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的中美關係可從最重要的政治、軍售、經濟等三個角度觀察。
政治事務上,中美關係目前的高度穩定,是二十年來所僅見的。一九六九年尼克森當選總統後,美國對華政策進入轉型期,從他訪問大陸,到卡特政府擔心我國破壞「中美關係」,以致雷根上台引起我國的過度熱心,到發布「八一七公報」、錢復駐美之後,我國的外交觀點已從「道消魔長」的僵硬觀點轉化為「魔長不必道消」的特殊觀點,中美關係已經穩定並制度化。
「統一」的絆腳石
布希出任總統,丁懋時替代錢復到美國,相信仍是蕭規曹隨。而且,傳統上美國總統的第一年任期都是安定人事為先,無暇兼顧對華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北平一九八九年一定會採取一些動作試探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態度,最近一些很強的訊號都出來了,中共副總理姚依林也在西德談話,希望美國不要成為「統一」的絆腳石,美國如何反應,是我國當前最關切的。
經濟方面,美國對華經濟政策已經有了定見,貿易赤字不是兩三年可以扭轉的,會要我國進一步開放市場,消除貿易障礙。
軍售方面也已經制度化了。我最擔心的是最近及未來海峽兩岸關係的變化,是否會使中共以兩岸關係較趨緩和為藉口,要美國遵照「八一七公報」的規定大幅降低對華軍售。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雷根總統之後,大概不太容易找到一位像他一樣對中華民國友善的總統了。
美國決定對華政策有三種層次,第一層是布希總統。布希和雷根對中國政策的看法可能不一樣,但近年美國的中國政策,布希是一手參與,被外人誤導的狀況不致於發生。至於他的理念如何,目前恐怕沒有任何局外人能夠說得出來。
第三層是國務卿貝克。他本是律師和商人出身,律師與商人從政,喜歡討價還價、隨機妥協;不像學者從政,自有一套理論思考架構來作為判斷準繩。
中國政策只是美國許多外交政策之一而已,總統和國務卿日理萬機,只管大政策,一般外交政策,在第三層國務院主管政治事務的國務次卿與主管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層次就決定了。如無意外,前駐華代表李潔明會出任助理國務卿。我們比較放心的是早年就與李潔明相互瞭解,不會有莫名其妙的官僚突發奇想,搞國共和談等。
(文現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