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策限制下,已有台商自台股下市,轉赴海外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吳乃仁接受《遠見》專訪時,在一小時內四度質疑執政當局,到底要不要發展「亞太籌資中心」?
如果要,就必須著手撤除包括企業投資中國不得逾淨值40%等限制性政策,要不然,就乾脆說清楚:「不做了。」
吳乃仁是執政黨最大派系——新潮流系大老級人物,他的政治身影比他的公職形象來得更龐大,即使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政治影響力,碰到兩岸議題,卻依舊充滿無力感,以下是專訪摘要:
籌資中心,到底做不做?
《遠見》問(以下簡稱Q):企業赴中國投資不得逾淨值40%限制,阻礙台商在台籌資,請問你怎麼看?
吳乃仁答(以下簡稱A):淨值40%限制,就以我的職務角色,沒有置喙的餘地,但是我們也瞭解到,「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籌資中心」的政策目標,從沒聽說過要改。
全世界任何一個金融中心,成功的要件就是「限制愈少愈好」,限制太多就不可能成功,我們要反問:台灣究竟要不要搞籌資中心,如果要的話,就必須考慮如何解除不必要的限制,當然也可以選擇不要,但要把話說清楚。
Q:即將在6月18、19日舉行的「經續會」是否會解決淨值上限的問題?
A:解除淨值40%上限?我看不會吧!發展台灣資本市場我有很高的期待,但依照最近的情勢演變,大家的希望可能落空。
Q:是不是2008年陳總統任期屆滿之前,都不可能解決?
A:(遲疑)你看最近不是又有「國安報告」嗎?那對大陸經貿政策也是負面的意見。
邊緣化,是一個趨勢……
Q:對於台商紛紛轉赴香港、新加坡、美國,甚至中國A股掛牌上市,你有何看法?
A:台商在過去20年來,在東南亞、在中國已經累積很強的實力,同時對資金的需求也變得更殷切,傳統靠銀行體系或股東自有資本的籌資方式,早已不敷需求,他們必須求諸資本市場,如果台灣沒有辦法支援他們,自然就會出走。
但是,就我所接觸的台商,他們考量的上市籌資地點仍以台灣為首選。
Q:除了鴻海旗下富士康切割後赴香港上市之外,去年已看到慧榮科技、奇景光電自台灣下市,再轉赴美國、香港掛牌,台灣資本市場是否已遭邊緣化?
A:邊緣化?至少在我任內不可能看到,但我們的確也觀察到這是一個「趨勢」。
我們可以觀察這幾年台灣上市公司家數、總市值,成長幅度非常有限,樂觀來看,這反映台灣經過幾10年發展,已經走到一個「高原期」,要求後續發展,不能只靠本地企業,世界各先進國家資本市場都是如此,所有先進市場都在邀請全球的企業到當地掛牌。
Q:這樣看來,台灣豈不是「反其道而行」,把台商趕出去?
A:那要看我們「發展亞太籌資中心」的目標願景到底還在不在,如果不做了,那沒什麼「反其道而行」;任何一個政策沒有百分之百的好,如果那一個政策做下去只有正面影響,那也不用你這個政府了。
政府的任務是讓一個政策能發揚正面效應,對於伴隨而來的負面效應加以管理,將副作用減到最低,但是不能什麼事都放著不做。
至於台商嘛……倒不至於「趕出去」,但至少是「不讓他們回來」。
台港能合作,但要政策准……
Q:有券商建議,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台灣很難取而代之,但可以主動找他們合作,台、港兩大交易之間有合作空間嗎?
A:如果政策許可,那是沒問題的,例如我們規劃中的國際板,有人疑慮這些生產基地都在中國的台商,台灣監理機關很難查核他們的財報真實性,那我們可以透過開放香港已掛牌的企業,到台灣做第二上市來解決。
香港對上市公司的監管比台灣還嚴,香港聯交所認可的財報,再拿到台灣上市,這樣我們就可透過香港幫我們做稽核。
現在台灣證交所允許在全球18個交易所已掛牌上市的企業,到台灣發行存託憑證(TDR、第二上市),高層就是不准包含香港(苦笑),但對台商來說,開放香港掛牌企業來台發TDR,才具有幫助,對於活絡台灣資本市場也才有實質意義。
Q:國際板無法推動,是否與高層考量資金外流問題有關?
A:資金不是問題!
按照我們的規劃,要在五年之內把國際板發展成為市值3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經過精算之後,要維持這樣的市值於不墜,五年內需要投入75億美元的流動資金。
我請問,台灣一年匯出國外,買海外連動債的錢就有新台幣6000億∼7000億元,那是200多億美元耶,投入國際板的資金要求是境外資金,即使全部都是你島內的錢匯出去,再上國際板去買股票的「假外資」,五年也才75億美元,平均一年15億美元,會有問題嗎?
Q:國際板還會捲土重來嗎?
A:國際板推動與否,與企業赴中國投資不得逾淨值40%限制的問題是同一個,就看台灣還要不要發展「亞太籌資中心」。在我任內的兩年時間內,已改善了一些「技術問題」,但根本上必須高層政治思惟有所調整,才能救得了台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