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時傳出人員精簡的Google總部,2024年AI大戰怎麼打?台灣團隊會增?會減?
AI大戰進入第二回合,ChatGPT聲勢仍未被誰超越,從網路產業「衛冕者」變成「挑戰者」的Google,戰局如何排兵布陣?
Google台灣團隊今天(3/13)舉辦媒體聚會,回應AI布局大戰略,並揭露2024年在台灣的營運規劃,雖未說明近期美國總部人力精省的計畫,但表示台灣團隊人數今年還望增加。
「Google 持續將服務帶來台灣,把台灣當作全球的重要據點,並且協助台灣的經濟,」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揭露今年五大推進項目:
(1)大語言模型Gemini導入更多層面:整合到數百萬客戶每天使用的 Workspace 應用程式中,使用者可以與 Gemini 對話,並享有企業級資料防護功能。
(2)「YouTube 學習課程」第二季登場:Google旗下影音平台YouTube推出「課程學習」服務,提供合作伙伴免費或是付費的影音課程上載,預計將對台灣蓬勃一段時日的線上課程市場,掀起全新排位戰。
(3)板橋大型辦公樓第二季啟用:板橋遠東通訊園區的新辦公室 TPKE即將開幕啟用,屆時散落不同辦公樓的團隊,將可集中進駐,也將增加實驗室的數量。
(4)第三條海底電纜 Apricot 完工啟用:第三條即將完工啟用,網速加速活絡經濟。根據 Analysys Mason研究,預計2022~2026 年Google 投資網路基礎建設,會幫台灣的 GDP 累計增加 371 億美元,而到 2026 年將降低使用者上網延遲率 26%、增加 32% 的頻寬。
(5)技術普及型培育服務:Google多年來根據技術與市場變化,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課程,例如搜尋使用、認識數位廣告、影音創意等。今年則是以「AI人工智慧」與「資訊安全」為主,推出 Gemini 學院,推廣 AI 素養,開放一千個名額給國中小學校教師,也將把 Career Certificates on Cybersecurity推向 台灣,提升初階資安人才的所需技能。
至於敏感的總部裁員消息,林雅芳回應台灣團隊人力狀況,表示為了因應未來產品發展,正在重新盤點員工職能,也仍然在招募新員,現在網站上還有一百多個職缺,「相對於亞洲區人力狀況,台灣是其中持續大舉加人的據點, 需求人員橫跨硬軟體領域,預計今年在台灣的員工總人數仍會增加」。
Gemini還沒跑贏ChatGPT的兩大原因
跳脫台灣本地布局,回到更核心的Google AI發展現況與戰略,去年氣勢居於微軟陣營ChatGPT之下,今年Google有贏的機會嗎?
「我們與競爭對手最大的差異,就是Google的Gemini是開放模型(Open model),讓更多的使用者在各種不同的領域,進行同步的開發,」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馬大康表示,Gemini先前規劃的三種類型:Ultra、Pro、Nano,已經對應到相應市場,最大型的Ultra,功能強大、處理複雜,進入伺服器領域,展現在Google Cloud雲端服務;高效多元應用的 Pro,進入企業客戶,期待今年有亮眼產品面市;再到最小型的 Nano,瞄準手機、筆電等邊緣運算領域,今年已經在三星旗艦手機S24可見應用。
Google Gemini的排兵布陣,看起來宏大威武,但回歸最初的問題:為何用起來,好像還是不如ChatGPT聰明俐落?馬大康直言,Gemini發展速度受到兩大原因影響:負責任AI的核心概念、精緻度。
Gemini模型以「多模態」著稱,也就是可以同時處理文本、圖形、語音等不同類型的資料,技術難度高,為了讓生成的內容有比較高的精緻度,也為了「浮水印」等標示版權的技術,有更好的結果,因此需要更多的時間,所以看起來似乎不如ChatGPT「快速而狂野」,「這些突破,應該不會是突然有一天就完成,而會是漸進式的感到愈來愈好,」馬大康對於自家產品,仍舊充滿信心。
龍頭的包袱,是不是有點沉重?
整體觀察,Google的AI戰略是延續Google常年演進之下的「平台策略」,從廣大、深遠的形態,規劃「大而全的」、「面面俱到的」,基礎建設類型的產品,雖然符合它現在是產業龍頭的身分,以及旗下產品百百種、需要全面支援的甜蜜負荷,但是也確實少了創業時代的敏捷與銳利。對戰新創精神滿滿的OpenAI(ChatGPT母公司),加上一心搶奪網路世界龍頭寶座、資源All─in的微軟,Google顯得包袱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