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典範對決 :Microsoft vs. Google 搶地位搶人才更要搶灘中國

楊方儒
user

楊方儒

2006-06-22

瀏覽數 23,150+

典範對決 :Microsoft vs. Google 搶地位搶人才更要搶灘中國
 

本文出自 2006 / 6月號雜誌 全球必修杜拜學

這是一場新舊典範之爭,也是資訊科技產業有史以來最猛烈的。

站在拳擊場紅色角落,是重量級拳王,迄今賣出六億套視窗作業系統(Windows)的微軟(Microsoft);另一頭,信心滿滿的藍色拳套小伙子,則是強占全球近五成搜尋市場的Google。

搶典範地位

緊抓原始碼vs. 擁抱Web2.0

Google市值近期約達1200億美元,是福特汽車的十倍,並數度擠下英特爾(Intel)與IBM,成為世界第二大市值科技公司,漸漸逼近微軟的龍頭寶座。近來,Google股價飆在400美元上下,更是將近微軟的20倍。

僅成立八年,Google的竄起,是Web 2.0時代來臨的最佳表徵。相較於微軟緊抓程式原始碼不放,操持至尊地位,被網民戲謔稱作「邪惡中心」,強調個人化、高用戶自主性的Google,無限延伸網路服務範疇,是博得觀眾一致喝采的神奇小子。

「我們有哪一期可以沒有Google動態?」美國科技經濟雜誌《Business 2.0》,去年底在編輯人語,深刻指出Google動見觀瞻,任何一項策略,都牽動全球資訊生態變革。

的確,記者總是喜新厭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成就視窗系統霸業時,是媒體眼中的創新天王,而現在報導微軟的角度,卻總是如何重振雄風。

微軟與Google原本沒有正面對決,僅在搜尋與網路廣告市場競爭。但隨著Google功能日新月異,包括電子郵件(Gmail)、文書處理(Writely),逐步踩到微軟的核心產品線,使得不少網路評論家認為:Google將來可以完全取代微軟的Office應用軟體。

Google日前並贏得AOL(美國線上)董事會首肯,投注10億美元取得5%股權。網路雙強歃血結盟,讓落選的微軟好不吃味,事後一再與Google大打口水戰。

至於微軟在即將改版的「Internet Explorer 7」瀏覽器上,將搜尋服務,直接導向MSN網頁,更被Google向美國司法部與歐盟抱怨:微軟又在透過軟體設計,大玩壟斷市場的把戲。

另外,再觀察Google支持100美元筆記型電腦、微軟力推「Origami」簡易平板電腦,雙方戰局不但從軟體、網路,一路延燒到硬體規格,更證明這場典範轉移鬥爭,已直接激出火花。

搶市場普及

視窗金雞母vs. 免費軟體

一直以來,視窗系統搭配Office應用軟體,幾乎成了電腦軟體的代名詞。高達九成以上的全球市占率,是微軟的金雞母產品線,包括蘋果電腦的麥金塔、Linux等作業系統,向來不是這隻大鯨魚看得上眼的對手。

不過,強調開放自主的網路觀,近年一再挑戰微軟。網路上信手得來的免費軟體,功能已不遜於微軟出品、索價甚高的獨門軟體,尤其Web 2.0時代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落實「網路即平台」目標,打破封閉式作業環境的訴求,更考驗微軟如何接招。

Google的蠶食,就是微軟眼前最大的絆腳石。現在,網民可以用Google免費提供的Writely取代Word,在網頁上直接編輯文字,從字型、顏色、字體,乃至於編排,都如同在Word環境般輕鬆,卻沒有Word版本更新慢、安裝耗時的缺陷。

至於有了網路上無限容量、永遠不需要刪除信件的Gmail,也直接排擠Outlook的使用量。

Google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在5月舉行的年度記者會上,一次又端出Desktop、Trends、Co-op、Notebook四大免費服務。其中,Desktop是桌面搜尋軟體、Notebook可以提供線上儲存、編輯搜尋所得的內容,再度與視窗系統強碰。

搶廣告利潤

20億網路投資vs. 載量危機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Google的成長,是無止境的,」施密特說,Google的廣告收費模式,把網路流量實際轉換成公司營業額,網民從中不僅獲得對資訊的掌控權,還進一步為網路提供新內容,整個模式,是不斷的良性循環。

當網路上一切都不要錢了,微軟的利潤,自然憑空蒸發。在白熱化的競爭下,微軟也開始挖Google牆角,最近力推「AdCenter」,要在網路廣告市場急起直追。

線上搜尋與廣告,向來是Google強項,卻是微軟的罩門。為了不再挨打,蓋茲日前就宣布要投注20億美元網路事業預算,這對現金部位高達350億美元的微軟來說,只是九牛一毛。

蓋茲不是沒有警覺心。他在去年就發信給員工強調,「這波極具顛覆性的服務浪潮,讓不少對手擁有挑戰微軟的機會。」

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5月份以「微軟的新腦袋」(Microsoft’’’’s new brain)封面報導,在新任技術長奧茲(Ray Ozzie)的帶領下,微軟將在網路廣告與服務上急起直追。奧茲曾是Lotus軟體公司創辦人,也是網路產業的趨勢大師。他上任後的首要工作,就是為微軟調整策略,「如果不變革,現行業務總有一天會岌岌可危,整個事業將陷入危機,」他語重心長地說。

當然,Google也不是毫無罩門。施密特就承認,一再擴充的網路服務,造成流量過大、伺服器吃緊,是Google眼前的不小危機。如果從採購角度分析,這對台灣的廣達、技嘉來說,則是一筆筆的高毛利訂單。

搶人才人氣

會晤胡錦濤vs. 招納李開復

微軟與Google的對決,已經不止於西雅圖與加州矽谷之間,對於亞洲這塊新興市場重鎮,雙方已跨過太平洋,再度對陣。

前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在去年7月,跳槽Google引發的競業禁止官司,使兩家公司的競爭,正式檯面化。

「我是被Google創新文化所吸引,發了封mail,毛遂自薦的,」李開復現任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他曾於1999年在北京創辦微軟亞洲研究院,一直都是微軟中國的看板人物。

但當李開復向蓋茲遞出辭呈後,微軟啟動一連串的打擊行動。為了在法律上解套,李開復連續好幾十天,「每天跟律師相處16、17個小時。」

兩個月後,法院判定李開復能到Google上班。當天,Google在大陸的主要對手百度,股價應聲跌了28%,市值一天內縮水達10億美元,李開復之於華文網路產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李開復事件透露出,對於中國,微軟與Google都毫不放手。4月,施密特親自到北京,與李開復一起公布Google的中文新譯名「谷歌」;相隔一週,蓋茲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西雅圖碰面,洽談互惠採購、投資計畫。

搶灘大中華

盜版難解vs. 品牌難塑

不過,相較於美國成熟環境,微軟與Google在大中華市場,各有自身難題要先克服。

微軟在中國碰到的是高達九成以上的軟體盜版,甚至連聯想等個人電腦領導品牌,搭載正版視窗系統的比率都不高。

如果以大陸每年約2000萬台的個人電腦銷售量計算,微軟應可獲得約10億美元的授權收入,但實際拿進口袋裡的,只有1/10。

至於Google,過去從未將中國視為業務重心,遲至2005年5月,才正式成立辦事處。

更特殊的情況是,Google在大陸有6000多家「廣告代理商」,過去由於語言與支付方式上的差異,使得中國廣告主只能花錢找這些代理商,被收取高達20%的仲介費,沿用至今,大陸也成為Google唯一採用代理制的市場。

為了打進大陸市場,Google在法輪功等敏感議題上選擇讓步,卻也招來Google變得「evil」(邪惡)的非議。李開復對此則解釋說,Google在不同國家做生意,首要條件是遵守當地法律。

至於面對地頭蛇百度,在中國擁有近五成市占率,Google市占率至今仍不到三成,未來也考驗李開復的策略手腕。另外,不少中國網友對「谷歌」這個譯名沒有好感,甚至在網路上集體串連反對,在Google品牌塑造上,也是個惱人議題。

網路產業的虛擬戰局,微軟與Google,彼此毫不放手。未來的一場場競局,全球數十億網民,都是直接受益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