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半數中國人不讀書!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2006-06-15

瀏覽數 23,450+

半數中國人不讀書!
 

本文出自 2006 / 6月號雜誌 全球必修杜拜學

4月3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世界一大群著名作家與它有關:英國的莎士比亞在這一天出生和辭世;同日,也是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美國的納博科夫、法國的莫里斯.德魯昂和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司內斯的忌辰。因此,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4月3日訂為「世界讀書日」,要以此來喚起世人對讀書的注意力。

今年是第11屆「世界讀書日」,筆者恰在北京,「躬逢其盛」的過了這個節。看看大陸,想想台灣,不免有些感懷。

大陸今年的讀書日,由中宣部等11個部委發起「全民閱讀」活動,這麼隆重和突出,是過去從來沒有的事。各種傳媒配合大力鼓吹,出版機構也以書籍減價鼓勵讀者,辦得熱熱鬧鬧。

為什麼在官方領頭下,大家這麼起勁?原來13億人口的閱讀率逐年下降,已連降了六年,去年國民閱讀率首次低於50%。換言之,大陸現在有半數的人口不讀書了。

為了清楚瞭解國民閱讀傾向、發展趨勢及文化消費現狀,大陸每兩年辦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1999年首次舉辦,2005年底至2006年初進行的是第4次。

調查結果是:2005年大陸廣義的(包括不識字人口)國民閱讀率(每年至少讀一本書)為42.2%,狹義的(僅以識字人口計算)國民閱讀率(每年至少讀一本書)為48.7%。

沒時間且不習慣讀書

這個數字,顯示閱讀率六年來持續走低,狹義的國民閱讀率,1999年第1次調查為60.4%,2001年為54.2%,2003年為51.7%,2005年為48.7%,首次低於50%,比2003年下降了3%,比1999年則下降了11.7%,幅度不可謂不大。

再從購書周期來看,周期在一個月以下的讀者比例逐年下降,兩個月以上者逐年提高。不過,其中有一個可喜的現象,就是從不購書的人,城鎮的人增加,鄉村的人減少。

很多人為什麼不讀書或很少讀書呢?根據調查所得,「沒時間」和「不習慣」是兩項最主要的原因,前者占43.7%,後者占29.1%。

交叉分析發現,「沒時間」讀書的人群中,20到29歲者占54.2%,30到39歲者占50.7%,40到49歲者占49.2%,可見「沒時間」讀書者主要為中青年;而在「不習慣」讀書的人群中,有45.9%為18~19歲本應為在校的青年人。這些現象,都值得注意。

與圖書閱讀率相反的是,近年來大陸民眾網上閱讀率則迅速增長。

調查發現,上網率從1999年的3.7%增加到了2003年的18.3%,到了2005則增加到27.8%,6年之間成長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長率為125%。

輿論:書太貴所以不讀書

不讀書的原因中,除了官方公布的「沒時間」和「不習慣」之外,社會輿論也指出,「書太貴」應是另一個原因。

在台灣讀者的印象裡,大陸書籍比起台灣出版物要便宜得多。可是如以平均國民所得和購買力來說,就不算便宜。比如台灣所熟知的作家,他們的繁體版書籍在大陸出簡體版,余英時的《文史傳統與文化重建》(三聯)訂價26.8元,史景遷《中國縱橫》(上海遠東)訂價35元,汪祖榮《學林漫步》(江蘇教育)訂價26.8元,對於城市普通人和農村人民來說,這個價格就不算低了。

但不管原因是哪些,一半中國人不讀書則是事實。中國大陸正力求和平崛起,不僅要靠「硬實力」,更要靠「軟實力」,也就是文化知識上的實力。現在一半人口不讀書,自然是一個嚴重警訊,因而引發媒體上很多討論。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有人認為,半數中國人不讀書,意味著國民對書籍這一「人類文明主要承載者」的輕視和排斥,這不僅是一個國民素質不能提高的問題,更是一個文明斷代的問題。

他們說,民族的崛起就是文化的崛起,文化的衰落預示著民族的衰落。當一個民族主動放棄傳承祖先的燦爛文化,並且斷絕對世界先進文明的吸取,這是「文化自閹」。

網路文學容易出現垃圾?

由於圖書閱書人口減少,而網絡閱讀人口大增,大家自然注意到這個問題。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說,雖然網絡媒體興起,但還是要強調圖書閱讀,因為圖書閱讀更利於人的抽象思惟。現在雖然有的圖書比較娛樂化,但多數圖書的本質仍能體現出內容的深度和文化積累,對提高國民素質非常重要。

大陸知名作家、曾任文化部部長的王蒙更直言勸告大眾「多讀好書,少接觸網絡文學」。

他認為,網絡文學和手機短訊笑話一樣,是一種快餐文化,內容和形式都比較隨便。因為太方便、太容易了,就會出現貶值,出現垃圾。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出現垃圾,就去取締這種方便,但也不能因為這種方便受歡迎,就不把垃圾說成垃圾。

也有人並不把閱讀率下降看得那麼嚴重。

他們認為,當前是一個多媒體和訊息爆炸的時代,多媒體給人的閱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訊息爆炸則降低了圖書閱讀的效率,這一切都在強勁改變著人的閱讀方式和習慣,人不再僅僅局限於圖書閱讀或文字閱讀,而是演進到「大閱讀」時代,因此可以說,圖書閱讀率下降是時代演化的必然結果,國民素質下降、人文災難云云,那是「言重」了。

有些用心比較深刻的人則指出,要把閱讀的問題放在整個教育體系裡來看。

把閱讀抽離教育,會變成無根之花。人類已進入「終身學習」的年代了,教育怎樣跟得上,甚至在前引導,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台灣「五十步笑百步」

因為人在大陸,不知台灣今年是怎麼過「世界讀書日」的?就記憶所及,台灣這幾年讀書率與出版業都不能叫人滿意。

台灣每年出版新書,2004年為4萬5000冊,2005年為3萬5000冊。據新聞局公布,2004年台灣出版圖書(不含雜誌)產值較前兩年衰退100多億。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台灣15歲以上的國民,一週完全未讀書者占68%,每天都讀書的只有3%。每週休閒時間從未讀書者東部為78%,中部和南部都為72%,北部60%。

另據《天下》雜誌2002年「全民閱讀大調查」,70%的人口每年買書費用在5000元以下,34%不足1000元。人民的經常活動,看電視者28%,外出活動23%,運動19%,看書則僅占15%。

無論從國民教育程度,還是國民平均所得來說,台灣都遠遠超前大陸,但若光看閱讀率,只是五十與百步之差,那就有點教人汗顏了。再說,大陸朝野對此現象已有警覺,且有了初步的挽救行動,那麼台灣呢?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