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度,這一個去年經濟成長率8.5%,緊追於中國大陸之後的經濟體,令人聯想到的不外是強大的資訊、軟體業、外包的後勤服務業。
但隨著去年,諾基亞宣布於印度南部塔米爾那度州(Tamil Nadu)的行政中心清奈市(Chennai)設廠,代工廠商偉創力與鴻海也相繼跟進。鴻海3月宣布於清奈設廠,未來五年將在印度投資1.1億美元,鴻海並以富士康(FIH)的名義租用了50公頃的土地,準備開發為鴻海專屬的經濟特區(SEZ,Special Economy Zone)。
目前,全球不禁關注,製造的印度,是不是正在崛起?
英國《金融時報》在5月下旬連載了幾篇探討中印兩強相爭的文章。其中〈印度奮力屠龍〉以及〈印度唱起製造業的新梵唄〉文章裡都提到,有別於中國大陸的大量製造與外銷型製造業;向來欠缺基礎製造業的印度,已經開始整合軟體與服務優勢,開啟「服務型的製造業」。
畢竟,能夠改善印度龐大人口的經濟情況、帶動經濟起飛的,不僅是軟體資訊與服務外包業等知識型產業,而是基礎工業。
根據Accenture印度分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只要增加製造業的工作機會,印度的經濟成長率將會輕易成長到10%,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
但在向來欠缺製造業的印度,要扶植當地製造業,最簡單的方式便是開放民生消費製造業外資進入,帶來競爭;這比減低貨物進口稅,來得實質有幫助。
去年,台印貿易總額只有24億美元,印度是台灣第25大貿易國,占外貿總額不到1%。截至去年底為止,台灣累計在印度投資也僅有1700萬美元。
但在大陸本土製造業逐漸崛起的競爭壓力下,加上宏觀調控、人力成本每年成長超過10%;中國大陸不自由、低成本不再的環境,使得西進台商的優勢漸失。
因此,印度製造業的前景,已經成為擅長硬體製造的台灣,最值得關注的議題。
可能性 台商參訪想投資設廠
5月,經濟部舉辦的「2006年南亞投資貿易訪問團」,是歷來台灣出訪印度人數最為眾多的一個經貿團,由經濟部次長施顏祥帶隊,率領140位台商前進印度考察。
經貿團此行的重點,不是舉世聞名的印度矽谷——班加洛爾,而是首都新德里,及離班加洛爾330公里的海港城市,也是印度第4大城、第2大貨櫃轉運港的製造業中心——清奈。
「如果說新德里是北京,孟買是上海,那麼清奈,就是深圳!」次長施顏祥轉述一名印度商人的比喻,一語點出清奈的特殊地位。
不知是否鴻海效應發威,這回經貿團的成員中,高達八成來自傳統製造業,包括歌林、東元、帝寶、統一等家電、紡織、電機機械設備、汽車零件與水產養殖業者。
探詢「投資設廠」的可能性,正是讓他們心頭滿懷希望的一致目標。
不過,印度街頭的高溫,夾雜灰塵與噪音的景象,著實讓許多經貿團員嚇了一大跳。
如同印度其他大城市,馬路上,少數的高級進口車與九成沒有冷氣的私家轎車,還有野狼125、三輪拼裝計程車「Rickshaw」、單車,與在路旁閒晃的牛羊、大象一同奔馳,誰也不讓誰。
整路此起彼落的汽機車喇叭聲,更是整天沒停歇過。因為印度人的開車習慣是只顧一路往前衝,並不看後照鏡;因此每輛車子後面都寫著「請按喇叭(Horn Please)!」提醒後方打算超車的駕駛人。
隨團的國貿局副局長吳新華又氣又好笑地提到,當經貿團要從新德里的飯店出發到機場轉赴清奈的途中,遊覽車司機旁居然坐了四、五位「助手」,除了協助認路,還得不時下車趕開擋路的牛羊。
很難想像,這裡真的是「金磚四國」之一。動輒40幾度的高溫、擁擠紊亂的交通,以及不可思議的「趣事」,往往成為印度給人的第一印象,訴說著印度的落後,卻也似乎機會無限的矛盾表徵。
掀開這些印度的表皮印象,掩藏於底層的製造業商機、競爭優勢又在哪裡?
人才面 需徵信又缺製造熟工
「印度什麼沒有,人最多!」是經貿團員共同的觀感。
印度號稱有11億人口,25歲以下年輕人占人口的54%,豐沛的人力條件,與中國大陸勢均力敵。人多,市場大,勞力便宜,是印度最令人垂涎的肥肉;只是這塊肥肉的成分、口感如何,又怎麼個吃法,其實都有待商榷。
因為,人,是印度最大的優勢,卻也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在孟買設有分公司的我酷網總經理陳光浩指出,媒體總愛宣稱印度一年培養出300萬個理工人才,但是,如何有效地接觸、雇用這批人,才是重點。
「印度人,並沒有身分證!」他以自身招募的經驗指出,印度落後的戶籍制度,已嚴重影響人才招募。
首先,應徵者難以證明自己的身分,還有,印度也有很多假學歷的問題。尤其對於必須大量招募人力的製造業而言,光是過濾履歷與面試,就可能耗費許多成本與時間。
因此在印度,人力仲介與徵信業務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
塔米爾那度州工業局招商辦公室主任維爾莫魯干(M.Velmurugan)提到,諾基亞、偉創力、鴻海都是透過專業人力仲介公司求才。
除了人力徵信與招募困難,印度人才兩極化,除了六成農民與少數軟體資訊人才,缺乏製造業熟工。
維爾莫魯干指出,過去20年,印度農業人口已經從八成降至六成,不過這批農民要轉換為製造業人力,恐怕企業在教育訓練上得花費一番心思。
管理面 階級障礙管理成本貴
在「人生而不平等」的印度,將人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剎帝利(戰士)、吠捨(工商階級)和首陀羅(奴隸)的種姓制度,更是不得不提的特色。
一般從姓氏、居住地,便可以判斷人的「等級」。
赴印度二年多的華碩東亞區總經理崔國斌發現,公司招募,通常不會遇到貴族的第1級,與不識字的第4級,多半都是第2、3級的人來應徵。
崔國斌提醒台商,如果讓第3級的人當主管,麾下有第2級的人,往往無法有效管理下屬。為了強調能力,打破種姓制度,他會給第3級的人表現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以服眾。
渣打銀行印度分公司總經理史瓦路普(Neeraj Swaroop),便出身於種姓制度中的第3級,他說,只有在外商圈與大都市,種姓制度逐漸不受重視,在鄉間,種姓制度仍然根深柢固。
而除了數量,印度與中國的人力,最常被拿來比較的差異點在於:英語化的人才。印度雖擁有美國以外的第2大英語人口,但印度人的英語並不好懂,真正能說流利英語的人也不多。
我酷網總經理陳光浩便說,他常聽印度工程師講到「shedu」發音的單字,一問之下才知道是「schedule(行程)」這個單字的怪發音。而且工程師也曾因為和他以英語溝通出現障礙,而開發出完全相反的程式功能,令他大為錯愕。
崔國斌苦笑著說,印度人的搖頭表示沒問題,看著印度人邊搖頭邊說「OK」,常常不知對方究竟聽懂了沒。
「相較於大陸,印度的勞動力便宜,但管理成本更貴!」崔國斌一語道破。
受限於語言文化、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的影響,印度人出世、被動,「實施六個標準差、豐田式管理的製造業,在這裡會很辛苦!」崔國斌說。
法規面 稅制雜商情難掌握
「不要只看到印度便宜的勞動力,Information(資訊)和Network(網絡)也很重要!」經濟部次長施顏祥引用印度的前兩個英文字母「I」與「N」來做比喻。
但提到資訊和網絡,印度經商環境的透明度與穩定度仍有待提升。
為了避免金磚成為空心磚,印度意識到要快速脫貧,光靠農業與資訊軟體業是不夠的,製造業將成為經濟起飛的基石。這幾年,印度開始為製造業設置經濟特區,目前全印已有8個經濟特區,另有18個正在審核中,積極吸引外資製造業進入。
駐新德里台北經濟文化中心代表高振群表示,經濟特區可允許外資百分百獨資,外銷免稅,特區內視為外國領土,不受印度勞工法規範等優惠。
不過,經貿團員參觀了幾處工業區後,一些重要數字,印度官員仍保持模糊,也無法提供準確數字,只強調「來了再談」,將依個案談個別條件。
「印度的商情,很難掌握!」國內食品大廠統一特派至印度考察的員工表示。
負責研究印度市場法規已有四、五年的他提到,印度法規除了母法、子法、特別法,還有一堆除外條款,「就算上網查詢、問人,我還是不能確定自己看到的、問到的,是不是最新的、最後的版本!」
其實不僅法規繁雜,變動速度快,印度的稅制,也將是製造業設廠不能不研究的問題。
印度28個州,每一州,都是一個關稅壁壘!
崔國斌點出,印度的稅制有三層,關稅就算是零、中央稅也有16%、地方稅則各州不同。
今年印度政府雖然釋出了風向球,宣稱將於明年調整稅制,取消地方稅,但是卻引來各州聯名抗議。
「印度政策反覆,所以設廠區位與稅的效率要評估好,不然說不定你直接進口,要交的稅,還比在地製造來得少!」一名印度台商指出。
經貿團去了新德里和清奈,但製鞋代工廠翔鑫堡員工蔡承祐苦笑著說:「還是『瞎子摸象』,看不清印度市場的全貌!」
因為,各地都有極大差異與不同制度;旅印台商這麼形容印度,「應該改名為United States of India,或甚至是United Nations of India!」
不過,聯強國際在印度的合資伙伴史尼瓦森(R. Srinivasan)不以為意地笑著說:「也就是因為印度資訊還不夠透明,所以大家才有各憑本事賺錢的先機!」
商機面 是製造地也是市場
史尼瓦森還呼籲台商,「不要只把印度當製造基地,還要把印度當市場!這裡跟中國大陸不一樣,這裡是打自有品牌的好戰場!」
話雖如此,印度的中產階級的確在興起,但是真正的購買力,目前仍存在極少數人身上。
在經貿團的招商面談會上,賣冷氣的廠商,乏人問津,廠商抱怨:「這邊連車子都沒冷氣了,哪有人家裡買得起冷氣?」但是布料、機械設備廠商的攤位,則是人潮較多。
身兼台灣印度協會副理事長的東元電機董事長黃茂雄,弔詭地說:「現在來印度,是有一點太早,不過不早來的話,好像也不行!」
黃茂雄指出,印度的交通運輸、電力等基礎設施都還很差。
在印度,即便住在五星級飯店,一天停電個三、四回,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車燈大廠帝寶工業特助張水城只好挖苦地說,電力倒不是問題,廠商可自建發電設備。
「印度正在改變!」渣打印度總經理史瓦路普認為,雖然基礎建設是印度最弱的一環,但是隨著外資不斷進入,這些基礎建設正逐漸改善當中。
不論將印度當市場或工廠,有鑑於台灣製造業多屬中小型企業,國際資源有限;施顏祥建議,印度布局應分階段進入,初期以找代理商,測試產品市場接受度為主,再評估設廠。
一名印度台商強調,宜評估稅的效率,設廠是否比進口划算;此外,他也建議在印度搶先機,打自有品牌。
這名台商也提醒,因為印度人缺乏資本,往往產品還沒開賣、生產,就要廠商負擔多數費用,因此必須具備強勢的英文談判能力或者平台做後盾。
資源面 可借外銀網絡媒合
「在印度,找對了伙伴,做什麼都可以!」進口機器設備到印度多年的永大機械經理陳明發有感而發。
不論印度是製造業的市場或工廠,找對「地頭蛇」接應,或仰賴國際大廠的供應鏈關係進入印度,都是最具保障的。
借助外商銀行的服務網,也是中型台商的一個選擇。此次負責接待經貿團的渣打銀行,在印度31個城市有80家分行,是印度第1大外商銀行。
渣打印度總經理史瓦路普相信,印度現在商機無限,企業金融業務蓬勃,渣打在印度去年盈餘5.9億美元中,企金部分便貢獻了3億元。
渣打在印度營運已經有150年的歷史,史瓦路普強調,渣打有全球顧客經理人(GAM,Global Account Manager)團隊,可當紅娘,協助媒合台印廠商。
「我們不僅提供融資,更樂於將印度客戶引薦給台商,幫助台商在當地找到對的伙伴,迅速進入印度市場!」史瓦路普表示,借重跨國銀行的國際與在地「網絡」,也將是台商搶進印度的一條捷徑。
經貿團大軍的出訪,顯見印度熱已是擋不住的潮流。
施顏祥觀察,「今年光是貿協,就要帶38個團來印度考察!」他指出,不僅這一回經貿團成軍踴躍、規模龐大,對印度感興趣的台商,也將於今年絡繹於途。
台灣的「南向政策」想搭上印度的「東向政策」,不論台商將印度當成市場或工廠,絕對要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