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你的小孩會不會交朋友?

馬耀輝
user

馬耀輝

1988-11-15

瀏覽數 21,450+

你的小孩會不會交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12月號雜誌 第030期遠見雜誌

如果仔細觀察孩子們的世界,你會發現其實那是一個十分現實的世界,有打鬥、爭奪、也有哭泣和歡笑。

小孩了在尚未學會如何禮讓、體諒之前,都是用自己在家裡學到的經驗、價值判斷,硬碰硬地與其他小孩子交往。因此,小孩子會不會交朋友,受家庭的影響很大。

一堵無形的牆

每個做母親的都會有這樣的經驗,雖然孩子還不會說話,或者說的詞句不通,但是做媽媽的仍然比做爸爸的清楚孩子要什麼。這就是孩子人際關係的第一類接觸,也是與人溝通的開始。但是當他與別的小孩接觸,就不能再用只有媽媽才懂的語言去溝通。別的小朋友不會有耐心弄懂他的意圖,也不會留意他的喜怒、愛憎。於是他碰到一堵無形的牆,唯有打破它才能交到朋友。

這堵牆實際上對於小孩子的交友。有很大的意義。他必須試著用別人可以瞭解的方式去溝通,才能跟別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在這過程中,他找到了與玩伴共通的用語,學會了感受他人心情,也知道何時該忍讓,慢慢展開人際關係的第二類接觸。

當然這個過程不一定順利,如果太過堅持己見,爭吵、打架就會發生。許多父母常把打架看成壞事,其實這只是大人的看法。在孩子的世界裡,打架是一種學習的機會、是交朋友的基礎,父母千萬不可立刻出言喝阻,或者袒護自己的小孩,因為這樣會剝奪他們的學習機會。

交不到朋友,怎麼辦?

孩子打架,不論打人或是被打,遊戲馬上變得索然無味,再不然就是中斷。這樣的結果對小孩而言是很無趣的,於是他們開始注意如何讓遊戲不產生磨擦,怎樣做才能玩得人人盡興,小小的頭腦中,智慧開始萌芽,於是他們愈打愈相識,今天打過,明天又玩在一堆。這種現象在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小孩身上,經常可以看到。

萬一你的孩子仍然交不到朋友,怎麼辦?這時候就要分析你的孩子的性格,然後調整過去的教育方式。一般說來,交不到朋友的小孩,有下列幾種性格:內向乖巧、任性不羈、容易動怒、輕視他人、強詞奪理、焦急不安。

凡是玩不進其他小孩的圈子,站在旁邊看,或者其他小孩說什麼就一言不發地照做的小孩,都屬於「內向乖巧」型。這些孩子看來很早熟,其實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敢嘗試。造成的原因多半是父母的指示、命令太多,一旦離開父母就沒有自己的主張和行動。

其次是「任性不羈」型,通常以獨子居多。他們的父母多半是有求必應,再加上和大人相處的時間較多,逐漸對同齡小孩有小大人的姿態,希望別人照自己的意思做,或是不知退讓、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有些小孩和其他小孩一起玩的時候,稍不如意立刻又打又踢,甚至動口咬人。這種「容易動怒」型的小孩,可能與父母的命令口吻有關。如果日常生活中,父母常以「快點……」、「不准……」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他就學不會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意欲,漸漸以攻擊的態度,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輕視他人」這種性格的形成,往往是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批評某家小孩所致,例如「那小孩真笨」、「那小鬼好菜」等大人的價值判斷。也許自家小孩還分不清什麼是「笨」?什麼是「菜」?卻已經把父母的價值判斷照單全收,下次遇見那家小孩就拿出來應用。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父母的一面鏡子

「強詞奪理」型的小孩,常常動口不動手,一定要辯到別的小孩啞口無言,才肯罷休。他們的背後,一般說來都有一個重視學習、強調成果的家庭。父母希望小孩聰明、知識豐富、考試成績好,固然無可厚非,不過也要注意這些會不會反而造成孩子不合群。

「焦急不安」型的起因往往是父母的牢騷與責罵。家庭應該是親子問坦然相對、充滿溫馨、安全感以及給人信心與勇氣的地方,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出門在外,精神難免呈不穩定狀態。

從以上六種性格的類型看來,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言行都反映在他的身上。既然如此,父母應當留意那些地方,以避免孩子出現上述六種性格?

有智慧的父母

第一,置身事外,做個冷靜的旁觀者。也許你的孩子曾有三輪車被其他小孩搶去、玩具被人霸占等情形。在父母眼裡,自己小孩有如可憐蟲,若不挺身相救,一定會被欺負得很慘。事實上,父母只看到小孩受侮的一面,卻不知道他正設法超越障礙,從忍耐中學到了堅強。

第二,放寬心胸,讓你的孩子學會與任何小孩都能相處。有的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小孩,能結交到善良、功課好、家庭出身不差等等對自己小孩有益的朋友,以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實上,與任何小朋友交往,對你的孩子而言,都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第三,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這樣能幫助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去建立或恢復與其他小朋友的關係。有的小孩內向,不容易交到朋友,有的小孩即使外向、朋友很多,仍有落單的時候。只要父母陪他快樂地度過這段日子,他將不會害怕再試一次。

要是孩子跟人打架怎麼辦?父母有護短之心雖是人之常情,但不論自己的孩子是輸是贏,務必不要演變成大人的戰爭。如果對方家長帶著孩子上門問罪,即使自己的小孩並沒有錯,也要保持風度、道歉息事,事後更別痛斥孩子「給爸媽丟人」。因為他已從父母的賭不是與諒解中,學到了「下次要避免衝突」的智慧。

至於如何避免衝突,則必須讓小孩學會表達自己的主張,而且不傷害他人。在此之前,父母先要從自己的言行做起,將命令型的口氣,改成疑問型、假定型。例如,「能否請你……?」、「如果你……。」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他的主張自然保持著謙讓,不帶火藥味。

安全的支柱

最後,當你的孩子度過有笑有淚的一天,身心俱疲地回到家裡,他最需要的是依偎在媽媽身邊時那種安全、輕鬆的氣氛。對他來說,家是消除緊張、撫平創痛的地方,唯有給他一個身心得到休息的家,才是他迎接明天的支柱。

(綜合取材自日本「PHP」別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