歡迎?《經濟學人》分析,第一,是富人比以前更有錢。

根據美林證券與凱捷管理顧問公司(Capgemini)發表的《全球財富報告》指出,拜經濟成長與商品行情(如油價)上漲之賜,全球擁有百萬美元資產的人數超過870萬,較前年成長6.5%。這群富人偏好購買能彰顯身分地位的商品,藝術品自是當仁不讓的選項。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庫寧(Willem de Kooning)的《無標題XVI》能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賣出1570萬美元,附庸風雅的富人功不可沒。

第二,買家遍布全球,藝術投資成為全球市場。過去,藝術投資明顯集中在歐美已開發國家,近幾年金磚四國迅速崛起,亞洲國家已成為荷包充實的大買家。

《財星》(FORTUNE)雜誌報導,印度藝術拍賣市場自1997年以來,每年平均有44%的驚人成長率,大幅超越股市與黃金市場,今年更預估有超過兩倍的成長。中國的拍賣熱也不遑多讓,2004年華人拍賣市場中,單單林風眠的畫作成交量,即超過新台幣3億元。

「近半年,海外客戶成長飛快!」蘇富比的全球當代藝術經理梅爾(Tobias Meyer)觀察,亞洲國家人民不但積極參與拍賣會,而且出手闊綽,「只要付得起,他們就會出手買下。」

波動大〉失手就住藝術套房

然而,投資藝術品卻如投資房地產般,押對寶能賺進厚利,稍一失手就會住進「套房」。

原因在於全球藝術市場有限,透明度低,所以藝術品的流動性並不高。佣金、增值稅等高昂的交易費,也讓實質獲利打了折扣。純就收益考量,藝術品也不像股票、債券或房地產,可以分紅或產生房租收入。

此外,藝術品的價格波動幅度,往往比股票還大。比如日本企業家在1990年股市泡沫時,以8250萬美元天價標下梵谷的《嘉舍醫生畫像》,後來再進拍賣場時,只剩下1/8的價格。「在不對的時間點賣出,就會損失慘重,」《經濟學人》提醒。

因此雖然近年拍賣價格屢創新高,市場一片大好,卻已有人開始居安思危。「藝術市場已經過熱,」紐約畫廊負責人費根(Richard Feigen)表示,藝術投資正處於資產膨脹期,「市場充斥著價格過高的現代藝術品。但是沒有人願意放手退出。」

藝術投資熱持續延燒,收藏家聚集的拍賣會,已成為炒家湧入的投機場,《BusinessWeek》特別以「購買藝術品的藝術」專文提醒躍躍欲試的買主,不要一窩蜂搶搭藝術投資熱,反而應把藝術當做專業,從中培養品味與鑑賞力。

例如,數十年浸淫藝術收藏,以投資理性、眼光精準著稱的Delphi Management執行長布萊克(Scott Black),即能滔滔不絕分析每幅收藏的歷史與技法,因為他廣泛閱讀藝術書、畫廊目錄,並且藝術展覽會走透透。

多年出入拍賣場,布萊克對買家的最大忠告卻是「購買你預算內的最好作品,但不要把買畫當投資。」因為「純就獲利考量,你失望的機率會很大,」他由衷地說。

「尋獲目標,並將其買下的過程,是消費滿足感的關鍵,」《心靈消費》一書強調。或許,讓投資歸投資,藝術歸藝術,才會是體味收藏喜悅的最好方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