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和英國65歲以上高齡人口都達到約兩成比例,要讓老年生活更快樂、更健康、更有尊嚴,關鍵就在於預防保健和創新照護。台英專家建議哪些關鍵策略?兩國該如何相互借鏡?
台灣在2025年65歲高齡人口比例即將超過20%,邁向「超高齡社會」。而在英國,高齡人口也持續攀升,在2022年比例約18.9%,兩國在打造高齡者保健、照顧體系方面,有不少經驗及創新能量可激盪火花。
由台北市英僑商務協會主辦、英國在台辦事處協辦、葛蘭素史克藥廠台灣分公司贊助的「台英創新與樂齡論壇」,於11月29日舉行,期盼透過政策討論並匯集專家建議,促成各領域公私部門合作,讓高齡化社會的準備更完善。
英國駐台代表鄧元翰(John Dennis)致詞表示,面對人口結構逐漸老化,最重要的是讓高齡者晚年時光活得多采多姿,因此必須要有完善配套的醫療保健服務,並導入創新技術,而台灣和英國都有獨特的優勢,值得相互學習。
行政院「高齡社會白皮書」推動科技導入、注入預防概念,提升長照品質,協助高齡者維持生活的自立性與自主性
國發會人力發展處謝佳宜處長表示,台灣在2022-2070年間,老年人口將成長1.7倍,醫療、長照需求增加,未來必須建立高齡友善社會。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則指出,台灣的老化速度非常快,65歲以上人口比例,在短短25年內,由7%成長為14%,而目前國人的「不健康餘命」將近八年,並常伴隨多重慢性病、衰弱症等老化症候群,如何增進高齡者健康與自主,銜接醫療照護與長期照顧,是越來越迫切的課題。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護司副司長吳希文也認為,縮短「不健康餘命」,從前端預防延緩失能,到後端妥善照顧,都是未來施政重心。行政院推出的「高齡社會白皮書」,以協助高齡者維持生活的自立性與自主性為最高原則,並訂有「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及「因應超高齡社會對策方案」。吳希文指出,目前已達650億的長照經費,在長照2.0的政策下,也訂有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強化感染管制等目標,希望再提升長照服務品質。
提倡樂齡族群應積極預防疾病,專家呼籲施打疫苗的重要性
維持老年人健康防護,關鍵之一就是要施打疫苗,增強疾病抵抗力。但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觀察,即便不少疾病在老年人口的死亡率較高,長輩施打疫苗比例仍偏低。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2010年至2019年,65歲以上施打流感疫苗的比例落在25.6%至38.6%間,而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比例,更只有0.6%至1.5%。李秉穎認為,部分原因在於媒體誇大報導疫苗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使長輩不敢施打疫苗。
不打疫苗的壞處,遠遠大過於打疫苗可能造成的副作用。李秉穎舉帶狀皰疹為例說明,年齡愈大,得帶狀皰疹愈危險,而且帶狀皰疹會在身上出現密集小水泡,產生劇烈疼痛,「比生產更痛,生產只會痛一陣子,但帶狀皰疹會痛好幾個月,甚至使人想不開,造成社會成本,」他強調,帶狀皰疹疫苗已證實效果,高風險者一定要接種。
面對疫苗遭污名化,許志成建議,必須持續傳播正確衛教知識,告訴民眾施打疫苗的重要性。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理事長李龍騰則呼籲,應落實家庭醫師制度,讓每個對疫苗有疑義的民眾,都能找到正確的管道諮詢,而非道聽塗說。
除了建立正確疫苗觀念,也必須確保有穩定財源,讓需要施打疫苗的長輩雨露均霑。過去疫苗基金有七成來自菸捐、三成是國庫支出,時常陷入財源不穩定窘境。李秉穎認為,企業家除了捐款資助弱勢社會團體,也需挹注疫苗基金,「但前提是大家要重視打疫苗,政府和企業才會重視。」
科技導入創新長照,台英可相互學習
行政院依據《高齡社會政策白皮書》制定對策方案,將在未來四年內投入新台幣1200億元經費。衛生福利部次長李麗芬表示,希望在此架構下,不只是應對超高齡社會的危機,更是將人口結構變遷轉化為各種發展機會。
機會之一,就是照護科技百花齊放的應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扮演在行政院各部會穿針引線的角色,並推出高齡科技產業策略。副執行秘書林明仁列舉該策略四大面向,分別是推動市場經濟,讓業者的產品更貼近使用者需求;擴大數位賦能,讓長輩也能運用數位科技活絡社交圈,以及提升照護能量,支持照護輔助系統開發,並串聯成完整生態系,使高齡科技在台穩健發展。
而英國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NICA),還有以「善用每一世代人生經驗」為號召的組織VOICE Network,已成功和業界開發出不少高齡科技產品,是這些問題的可能解方,台英也可透過此平台相互借鏡。
有了創新長照,加上正確的預防疾病觀念,為長輩加上雙重防護罩,也減輕青年人口照顧負擔,是台英未來跨世代共榮不可或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