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馬習二會後的兩岸關係,中國會先軟後硬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24-04-10

瀏覽數 11,000+

馬英九與習近平歷史性地再度會面,固然有助於兩岸緊張對峙關係的緩和,但兩岸關係的改善並非就此一帆風順。蘇義傑攝
馬英九與習近平歷史性地再度會面,固然有助於兩岸緊張對峙關係的緩和,但兩岸關係的改善並非就此一帆風順。蘇義傑攝
00:00
00:00

4月10日馬習二會了,對台海關係將有歷史性的改變嗎?專家指出,馬英九前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歷史性地再度會面,固然有助於兩岸緊張對峙關係的緩和,但兩岸關係的改善並非就此一帆風順。雙方政府在政治對話、協商談判等領域的差異與分歧仍然存在。但為何專家直指,至少不擔心會走向武統?

馬習二會之後,兩岸關係的未來,究竟走向何方?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指出,中國大陸從兩會之後的對台政策,基本上是「先軟後硬」,所謂的「軟」,就是強調融合發展,包括前總統馬英九訪中,強調「兩岸一家親」,以及「和平發展」與「九二共識」。

與此同時,隨着新任中華民國總統520就職典禮到來之前,北京方面肯定也會有「硬的一手」,從外交辭令上強化反對台獨分裂與外來干涉,到增加軍機繞台頻率等等,皆有可能。

不擔心會走向武統

「軟硬兩手都加大,就叫區隔對待跟差別待遇,」張五岳說,北京硬的一手就是對內部要有交代,對外要有所宣示,對台有所威懾。

軟硬兼施的情況下,比較不需要擔心「硬的一手」會走向武力統一台灣的路徑。

首先,美中的溝通管道目前算是暢通,2024年4月2日晚間,習近平就應約與美國總統拜登(Joseph Biden)通了電話。

而且,中共高層跟美方高層的互動,已然建立起一個多層次、多管道的方式。像是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和美國國安顧問蘇立文(Jake Sullivan),甚至是中國外交部常務副部長馬朝旭和美國副國務卿科爾坎普(Kurt Campbell),眾多層級一齊對話,顯示美中雙方處於「良好管控分歧」的狀態。

其次,美台關係的管道也算暢通。馬前總統二次訪陸的第一天(2024年4月1日),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則登台,清楚表達希望兩岸關係能維持和平穩定的意見。

馬前總統二次訪陸的第一天,AIT主席羅森伯格(左)訪台,清楚表達希望兩岸關係能維持和平穩定的意見。取自中華民國總統府

馬前總統二次訪陸的第一天,AIT主席羅森伯格(左)訪台,清楚表達希望兩岸關係能維持和平穩定的意見。取自中華民國總統府

你訂了嗎?訂遠見兩年,額外加送一年,智慧閱讀不間斷

種種跡象觀察,「就算北京方面在軟的一手之後會來上硬的一手,但是硬的一手主要是對內交代,對外宣誓對台威懾,基本上它的風險一定是可控的,」張五岳說。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則認為,現今的兩岸關係由三大要素決定,一是中共提出的「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二是中美博弈,三是習近平念茲在茲的「和平統一之後的長治久安」。

「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是中共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2022年3月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10月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其中有12個方面內容,包括「以心靈契合為目標」「以黨的領導為根本原則」「以自身實力為依靠」「以歷史任務為號召」「以民族復興為使命」「以同胞親情為紐帶」「以命運與共為連結」「以一中原則為基礎」「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為基本方針」「以一個中國為原則」「以融合發展為手段」「以民主協商為路徑」等。

中共解決台灣問題,光遣詞用字就與以往不同

楊開煌分析,從「黨解決台灣問題」的遣詞用字開始,就與過去毛澤東時代講的「和平解放」,鄧小平時代的「和平統一」已經完全不一樣。「因為中共自己有一個總體方略,意味著兩岸關係的主動權都在北京。」

第二個要素就是中美博弈,而中美博弈的重中之重是「晶片博弈」。楊開煌指出,在晶片博弈中,雙方在晶片的布局尚未成熟以前,彼此都是在打輿論戰。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關鍵年份「2027」屢屢被各方提起,楊開煌判斷,美國人提及2027年,或許是美國人有信心在2027年完成晶片部署,不管是友岸外包,不管是離岸外包,晶片產業可以布置成熟。「這個時候,美國就認為可以讓台灣去挑釁大陸,外加一個菲律賓,如果還不能挑釁,再加個釣魚島,反正犧牲的都是別的國家人民。」

第三個要素,亦即就是習近平在「和平統一之後的長治久安方案」,楊開煌認為,這是阻止、勸服大陸的輿論稍安勿躁,不要因怒而興兵,只要武力震懾,讓台灣和美國不敢輕易挑釁即可。

總之,馬習二會後、兩岸關係的改善,有機遇,但是壓力也不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