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政府無力,企業急利 第三部門 人類的第三條路

張經義
user

張經義

2006-07-13

瀏覽數 27,350+

政府無力,企業急利 第三部門 人類的第三條路
 

本文出自 2006 / 7月號雜誌 出路-小台灣大藍海

21世紀,是最好的時代,它是個科技發達、經濟蓬勃、政治成熟的黃金年代。

21世紀,也是最壞的年代,因為人類的社會問題,始終未曾從急速發展中找到解答。

解答究竟何在?

回顧歷史,19世紀時,市場的力量興起,人們以為可以把所有難題帶到市場上去解決,但市場能解決的終究只有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依然無解。

20世紀,福利國家因而興起,人們以為可以把所有社會問題丟給政府,讓政府代勞,讓政府頭疼。於是,人們把所有權力授與政府,但沒料到,頭疼的還是人民自己,因為政府其實很沒效率。

來到21世紀,企業急功近利,政府無能為力,人們還有第三條路可走嗎?

社會問題還需社會解

第三部門就是生產人們最需要的福利

「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就在社會裡面,」總見人所不見的管理學宗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早就提出這樣的觀點。

而「社會部門」(social sector),就是彼得.杜拉克的解答。

所謂社會部門,跟人們所熟知的非政府組織(NGO)、非營利組織(NPO)、公民部門(citizen sector)、志願部門(voluntary sector)、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的理念相通,都以社會福利議題為關懷,而目前社會的共識,多以「第三部門」為統稱。

第三部門,有別於政府的公部門、企業的私部門。因為政府的產品是法規,企業的產品是商品,而第三部門的產品,則是社會福利、個人福利。

在杜拉克的眼中,未來的世界,這社會的第三大支柱不會缺席,因為這才是真正地切中每個人所需的部門。

第三部門更將改變政府與企業。

1980年代末期,提出軟性實力(soft power)概念的國際政治學大師奈伊(Joseph S. Nye, Jr.)認為,第三部門關懷的議題,舉凡人權、環保、婦女、勞工等,較能符合人們的期許,更符合媒體胃口,議題容易發酵,這讓政府、企業不得不跟在第三部門後面走。

第三部門全球成長

全美第一大雇主,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這些機構一直都在,也不是新聞。

不過,第三部門的數量在這10幾年間驚人地飛速成長,可是大新聞。

第三部門在美國的蓬勃,連杜拉克都不得讚賞為「領導性成長產業」(Leading Growth Industry)。

杜拉克甚至認為,當今美國的第一大雇主就是第三部門,因為每兩名美國成年人,就有一名每星期撥出三小時為第三部門擔任志願工作。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1990年代10年間,在美國向國稅局註冊的第三部門團體從46萬個增加到73萬,今天,美國總計已有超過200萬個這樣的組織。

這些組織也創造出驚人就業機會。以紐約為例,同樣10年間,紐約的總就業率只成長4%,但其中第三部門的就業率卻成長高達25%。

而歐洲也不遑多讓,根據一份1999年的報告,第三部門為西歐和北歐等八個國家,提供了將近720萬個就業機會,大約是總就業率的6.6%。而其中荷蘭與比利時兩國的第三部門雇用的人力,更高達總就業人口的17%。

不讓歐美專美於前,全球也同步蓬勃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全球只有不到200個非營利組織,到1970年成長20倍到2000個,驚人的是,1990年起總體數量從5000個,在短短10年間迅速暴增至2萬7000個。

聯合國視為必要伙伴

非政府組織逐漸參與國際計畫與論壇

除了數量增加,很多個別機構更是快速膨脹。以綠色和平組織(Green Peace)為例,其會員高達250萬,有超過1000名全職員工;而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更在160多國有超過百萬會員。

第三部門興起的趨勢,讓聯合國不敢輕忽。從1996年起,聯合國開始將非政府組織視為必要伙伴,目前有2719個機構成為聯合國推行相關計畫重要諮商的對象。

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論壇:世界經濟論壇(WEF),也在2000年,首次邀請來自15個國家的非政府組織代表參與全球經濟研討。

過去10年來,第三部門的崛起,與冷戰的結束有極大關連。當戰爭與和平不再是唯一議題,環保、人權等人人關切的議題開始抬頭,第三部門也適時滿足多元的需求。

而科技的發展更是一大主因。特別是網際網路超越時空,迅速串聯每個群體、個人的力量。

199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威廉斯(Jody Williams),就靠著網路力量串連起全球60個國家1300個非政府組織,以六年時間,遊說122個國家簽署禁止製造、使用地雷的國際公約。

企業家正在「志工化」

與其抱著金子死去,不如用以改變世界

進入21世紀,第三部門興起,已勢不可擋。

同時,第三部門的大趨勢將是:愈來愈像企業組織般,講求效率。

一方面,當然是因為組織的急速擴大,管理議題凸顯;另一方面,與愈來愈多企業家也開始積極投入此一領域息息相關。

「擁財富而逝者,與羞恥同逝,」這是捐出90%以上財產於慈善事業的20世紀初美國鋼鐵巨富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至理名言。

今天,他的追隨者日漸眾多。著名的有當今全球首富、全美第一大慈善家比爾.蓋茲,還有英特爾創辦人摩爾(Gordon Moore)、國際基金大師索羅斯(George Soros)等人,而全球第二大首富巴菲特(Warren Buffet)更承諾將來要捐出所有遺產做慈善。

歸功於科技業的勃興,造就愈來愈多白手起家的富豪。根據《富比士》(Forbes)報導,光去年一年就新增百位身價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讓全球富豪總數直逼800位,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這些人正悄悄改變第三部門的營運模式。

他們願意投注基金給第三部門運用,造福更多的人。但企業家出身的他們,加倍地追求效率,「對這些基金會來說,最大的醜聞,無非是他們花的錢毫無影響力,」《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一針見血地指出。

第三部門快速蓬勃,加上愈來愈多企業家願意以一己之力改善世界。不難理解的,「志工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ship)、「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ing)、「創投慈善」(Venture Philanthropy)這樣的詞彙,將愈來愈熱門。

而這股新趨勢,將大大加強第三部門在21世紀中,與政府、企業三足鼎立的社會力量,也為人們的第三選擇,打造出更寬廣的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