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部AI法案終於出爐!3月13日,歐盟在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預計將成為各國政府規範AI的領頭羊。究竟,這部法案裡規範了些什麼?《遠見》帶您一次看。
法案如何運作?
《人工智慧法案》的運作模式,與許多歐盟法規類似,會在保障使用者安全的目的下,針對使用AI的產品或服務,採取「以風險為基礎的方法」,也就是說,愈危險的AI,面臨的監管將愈嚴格。
目前,大多數的AI系統屬於低風險,例如,內容推薦系統或垃圾郵件過濾器。
對高風險的AI應用,例如,在醫療設備或關鍵基礎設施(如水電供應)的應用,將面臨較嚴格的要求,必須提供清楚的資訊給用戶。
當然,也有一些AI應用被禁止,因為它們被認為存在「不可接受的風險」,例如,管理人們行為的「社會評分系統」,以及可判讀人類情緒的「情感偵測系統」。
此外,非犯罪偵查用途,卻在公共場所使用「生物識別系統」來掃描人臉,也不被允許。
如何規範生成式AI(如:ChatGPT)?
不管是新創公司還是科技巨頭,生成式AI模型的開發者,都必須提供訓練AI的文字、圖片和影片等數據的詳細資訊,並遵守歐盟的版權規定。
目前還不清楚已接受過訓練的AI模型,將如何遵守規定,但有些模型已面臨法律訴訟,例如,《紐約時報》控告OpenAI、美國圖庫業者Getty Images控告StabilityAI,表示AI侵犯他們的版權。
另外,針對現有人物、地點或事件的AI深偽資訊,也必須清楚註明。
而對於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的AI模型,將會進行額外審查,包括OpenAI的GPT4及Google的Gemini。
歐盟表示,他們擔心這些強大的AI可能會「導致嚴重事故」,或是被「濫用在網路攻擊上」,甚至傳播有害的偏見,影響到許多民眾。
提供這些AI應用的公司,必須審慎評估和盡力降低風險,並通報任何嚴重事件,例如,通報讓民眾健康財產受侵害的故障事件、確保資安措施到位,以及揭露模型消耗多少能源。
歐盟的規定會影響到全世界嗎?
歐盟的規定,對全世界的政府和企業,都有一定的權威和影響力,也很難放棄歐盟這塊大餅。
回顧過往,歐盟2019年首次提出針對AI立法的想法,主張加強對相關產業的監管,當時,各國政府也正努力跟隨歐盟的腳步。
以美國為例,總統拜登在2023年10月,簽署一項關於AI的行政命令,預計透過立法和協議來監管AI。與此同時,也至少有七個州的議員在制定當地的監管法規。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提出「全球AI治理倡議」,主張公平和安全使用AI。
除此之外,聯合國和七大工業國組織(G7)等國際組織,也都在制定AI監管措施。
民間態度如何?
電商巨頭亞馬遜(Amazon)表示,將會與歐盟合作,以「支持AI安全,並可靠地發展」。
相反地,Meta認為不該過度監管,認為不應忽視AI促進歐洲創新和競爭方面的巨大潛力。如果要達成這些目標,「開放性」將是關鍵。
後續會發生什麼事?
歐盟通過後,預計各成員國後續會再審查,今年5、6月就會正式上路。
像聊天機器人這樣的通用AI系統規則,將在法律生效後一年開始適用,到了2026年中期,關於高風險系統的完整規則也將生效。
在執法方面,每個歐盟國家將設立自己的AI監管機構,民眾如果認為自己成為法規下的受害者,都可以提出申訴。另外,歐盟還將建立一個負責執行和監督通用AI系統法律的AI辦公室。
一旦違反《人工智慧法案》,可能會被處以高達3500萬歐元(約新台幣12億元)的罰款,或是公司全球收入的7%。
不過,《人工智慧法案》也不是歐盟最後一部AI的法案,歐洲議會義大利籍議員裴尼斐(Brando Benifei)指出,今年夏天後,會有更多AI相關的法案出爐,包括針對職場應用的AI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