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中國砂輪用鹽巴哲學,做鑽石生意

林妙玲
user

林妙玲

2006-05-18

瀏覽數 56,350+

中國砂輪用鹽巴哲學,做鑽石生意
 

本文出自 2006 / 5月號雜誌 35歲的退休進行式

查閱股市的電機類股,很快會發現股價表現亮眼的「中國砂輪」。這個去年初才上市、今年第一季營收年增率逼近99%的「新同學」,歲數已經50多,年逾知命,被比喻為「少林寺老和尚」。

法人更預估,今年中砂EPS有上看10元的實力。究竟中砂這個內力深厚的老和尚,會使出什麼新招式?外界期待不已。

一把鹽巴,為台灣產業提味

鶯歌火車站前,與大型陶瓷一起擺放在中庭的,是一個全世界最大、直徑1.55公尺的陶質砂輪,為中砂所生產。產品能與陶瓷同為鶯歌門面,足見中砂在地方上的分量。

發跡於台北縣鶯歌鎮的中國砂輪,1953年本是「金敏窯業廠」的金剛砂製品部,在1957年才增資改組為「中國砂輪」,以研磨、切削工具為主。1995年以前,中砂的代表性產品,一直是以金剛砂為主要研磨料的傳統砂輪。

在廠房長大、從小把工廠當「兒童樂園」的中砂董事長林心正,去年7月接掌家族事業。在前董事長、父親白永傳眼中,林心正是個「書讀得好,但並不是太用功」的孩子王。

繼承母姓的林心正,早在1983年就接任總經理,被託付中砂的經營責任。當時,中砂營業額只有2.7億新台幣;到了1996年,已攀升至9億多元。做為台灣第一家砂輪廠,從研磨豆漿的小器具,到維修輪船引擎必須用到的超大砂輪,中砂可以提供10萬種不同規格的砂輪。

產製砂輪見長的中砂,可以說是參與並見證了台灣50多年的產業發展。

「我們是小行業、小鹽巴。但一桌擺滿山珍海味的酒席,如果少了鹽巴,就不成樣了,」林心正經常驕傲地說。他將台灣所有產業比喻為一桌酒席,期許中砂善盡「鹽巴」的責任。

一張機票,打開鑽石年代

然而,一直穩定成長的中國砂輪,卻曾在1990年代中期遇到瓶頸。有五年時間,跨不過營收10億元新台幣的門檻。

創廠以來,傳統產業一直是中砂的主要客戶,但1990年代傳產大量外移東南亞、大陸,未跟隨客戶腳步的中砂,逐漸流失市場。林心正雖然竭力改良品質與製程,但客源不斷流失,加上沒有新產品,業績始終無法突破。

後來,讓林心正扭轉中砂往後10年的命運的,卻是一張機票。

1995年,林心正到歐洲參觀「聚晶鑽石展」時,驚覺聚晶鑽石將會是未來研磨、切削工具的關鍵素材,因此一舉投下新台幣5000萬元,購進了製造該系列產品的「放電加工機台組(EDM)」。當時,中砂資本額也不過才新台幣1.9億元。

「全公司的人都反對,只有董事長一個人說要做,」中砂鑽石事業部總經理李偉彰回憶。林心正砸大錢購進機台的豪氣,雖然得到家人支持,卻讓員工不解。

但李偉彰等幹部,仍帶著員工照著使用手冊,一步步把聚晶鑽石鋸片做出來,一片價格16萬元,還比進口鋸片便宜1/3。原本需從國外進口鋸片的台灣市場,被中砂成功攻下一城。

一項專利,解除晶圓雙雄困境

聚晶鑽石系列,是中砂突破10億營收的第一步。

第二步則靠拋光晶圓表面所必須的「鑽石碟」,大幅將營收拉抬至16億元。

「中砂就像是一個內力深厚的少林寺老和尚,你不知道他將出什麼招式,」李偉彰打比方。他說,1999年第三季,一位台積電工程師因苦惱於晶圓產出的品質不穩定,就拿著從美國進口的鑽石碟到中砂,尋求改善之道。

那時從沒聽過「鑽石碟」的中砂,靠著1997年,被林心正從工研院延攬至中砂的工業鑽石專家宋健民,以鑽石碟為墊腳石,成功跨向科技界。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現任鑽石科學中心總經理的宋健民,利用他開發出來、獲全球專利的「鑽石陣」(DiaGrid)技術,將工業鑽石矩陣排列在鑽石碟上,增進鑽石碟在修整晶圓過程中的功率與穩定性,使得中砂在1999年第四季,就順利推出鑽石陣鑽石碟;並在隔年,就接獲台積電、聯電兩大半導體廠商的訂單。

這項產品在2002年獲得台積電「免驗入庫」證書,產品到廠不必再經過重重檢驗,而得以直接使用。

從2004年開始,鑽石碟連續兩年營收都超過新台幣7.5億元,超過中砂總營收的1/4。

現今國內半導體市場所需的鑽石碟,近八成來自中砂。

「成本低、維修快、最早做出好品質,是當初選擇中砂的原因,」台積電一位經理表示,台積電已有六、七成的鑽石碟由中砂提供。

近年更與剛併入中砂母公司的金敏精研合作,台積電測試機台用的再生晶圓,一半以上是來自金敏。

不過,中砂若想維持高科技業利基,必須以加強溝通來增進研發效率,「他們的R&D(研發)比較慢喔,」該經理點出中砂不足之處。

一本萬利,推廣工業鑽石

林心正曾自詡「農夫」,旁人看來,他動作可能慢了點。

中砂在傳產、半導體等苗圃上耕耘、不放棄任何一塊市場的同時,近年來也積極開拓光學這片田地。

被法人寄予厚望的是,應用在相機與手機鏡頭上的「非球面模造玻璃鏡片」,也是引得投資人持續加碼的肥美蘿蔔。

但中砂多頭並進的結果,似乎延遲了大蘿蔔收成的時機。「發展非球面模造玻璃,中砂喊很久囉!」一位法人說,投資人從去年等到今年,遲遲不見模造玻璃量產,須等到量產,中砂股價才有再翻漲的實力。

被批評動作太慢,中砂澄清:「模造玻璃今年3月已開始量產、出貨,」李偉彰說,訂單來自日、韓手機大廠,模造玻璃預計今年第三季,出貨量可達40~50萬片,達單月損益兩平。

而有別於亞光、今國光等光學鏡頭模組廠,中砂只專做模造玻璃的代工,將模組大廠都視為潛在客戶。

「未來一定是『鑽石世代』!」58歲的林心正說,成功推出鑽石碟之後,他就開始推廣工業鑽石的應用,並認為中砂已具有規模完整的生產線,若要做新產品,再購進一、二台關鍵機台就可以,成本效益與經濟規模都大。

未來,中砂不只從磨豆漿到磨晶圓,並自詡成為科技零組件供應專家。

「這塊市場太大了!」林心正說,中砂希望能提供各種光電、半導體、通訊業所需的研磨、切削耗材,像是半導體用鑽石薄片割刀,「不用等進口,國內就有,也省去維護上的麻煩。」

一路向前,享受研發樂趣

中砂這把鹽巴,不害怕把自己放到各種菜色中,一直享受著研發的樂趣。採訪當天,短短一小時內,中砂幹部就為林心正送來三件鑽石鍍膜新產品,包括表面鍍鑽石的微鑽頭、喇叭單體的鑽石震動膜等。這些難以說出名字的新東西,表彰著林心正開拓事業版圖的雄心。

中砂的五個事業部門:砂輪、晶圓、鑽石、光電與鑽石科學中心,不斷生產、研發著新產品。雖然產品品項繁多,在林心正眼裡卻各有分量,他常說,「我們不是從傳產『轉型』高科技,而是各方兼顧的多角化經營。」

也許就是這種不自我設限的精神,讓50多歲、已在傳產界深耕茁壯的中國砂輪,也成為頗受矚目的科技界新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