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宜居城市」背後推手!翻轉臺中城市景觀、民間也高度配合,臺中市政府地政局如何辦到?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4-02-26

瀏覽數 15,150+

圖/重劃可以為城市帶來新的發展,圖為位於七期重劃區內的臺中國家歌劇院,已是臺中也是中臺灣最具知名度的重要藝文指標。
圖/重劃可以為城市帶來新的發展,圖為位於七期重劃區內的臺中國家歌劇院,已是臺中也是中臺灣最具知名度的重要藝文指標。
00:00
00:00

如果久久到一次臺中市,會發現這幾年來,臺中市的地景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新穎的建築、乾淨的街廓以及豐富的綠地,少了老城市特有的擁擠感,讓臺中市逐漸成為一線的宜居城市。在成為宜居城市的背後,市地重劃扮演了重要角色,所謂「市政建設、地政先行」,臺中市地政局如何成為宜居城市背後的推手?

早些年,年輕人都說要「上臺北打拼」,在北部謀求更多的工作機會,不過,這幾年來,更多人卻選擇返鄉奮鬥,甚至還出現「中漂」這個新興名詞,背後代表的是臺中市已成為具有磁吸力的宜居城市,也讓臺中市超越高雄市,成為臺灣第二大都市。

追究其原因,除了宜人的氣候,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外,更重要的是,經過完善規劃的舒適居住環境,連非臺中本地的民眾都嚮往住進這座國際級大都市。所謂「完善規劃」的居住環境,背後仰賴的是透過市地重劃,慢慢地迭代、建構而成。

臺中市辦理市地重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耳熟能詳的「臺中七期」,也就是臺中第七期市地重劃區,整齊大氣的都市景觀,除了是臺中市政府的所在地以外,也成為商務經貿的中心,甚至成為國內外旅客到臺中旅遊時,必定造訪的地方之一。

圖/第13期大慶市地重劃為「建設與文化」並存,達成軟性文化與硬體規劃完整的宜居城市典範。(照片來源:臺中市政府地政局)

圖/第13期大慶市地重劃為「建設與文化」並存,達成軟性文化與硬體規劃完整的宜居城市典範。(照片來源:臺中市政府地政局)

公辦市地重劃成「宜居」關鍵!為何地主樂觀其成?

不過,許多民眾並不了解什麼是「市地重劃」,常也在質疑政府帶頭炒地皮的同時,卻不見一塊土地重劃過後所帶來正向效應,臺中市政府地政局長吳存金表示,臺中市的市地重劃堪稱臺灣所有城市之最,帶來的「宜居」效果有目共睹,其中關鍵的原因就是政府「不與民爭利」。

其實,在都市計畫中,所謂「市地重劃」的背後,工作相當繁瑣,不過,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也就是將土地開發後的繁榮,還歸於市民。由於早期在開墾荒地時,沒有一定的制度與計畫,因此先民們常佔地為王,後來漸漸形成一個聚落,區域內的工商業開始興盛起來。

但是,經過長期的發展後,在一塊聚落的土地,沒有被有效率的使用,於是,若要翻新城市,則必須透過「市地重劃」,依據都市計畫劃定公共設施、住宅區、商業區等使用分區,除了要顧及文化、生態脈絡外,每宗土地還要能直接臨路,並且大小適宜。

臺中市的市地重劃,已經進行到第16期,多起成功案例除了改變臺中市的地景外,吳存金局長提到,臺中市的市地重劃得已成為臺灣所有縣市的典範,歸功於讓民眾信賴的做法,像是在規劃過程中,道路能否銜接各宗土地,又或是能否給予完善的公共設施,以及會不會發生水災,在在都需要市府與民間相互的策略合作,而在開發完成後,原有的地主持有的土地面積可能減少一半,但是卻能增值數倍以上,這也讓多數地主樂觀其成,因為不只生活居住改善,還能獲得實質的利益。

吳局長以第13期重劃區舉例,該重劃區佔地廣達229公頃,其中公共設施負擔約為35%,費用負擔約為10%,因此重劃後地主分配的土地大概為55%左右,不過,雖然因為公共設施及工程建設費用的緣故,讓分回的土地稍微受到犧牲,但是後來造就的高品質居住環境成果卻有目共賭;工程卓越的規劃及設計也連年榮獲國家建築金獎及國家卓越建設獎的肯定,更顯示了13期重劃區在城市發展中所獲得的實際成果。

圖/市地重劃不僅攸關地主權益,也關係地方發展,臺中市政府在與民眾積極溝通下獲得共識前進,讓大里重新活化發展。(照片來源:臺中市政府)

圖/市地重劃不僅攸關地主權益,也關係地方發展,臺中市政府在與民眾積極溝通下獲得共識前進,讓大里重新活化發展。(照片來源:臺中市政府)

市地重劃不是紙上作業!各局處緊密配合,「看不見的細心」如何體現?

一塊原本劃分破碎的土地,在經過完善規劃後,卻能得到巨大效應,但動輒數十、上百公頃的重劃區,光是要整合數百、上千名地主的意見,顧及所有人的權利,還要考量到區域內的公共設施興建、文化遺址,甚至悠關生態的老樹保育,都要納入考量,因此市地重劃的辦理,實在是一件大工程,絕非一件易事。

吳局長說,一塊土地重劃前,都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或許有文化遺址、也許有一棵老樹,甚至是一片不容破壞的自然景觀,因此在進行重劃時,都必須要能兼顧,並建構整體的城市景觀,而民眾現在也愈來愈能接受這樣的觀念,因此在重劃的背後,除了地政局的角色外,包括交通局、水利局、建設局等局處,都需要一同配合,才能打造一個完整的城市。

「廟宇是開發重劃區時,最難處理的…」,吳局長提到,如果在重劃時,因區域有廟宇需要遷移時,市府高層也會到現場與居民溝通,在得到聖筊同意前,還必須齋戒沐浴,同意後還要選好日子進行遷移,這種敬鬼神但不迷信的態度,也是充分表達對神及對人無上的尊重。

在生態上,考量現在氣候變遷的問題,也必須讓重劃區能因應短時強降雨的形態來做嚴謹的規劃建設,因此需要水利局配合,種種繁瑣事項的相互配合,更必須用心處理,也是臺中市長盧秀燕不斷強調要做「看不見的細心」,讓民間能感受政府打造高居住品質的細緻及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

圖/重劃工程不僅是開發,臺中市政府地政局更注重在地歷史與生態的並存,把文化留給地方。(照片來源:臺中市政府地政局)

圖/重劃工程不僅是開發,臺中市政府地政局更注重在地歷史與生態的並存,把文化留給地方。(照片來源:臺中市政府地政局)

打造願景城市,臺中市政府地政局領頭羊成臺灣典範

不只公部門之間的配合,給予民間合理的利潤更為重要,吳局長也提到,以前對於民間而言,有一塊重劃區當然要「蓋好蓋滿」,但現在建構出完整的城市願景與城市美學前提下,雖然可能犧牲或限制了少部分人的權利,但在公私協力下獲得共識,一起築夢踏實的齊步攜手,民間的建商或民眾也樂意配合,想打造出有願景、理想的生活空間,造就臺中市令人驚嘆的奇蹟。

一塊重劃區的開發,除了公共建設外,還牽涉護樹、文資保存、教育及水文等等問題, 吳局長說,將文化還給地方,建設由市府來做,透過工程規劃的理念,希望能讓區域能均衡發展,也讓居民在重劃完成後,看到的不是只有硬邦邦的建設,也有兼具休閒娛樂的公園綠地,讓市民都能在此安居樂業,這也是政府的存在目的。

公辦市地重劃成為臺中市政府重中之重的政策,從規劃、開發到落實,除了翻轉城市景觀外,透過臺中市政府地政局穿針引線,最後完成重劃區開發,讓在地居民也可因此受惠,勾勒出更美好的未來,更讓臺中成為臺灣「宜居城市」的最佳實踐城市。

〉〉立即收聽遠見on air,市地重劃如何翻轉城市轉型?

(臺中市政府地政局 廣告)

你可能也喜歡

用旅人的腳步,朗讀永續的台中
數位專題

用旅人的腳步,朗讀永續的台中

台中,這座城市的轉型不僅是建設,更是對未來的深刻承諾。從每個細節中,向全球旅人展現永續理念與城市發展的無縫融合。每一步的探索,不僅是與自然的對話,更是對永續未來的堅定信念。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