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台商在大陸的投資主要圍繞著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1990年代,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開始崛起。
到了21世紀,又有一個大陸經濟區落入了台商眼中。
在台商西進、北上的發展趨勢,以及大陸中央大力推動下,以北京、天津兩座城市為中心,包括山東、河北、遼寧三省在內的「環渤海經濟圈」,已經悄然興起。儘管投資規模尚遠不能和長江、珠江兩個三角洲相比,但到目前,環渤海灣圈協定台資已達200多億美元(約新台幣6400多億元)。
遺落北方20年的待掘明珠
其實,環渤海經濟圈的概念並不新鮮。
早在1980年代初,大陸改革開放,就提出了三個經濟特區並行的想法。「按照當時的思路,在中國未來開放的進程中,將有三個主要的經濟支撐區域: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環渤海將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經濟區域,」中國科學院區域發展與資源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樊傑如此表示。
到了1990年代初期,為避免各地經濟發展出現各自為政和重複建設等問題,由國家計畫委員會主導,全國劃定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在內的七大經濟區。
由於環渤海長期以來就是中國原材料及重型製造業的基地,工業基礎良好,所以當時對環渤海經濟圈的總體定位是:發展成為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對外導向型的能源及原材料複合基地。
然而,當初和長三角、珠三角並稱的環渤海經濟圈,20多年來卻沒有太大的發展。「一個經濟區的形成,有三個標準,即區域內產業間有基本的分工與協作、共用基礎設施、不同地區能圍繞一個或幾個共同的綜合目標發展,」樊傑表示。從這個角度看,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還在初級階段。
相較於珠三角以廣州、深圳為核心,長三角以上海為核心的緊密分工體系,環渤海「三省兩市」的產業分工協作關係,尚未真正形成。
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都自成體系,和北京、天津為首的京津冀地區未能整合。而且,做為環渤海區域中心城市之一,天津對周邊地區沒有太大的帶動作用,輻射作用小,無法形成中心。
挑戰比浦東、深圳更嚴峻
中國國務院研究室宏觀司研究員余鍾夫則認為,環渤海經濟圈未能形成,跟發展時機有關,「國家規畫天津濱海新區,讓它成為環渤海的龍頭地區的時候,它面對的環境與當初深圳跟浦東是差距很大,條件比當初要嚴峻多了。」
珠三角深圳開放的時候,是全國經濟改革的首發地區,全國體制創新的效應都體現在這個地區,占了先發的優勢;而上海浦東發展的時候,這種創新效應還在持續,浦東仍然有很好的條件。但到了重點發展環渤海經濟圈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了20多年,又加入了WTO,很多規則要和國際接軌,因此對環渤海區域要求更加嚴格。
「另外,天津現在面對的實際是個多熱點的開發格局,」余鍾夫分析,珠三角、長三角發展勢頭依然強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策略同時進行,也分散了資源,使得環渤海區域的發展相對緩慢。
「所謂加快發展,本質是資金流;但是,當這麼多熱點地區同時存在的時候,勢必造成外資以及內資的分流,」余鍾夫說。
此外,先天的條件也限制了環渤海地區。研華科技大中華區總經理何春盛指出,華北愈來愈嚴重的沙塵暴,加上缺水、冬天又寒冷,此地廠商整體成本會比長三角多10%,是在此發展科技產業的負面因素。
中央強力促成「環渤海共識」
儘管過去20年發展勢頭不如長三角、珠三角,但在大陸中央的強力推動下,環渤海經濟圈仍嶄露頭角。
2004年2月,大陸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召集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發改委員,在河北省廊坊市達成加強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廊坊共識》。同年6月,環渤海地區合作機制會議在廊坊舉行,會議重點圍繞在建立環渤海地區合作機制,並達成《環渤海區域合作框架協定》。
而在大陸中央2005年推出的第十一個五年計畫(十一五規畫)中,正式確立了「以北京——天津——濱海新區為發展軸心,以京津冀為核心區,以遼東、山東半島為兩翼」的環渤海灣經濟圈發展戰略。
目前,由北京直通渤海灣的「京津塘高速公路」已經貫穿了八座高科技園區、兩座直轄市,吸引了包括諾基亞、摩托羅拉、奇異、豐田、三星電子、中芯半導體、富士康等國際級企業,被譽為「黃金公路」。
不過,儘管從台商絕對投資金額來看,環渤海經濟圈已經超越福建,僅次於長三角和珠三角,然而這個被稱為台商10年內「最後機會之地」的黃金地段,目前僅僅吸引了大陸台資總額的一成,投資力道還遠不及華南及華東地區。
該地區有名的台商,只有生產「康師傅」的頂新國際、大成食品、統一,以及圍繞摩托羅拉的周邊零組件廠,如台達電、光寶等。不過,近年來台商已經逐漸將注意力北移,鴻海就同時押寶北京及天津,其他廠商正崴、光寶、大成、榮剛等,也有增加投資的趨勢。
「千萬別小看中國政府下經濟指導棋的能力,」一位在天津多年的台商表示,既然中國政府成功點亮了深圳及上海,就應該有能力把華南、華中的奇蹟,複製到中國現代文明中樞——京津塘這條「黃金公路」上來。
整體競爭力已超越華東
由台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所做的年度《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顯示,在整體投資環境上,華東地區仍然像幾年前一樣,是台商們的最愛。
但是在整體競爭力上,從2004年起,包含京津冀、山東、遼東半島的環渤海地區,已經超越華東地區。同時在這份調查中,環渤海地區還有三個城市入圍台商獲利前10名:天津、青島、大連,分別位居第7、第8和第10名。
「這些資料,體現了台商新時期,向環渤海擴張的意向和趨勢,」天津台資企業協會會長丁鯤華表示。
目前,環渤海經濟圈協定台資金額已達200多億美元。
以天津為例,截至2005年10月,共有台資企業1802家,投資金額達53.3億美元,獲利企業的比例高達82.4%。而在山東,僅2005年前八個月,新批准台資項目就有310個,總投資額達25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32%。
目前環渤海經濟圈的台資企業仍然以製造業為主,約占投資比重的80%以上。但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副主任朱磊指出,投資大陸的台商企業,正經歷從「投資驅動型」升級到「創新驅動型」。
具備了良好投資環境,和人才儲備的環渤海經濟圈,未來將受到更多創新型、高科技型台資企業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