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吃海鮮卻農藥中毒?米酵菌酸外,食物可能出現的生物毒素

八方雲集疑爆食物中毒,食安風波再添一件。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4-09

瀏覽數 4,250+

《然後,你就中毒了》/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然後,你就中毒了》/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記者描述著中毒發生的過程,也訪問了現場用餐的民眾,我腦海裡馬上浮出一個診斷—納乃得農藥中毒。當時,衛生署剛好在全國幾家大型醫院成立「毒化災緊急醫療救護應變準備」研究計畫,我馬上拿起電話連絡負責毒化災計劃的衛生署官員,建議他治療及檢驗方向應該修正往農藥中毒去檢測。(本文節錄自《然後,你就中毒了》一書,作者:洪東榮,創意市集出版,以下為摘文。)

2003年,台中市民組成的旅行團到南部旅遊最後一天,打算用完午餐準備打道回府。這趟三天兩夜旅遊在東港沒有吃到海鮮有點遺憾,所以團員們都對這唯一的海鮮大餐充滿了期待。

團員們進到餐廳時,桌上已擺好各式海鮮料理,有韭黃炒蟹腳、炒海瓜子、清蒸鱸魚、蔥爆海蝦、海鮮炒麵、櫻花蝦炒飯、三杯雞肉、鮮魚湯等,都是大家許願希望大快朵頤的料理。

沒想到開動後不到10分鐘,各桌就陸續發生有人激烈嘔吐、冒汗、腹痛、走路不穩,甚至突然倒地、抽搐的情況。現場一團混亂,哀叫聲、求救聲、呼叫家屬聲此起彼落。

在消防救護隊陸續到達後,所有病人被分送到高雄幾家醫院,較嚴重的人則被送入最近的大醫院插管急救。對於中毒物質眾說紛紜,有專家說這可能是河魨毒素中毒、麻痺性貝類中毒,或者是某種不知名的毒。

各個急診室醫師處理完病人後,開始請教南部一些研究海洋生物的學者專家,準備送檢體去做檢測。

開完會回家途中,我在統聯車上看到電視新聞播放,第一則焦點新聞就是旗津海產中毒事件。報導中說已經聯絡好海洋大學的教授,準備協助檢測海洋生物毒素。記者描述著中毒發生的過程,也訪問了現場用餐的民眾,我腦海裡馬上浮出一個診斷—納乃得農藥中毒。

當時,衛生署剛好在全國幾家大型醫院成立「毒化災緊急醫療救護應變準備」研究計畫,我馬上拿起電話連絡負責毒化災計劃的衛生署官員,告知他高雄發生的這起中毒事件,應該和之前南投中毒事件一樣,是納乃得農藥造成,建議他治療及檢驗方向應該修正往農藥中毒去檢測。

果然在第三天傍晚,官方的檢驗結果就確認部分食物裡的毒物是納乃得農藥。根據報導,韭黃炒蟹腳的納乃得含量為380ppm、炒海瓜子含量更是高達1113ppm。

毒物確定後,整個案件的偵查方向就會比較正確,在醫療上的照護也能讓病人儘快恢復健康。

不過,這事件的解決過程有點可惜,沒有在第一時間就確定診斷方向,可能是臨床表現不夠「典型」,在慌亂且大量病人湧現的壓力下,急診醫師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由於是來自海鮮餐廳的大量傷患,大家想到的就是「食物中毒」加上「海產中毒」,所有人的目標全部朝向「麻痺性貝毒」或是「河魨毒」處置,卻沒有人想到竟然會有人在海鮮餐廳的廚房下毒。

從分析數據來看,病人確實呈現出非完全一致的殺蟲劑中毒臨床表徵。當「非典型」表徵出現時,臨床醫師該如何持續進行診斷或修正,這需要有經驗的醫師從旁協助。當時缺少一位有經驗的急診毒物學醫師參與現場診療,也是錯失早期正確診斷的原因之一。

衛生主管機關定義所謂的食物中毒,是兩個人以上共同吃下某些食物發生不舒服症狀,就可稱為食物中毒。這個事件涉及上百人,以食物中毒事件來應變處理,毫無疑慮。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吃海鮮卻農藥中毒?米酵菌酸外,食物可能出現的生物毒素_img_1

吃海鮮卻農藥中毒?米酵菌酸外,食物可能出現的生物毒素_img_1

食物中毒的潛伏期有多長?

不過,在食物中毒事件處理中,我們常需要注意所謂「潛伏期」,也就是從暴露後到出現症狀中間延遲多久時間?根據潛伏期,來推測可能的致病因子是什麼?

尤其是一些細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吃下遭到污染的食物,細菌進入腸胃道中需要時間繁殖,增生至一定的菌落數或產生足量的毒素,才會導致傷害症狀的產生,而不同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其潛伏期也有些差異。

台灣最常見的腸炎弧菌食物中毒,其潛伏期範圍很廣,約4~24小時;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潛伏期則短至1小時,長至6小時左右,平均為2~4小時。

其潛伏期較短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大量的細菌毒素所造成;而沙門氏桿菌食物中毒主要來自食用受污染的蛋和肉類,潛伏期可以從6小時至長達3天左右都有可能;肉毒桿菌食物中毒的潛伏期為12~48小時,其毒性則來自細菌產生的毒素─肉毒桿菌毒素(botulotoxin)中毒。

另外,最近常見存在灰塵中的仙人掌桿菌,其在食品中的帶菌率可以高達20~70%。這個細菌造成的食物中毒有兩種型態,第一種型態潛伏期短,只有1~5個小時,有時候半個小時內就會產生症狀,稱為嘔吐型。

中毒的原因常和米飯或澱粉類製品有關,米飯放置於室溫時間過長是常見的污染途徑。另一種稱為腹瀉型,和肉類製品被污染有關,潛伏期可以長達8~16小時。

除了海鮮之外,食物中毒也有可能來自植物

如發芽的馬鈴薯。茄科植物(如馬鈴薯)一般含有些微有毒生物鹼,而馬鈴薯所含的生物鹼主要成分為茄鹼(solanine)。吃下過量茄鹼可能會產生急性中毒,常見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中毒潛伏期多在食用後2~24小時。

當然,生活中還有其他可能的毒素或毒物,當急診醫師面對這麼多病人的中毒意外時,必須在很短時間內找出可能的答案,想辦法讓嚴重中毒病人的生命徵象可以穩定下來,著實不容易。

除了可尋求其他領域的專家幫忙鑑定外,也可致電北榮毒藥物諮詢中心24小時諮詢專線,與經驗豐富的醫師及諮詢師們共同協助醫治。

【防毒小知識】

1. 若是吃到受細菌汙染的食物會造成食物中毒。

2. 細菌等病原進入身體後需要時間增殖到一定數量,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因此通常不是以分鐘為單位產生症狀。

3. 可能出現在食物中的生物毒素包含:
●河豚毒
●麻痺性貝毒
●組織胺毒素
●發芽馬鈴薯中的茄鹼
●大花曼陀羅
●姑婆芋
●樹薯
●綠褶菇

4. 當疑似發生食物中毒事件,除應盡速將患者送醫治療,並保留食用的食物與食材,或是病人嘔吐物,以便後續送驗確認。

5. 確保用餐環境衛生、不隨便取用不知名食物,是預防食物中毒的不二法門。

《然後,你就中毒了:來不及後悔的毒物真相,跟著醫師秒懂食品安全、藥物危害、野外傷害、環境工災等致命毒害》,作者:洪東榮,創意市集出版

《然後,你就中毒了:來不及後悔的毒物真相,跟著醫師秒懂食品安全、藥物危害、野外傷害、環境工災等致命毒害》,作者:洪東榮,創意市集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