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寶林茶室的中毒案,讓我想到過去學到的一些關鍵字。
我非常慶幸自己當年在商業雜誌當菜鳥記者時,跑的是產業線。有些在現場學到的管理訣竅,如今依然適用。
當年我因為採訪,得以進入製造業「現場」參訪。我去過的工廠,超過100家,包括有巨大高爐的中鋼,以及生產鍍鋅鋼板的其他鋼鐵業;我去過座落在田間的不鏽鋼工廠、有忙碌工作員在裝配線工作的食品業、有巨大機棚的航空維修業、有閃亮車殼生產線的機車業和汽車業……
現場的工作非常講究效率和品質,因為這會影響成本和交貨日。
那時候,我學到幾個關鍵字,到今天還記得。
例如:如果要提升產品的品質,要從「#人機料法環」這五大環節著手。
人:工作者的訓練素質。
機:機器的維修保養。
料:產品的供應鏈管理。
法:生產流程的合理化。
環:規劃合理的工作動線,保持現場的整齊清潔。
這次寶林茶室的疫調陷入膠著,但我相信最終仍不脫人機法料環這五個環節。
還有,對製造業來說,#庫存管理極其重要。
因為,庫存意味著「成本」。如何能維持不多也不少的庫存量,是現場的管理重點。
優秀的製造業願意花費時間精力找出方法,以最少的庫存,創造最精實的流程,同時維持高品質的產品和良率。
當年,豐田汽車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第一,他們創造出的#及時庫存管理(Just in time)功不可沒。也就是說,當天要生產多少數量,當天就有多少材料在現場。不多也不少。
因此,我最近也開始清理冰箱,並試著看看,如何能將冰箱也提升及時庫存管理(Just in time)。
最好的作法,當然是「當天買的食材當天煮完吃完」,這樣可以保持食材新鮮,也減少食材(冰到忘記)的浪費(聽說王永慶他們家也是這樣做)。
我們家離菜市場走路只需10秒鐘,不難做到。只要把菜單跟食材結合,花點心思計畫就可以。
如果有人家裡離菜市場比較遠呢?我看到一位完全力行Just in time管理的主婦,是我大嫂。
有一次我到她們家玩,她打開冰箱要把水果拿出來時,我發現冰箱裡幾乎是空的,只有牛奶和少數調味料。但我又知道,當時的她是天天開伙,這樣的冰箱也太不尋常了。
一問之下,她是這樣做的:
■每天下午訂購全聯的隔日配,只訂隔天要煮的分量。
■隔天下午3點後收到宅配的食材,立刻放進冰箱保存。
■晚上把冰箱的食材全部煮完。
- ■不留剩菜。
有鑑於我是看著「阿媽的冰箱」長大的小孩,我想我大概做不到大嫂的Just in time。
不過,如果能做到「冰了一夜的食材或剩菜,隔天一定吃完或處理掉」,應該也是一種進步。
就先朝這個目標前進吧。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知名專欄作家、品學堂文化長;本文轉載於丘美珍個人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