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願景〉全球公民總動員 我的職業是改變社會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06-07-28

瀏覽數 15,350+

願景〉全球公民總動員 我的職業是改變社會
 

本文出自 2006 / 7月號雜誌 出路-小台灣大藍海

這本書探討的人們,從廣泛層面解決社會問題,卻大多沒沒無聞。

他們既沒有從政,也不是實業家。有些人是醫生、律師和工程師。有些人是管理顧問、社工人員、教師和新聞記者。另一些則從為人父母的時刻開始做起。

他們散布各地——孟加拉、巴西、匈牙利、印度、波蘭、南非和美國。他們中間的共通處,是扮演社會創新者的角色,也就是志工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

成長:從1到2000

20年前,印尼只有一個獨立的環保組織;20年後,已經超過2000個。

古往今來,志工企業家一直存在,不過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下,近年來志工企業家的數量正不斷增加。

你會驚訝,25年前,美國以外地區的非政府組織很少,現在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這種組織。

1988~1997年擔任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feller Foundation)會長的戈德馬克(Peter Goldmark)說:「它們為何成長?因為種子在那裡,土壤也合適。有一群孜孜不倦的人,想要處理現有體制無法成功處理的問題。他們擺脫舊有的窠臼,致力創造新的組織形式。他們建立了更自由、更有效能與更具生產力的組織。這是一個關鍵性的領域。」

舉例而言,印尼在20年前只有一個獨立的環保組織。今日該國的獨立環保組織已超過2000個。孟加拉與發展相關的工作,大多由該國的兩萬多個非政府組織推動,這些組織幾乎都是在過去25年中成立。印度的公民組織數量超過百萬,斯洛伐克也有1萬2000多個公民組織。

1990年代,法國每年平均成立七萬個公民團體,為1960年代的四倍之多。

自1987年以來,加拿大註冊的公民團體數成長超過50%,達到近20萬個。1989~1998年間,美國向國稅局註冊的公共服務團體數從46萬4000個增加到73萬4000個,成長60%。就公民活動的長久歷史來看,有70%的註冊團體成立不到30年,這現象實在令人驚訝。最後,1990年代註冊的國際公民組織數量,從6000個增加到2萬6000個。

超越:4% vs. 25%

1990年代,紐約的就業率成長4%,公民部門卻成長25%。

美國目前有數以百計的大學,包括哈佛、史丹福、耶魯、杜克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內,已開設相關課程,致力研究此一部門。紐約市1990年代的就業率僅成長4%,公民部門的就業率卻成長25%。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針對八個已發展國家進行的一項研究亦發現,1990~1995年間,這個部門的就業率的成長速度是整體經濟成長的2.5倍。杜拉克稱這個部門為美國的領導性成長產業(leading growth industry)。

儘管公共服務組織不是新玩意兒,從以下幾方面來看,這種全球性的公民動員卻是一種新現象:

1.規模之大,為過去所未見。

2.與過去相較,這些組織在全球各地散布得更廣、更多元化。

3.我們發現,這些組織逐漸從提出拉近鴻溝的解決方案,走向解決問題的系統化作法。

4.今日的公民組織不再受到教堂與政府的阻撓,事實上,他們給政府帶來相當大的壓力,如國際反地雷組織(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與國際犯罪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5.這些組織與企業、學術機構與政府建立夥伴關係,在許多情況下,還改善了政府的功能。

這個過去受到限制的部門,現在已變為「開放加入」(open entry),導致互相爭奪位置。公民部門開始體驗到創業精神(entrepreneurialism)、競爭激烈與注重表現的重要性。

槓桿:1個人幫助1400人

德雷頓建立的「阿育王」組織,在64個國家運作,提供近4000萬美元的贊助,幫助了1400名志工企業家。

每一項變革都來自一個願景,以及一份立意實現願景的決心。1978年,美國環保署助理署長德雷頓(Bill Drayton)決定建立一個組織,來支持在全球具領導地位的志工企業家。這個觀念在他腦中已經醞釀了15年之久。

當時35歲的德雷頓想找到一些人,這些人必須具備令人信服的願景、創造力、才能與決心,以便大規模地實現他們的構想。他認為,建立一個組織,找到這些在未開墾狀態下生長的花朵,幫助它們生長,是對社會變革最具「槓桿效用」的作法。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德雷頓像當代的探險家一樣走遍世界各地,尋找最有才華的變革推動者。

今日他所建立的組織「阿育王(Ashoka):為大眾而創新的人」——在亞洲、非洲、美洲與中歐的64國運作,幫助了1400名志工企業家,為他們提供近4000萬美元的直接贊助。

投資:志工創投公司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阿育王」要求的收益不是利潤,而是教育、環保、減輕貧窮、人權等領域的進展。

「阿育王」的運作方式有點像創投公司。它從適當且目標精準的投資中,試圖得到高產出。但它要求的收益不是利潤,而是教育、環保、農業發展、減輕貧窮、人權、醫療、殘障照顧、面臨危險的兒童照顧等的進展。

今日有眾多組織都在尋找與支持社會企業家,但我選擇借重「阿育王」來追溯志工企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只有這個組織在過去20多年中,從全球的層面積極監督此一現象。

此外,它的「搜尋與選擇」過程,是我所見過的最嚴格的一種制度,能在創新者的生涯初期,就鑑別出那些有能力建立模式的人。就像沙岸延伸到許多土地上,德雷頓如蜘蛛一般,立在這個網絡的中央。因此從他開始談起,是非常適當的作法。

高中畢業後,德雷頓進了哈佛大學。他偶爾參與民權運動,隨著對印度的興趣日益加深,他迷上印度古代帝王阿育王。阿育王於西元269~232年統治印度。

就德雷頓的觀點來看,阿育王與其他歷史人物的差別在於,阿育王的「實用技能」。阿育王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個大規模的文官階層,為公共福祉做事。這些文官建立了當時印度的主幹道(Grand Trunk Road),這是一條旅人行走的古道,從阿富汗延伸到孟加拉西部,沿途設置供水棚、休息屋,並種植遮蔭樹木。他們為人與動物設立醫院,用今日的福利制觀念,實行「以工代賑」計畫,並用類似以色列集體農場(kibbutzim)的觀念,實施土地屯墾計畫。

同時,阿育王也是一位具有全球觀的領袖。他鼓勵遠距離貿易,派遣大使訪問其他的帝國。他在佛教的擴展中扮演開創性的角色。事實上,佛教存在的最古老的證據,就是阿育王時代銘刻的佛教教義。阿育王是佛教徒,但他寬容對待其他宗教,讓全國人民享有宗教自由。

「與過去任何一位歷史上的巨人一樣,他也是務實的創造者,」德雷頓說。

力量:12哩帶來700萬英畝

印度步行聖者巴維,一天走10到12哩發動「捐地運動」,帶來700萬英畝土地的自願重新分配。

德雷頓在哈佛讀書的時候,舉辦一項每週一次的會面活動,他稱之為「阿育王會議」(Ashoka Table)。他邀請知名的政界、工會、商界與教會的領袖們——「掌管實際事務的人」——來參加非正式的晚宴,讓學生有機會提出問題,詢問「事情究竟是怎麼運作的?」

1963年暑假,當時20歲的德雷頓終於去了印度。他在出發前便向多位印度專家求取建議與指導,這些專家包括美國民權領袖魯斯丁(Bayard Rustin)。

魯斯丁給德雷頓一封信,要他去見印度政界領袖納拉揚(Jaya Prakash Narayan),納拉揚又介紹他認識社會改革者巴維(Vinoba Bhave),巴維被稱為印度的「步行聖者」。他是甘地最重要的追隨者之一。甘地於1948年遭暗殺後,巴維繼續宣揚非暴力與自立自助,並致力推動土地改革。1951年,他發起捐地運動,稍後擴大為捐村運動。儘管當時他已55歲,而且罹患瘧疾與胃潰瘍,他仍走遍印度各地,一天走10~12哩(約18公里),教導村民非暴力的觀念,勸說他們把自己部分的土地捐出來,交給一個合作社,來支持無土地的人民與最貧窮的「賤民」階層。

到了1960年,巴維帶來了700萬英畝土地的自願重新分配。這個區域比麻州、德拉瓦州與羅德島州加起來的面積還大。

德雷頓前往印度東部的歐瑞沙(Orissa),加入巴維為期數週的宿營。每一天,巴維和他那15~30個「建設性工作人員」組成的團體,都在凌晨2點半開始步行。走了幾小時後,他們停下腳步,沉默地觀看日出。對於德雷頓來說,這些沁涼凌晨的步行「簡直是神奇」。

後來德雷頓選了阿育王,做為志工組織的名字,他並選擇一棵橡樹,做為組織的標記。不僅因為橡樹十分堅韌,能抵抗旱災,往下伸展出長而深的根,也因為橡樹是一種「美好、向外擴展的樹木」,它能為人遮蔭,在鄉村經常做為見面地點。

速度:20年改變300年

20年後公民部門會迥異於現在,因為它們的過程與企業花300年才發展出來的結果非常類似。

「阿育王」的組織核心,是推廣一個大膽卻簡單的觀念:志工企業家。他們是一群不屈不撓、擁有創造力的個體,他們懷著無法動搖的動力,要解決社會問題,就不能沒有這些人。

2003年,公民部門普遍接受了這個觀念。新成立、旨在贊助志工企業家組織,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例如在紐約,投資人柯亨(Ed Cohen)於1991年仿效「阿育王」,創立「綠色回聲」(Echoing Green),對350名年輕的志工企業家提供資本。

在英國,知名的社會創新者楊恩(Michael Young)於1997年創立「志工企業家學院」,對商業部門以外、擁有創業才華的人提供協助。在牛津大學,薩德商學院(Said Business School)與「eBay」前總裁史柯爾(Jeffery Skoll)創立的史柯爾基金會最近建立伙伴關係,合作成立「史柯爾志工企業中心(Skoll Center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該中心的目標是促進對志工企業的瞭解,成為累積與散播志工企業的策略與其影響的國際中心。

最重要的是,在許多社會中,獻身於公民部門已廣泛為大眾接受,甚至能享有崇高地位。巴西、印度、波蘭、南非與美國頂尖大學的畢業生,都考慮在公民部門發展事業,也有許多人計畫創立以社會福祉為目標的組織。

德雷頓的話,讓我想到這兩個部門的相似之處:「當許多人、機構與觀念聚集在一起,他們會互相滋養、相互增強。於是會產生一種文化,這種文化認為:『這件事很好!我們很自豪能推動這件事。我們不會妄自菲薄,對於能將事情做好的人,我們會敬佩、獎勵他們。』」

「20年後的公民部門,還不會完全成熟,但它會迥異於現在,更趨於成熟完備,」德雷頓接著說:「許多機構將會繼續發展,因為它們的過程與企業花了300年才發展出來的結果非常類似,而且今日受過教育的人大量增加,變革的速度會不斷加快。」

《志工企業家——提昇人類社會的力量》

(How to Change the World: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the Power of New Ideas)

作者:柏恩斯坦(David Bornstein)/譯者:汪芸

出版日期:2006年6月

天下文化出版

定價:360元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