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日本的「虛擬YouTuber」VTuber,在台灣逐漸茁壯!募資平台上VTuber的集資計畫在24小時內突破300萬、直播打賞排行榜上每天都有不同VTuber上榜;甚至走進手搖飲店,能看到VTuber在螢幕裡替客人點餐。它為何夯?竟有人為了打造「外皮」海砸30萬新台幣,加總場景與3D模型能超過250萬新台幣?
在這個影音當道的時代,哪個YouTuber最能在直播中吸金?打開2022年YouTuber直播打賞(Super Chat)台灣排行榜,網紅「館長」和中天新聞都進入前10名,這並不令人意外。不過,榜單上赫然出現5個外表像漫畫角色、名字具有異國風情的YouTuber。
她們全部都是VTuber:Virtual YouTuber,虛擬YouTuber的簡稱。VTuber由觀眾看到的「外皮」和皮下的真人「中之人」組成,兩者缺一不可。為了吸引關注,中之人會花大錢委託繪師畫出精美外表,同時還要絞盡腦汁發想企劃,用內容吸引觀眾訂閱頻道,甚至投錢贊助。不過,跟遊戲實況主、一般YouTuber或者動漫角色相比,VTuber有哪裡不一樣?
以IP經營(透過故事塑造品牌與內容、將其授權變現)起家、日商CAPSULE副總唐逸敏說,VTuber不是只有玩遊戲,也會唱歌、或者跟觀眾聊天。跟YouTuber比較,VTuber一樣有真人在,只是以虛擬形象示人。「我跟人介紹的時候,都會用櫻木花道舉例,」看過《灌籃高手》的人能想像,櫻木花道的配音員正在直播,只是不以真身示人,改用櫻木花道的形象跟觀眾見面。
當然,中之人不只是配音員,直播時要隨時做出反應,耍笨或者犀利都是特色,個性和想法也會影響內容,因此中之人就是VTuber的核心。為了維持神秘感,同時保護中之人,身分必須保密,這也是與YouTuber的不同之處。業界人士說,很多真人YouTuber會訂製虛擬外表(V-type),但不會將其納入VTuber範疇。
影/台灣個人勢VTuber杏仁咪嚕在影片中,以3D形象和觀眾自我介紹。在外皮底下,就是需要保密身份的中之人。
直播時的VTuber活靈活現,就像動漫角色活了過來,吸引許多ACG文化(動畫、漫畫、遊戲)的觀眾。不過,唐逸敏表示,VTuber已經長出其他客群,像是視VTuber為偶像、以追星心情關注的粉絲。人群像甜食、資本像螞蟻,看到商業潛力,手機遊戲和電腦主機找到VTuber代言,也有手搖飲和VTuber聯名,就連老牌企業南一書局,都打算推出VTuber。
虛擬性帶來無限可能,粉絲與VTuber一起成長
VTuber的發展歷史雖不算長,但從發源地日本開始,已經颳起一股全球性的旋風。2016年,以人工智慧為名的絆愛(Kizuna AI)出道,她有著動漫外表,自稱虛擬VTuber,公認為史上第一人。看到絆愛的成功,日本個人與企業想跟上腳步,歷經以直播取代影片、團體出道等趨勢,Live2D技術也降低成本門檻,讓產業發展益發熱絡。
其中,虛擬偶像事務所Nijisanji和hololive以偶像團體概念推出VTuber,在日本與海外市場大受歡迎,母企業ANYCOLOR(彩虹社)和Cover接連上市,市值衝破千億日圓,營收與淨利屢創新高。
看到和製星船成功駛向全世界,台灣也有人想乘風而飛,2018年出道的台灣VTuber「杏仁咪嚕」便是一例。 訪問杏仁咪嚕時,作為闖進VTuber圈的外人不禁好奇,螢幕彼端有著滿滿活力、妙語如珠的Vtuber,背後到底是誰?因為屬於禁忌,外界無從得知其前世(擔任VTuber以前),觀眾也會守著不問過去、只論今生的默契,就算不知底細,也會毫無保留地欣賞VTuber展現的才華。
和杏仁咪嚕一樣,魔競娛樂創辦人陳彙中嗅到機會,光是今年,公司一口氣推出14位VTuber。遊戲實況主出身的陳彙中熟諳直播市場,他認為長時間陪伴是趨勢,VTuber穩定輸出內容,陪伴觀眾生活,換來粉絲忠誠的回報。去年魔競娛樂旗下VTuber「懶貓子Rumi」,在集資平台挖貝上募到650萬元,今年另一位VTuber「浠Mizuki」也募到870萬元,展現粉絲不吝砸錢的實力。挖貝母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觀察,VTuber的成功有著強烈群眾參與屬性,粉絲會用意見、互動,甚至是金錢方式,參與VTuber的成長。
沒有接觸過VTuber的觀眾,即便找VTuber直播來看,也很難理解虛擬形象魅力,但圈內人卻深深著迷。探究VTuber擄獲人心的根源,關鍵就在,VTuber和觀眾們各自穿透真實與虛擬世界的分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
VTuber以虛擬外觀現身,這層外皮帶來形象、角色以及身份的可塑性,在VTuber的世界裡,什麼都有可能。例如,台灣VTuber「兔姬」自稱是兩歲的兔子,其他VTuber還有神社巫女、尋寶船長及吸血鬼等多元設定,再搭配ACG文化的元素如狐狸耳朵,拓寬粉絲的想像空間。VTuber也藉著外皮得到新身分,不用管現實裡的家境與人際,站上舞台後,只需用盡全力展現自己。
從觀眾角度出發,VTuber所在位置,具有空間上的微妙感。唐逸敏分享,「VTuber可以在三次元(現實)和你互動,但又帶著二次元(虛擬)的濾鏡,那是一個很神奇的狀態,與VTuber有著親近感,同時保持一段可以被體諒的距離。」
因為現實中不會遇見VTuber,相處時反倒能卸下心防,杏仁咪嚕就說,觀眾們在工作或生活中,累積出與人相處的疲憊,和VTuber互動時可以忘記一切,展現傷痕也沒有關係。相對的,VTuber在陪伴之餘,也呈現努力的模樣,彼此是互相幫助的關係。
陳彙中補充,VTuber粉絲承襲日本替地下偶像應援的文化,「用戶看到VTuber會覺得,『我們』是類似的。我無法在台上閃閃發亮,要請你代替我追逐更好的目標。」當觀眾投射理想在VTuber身上,自然就像星辰守護大海、我向你奔赴而來。
個人與企業都能推VTuber,但首先要跨過成本門檻
統計過去兩年台灣VTuber出道人數,粗估接近900人,等同每天都有台灣VTuber誕生。想要以VTuber為職業,可以和虛擬偶像事務所簽約,成為「企業勢」VTuber,也能自行以「個人勢」身份出道。
對比兩者,作為個人勢的兔姬說,差別不外乎資源與自由。企業有資源、有經驗,可以介紹工商機會,推廣上也會集合旗下藝人打團體戰,新人出道時也有前輩帶著,不用從零開始。
VTuber經紀公司米諾文創娛樂創辦人洪唯倫以韓團造星比喻,「一個人是單打獨鬥,跟集體推廣對比,用韓團來說就是solo歌手比團體,團體粉絲多、取向不同,團員塑造迥異風格就能吸引觀眾。」
當然,企業不會平白挹注資金,曾當過企業勢、現為個人勢的杏仁咪嚕說,公司注重趨避風險,也會比較注重商業效益,可能讓VTuber發揮空間變小,甚至要犧牲個人特色。
談到錢,不管圈內圈外人都好奇,VTuber到底賺不賺?
拆解VTuber收入來源,頻道收益占大宗,接著是周邊販售、以及占比較小的工商合作。發展初期,VTuber主要靠訂閱會員和觀眾打賞,不過YouTube抽成抽很兇,YouTube抽3成、Twitch抽5成,如果是企業勢VTuber,等平台和公司分完後,就只剩下殘羹剩飯了。所以,VTuber也會期待有一定粉絲後,可以提升商品銷售比重。業界人士觀察,台灣幾間較大、旗下同時有多名VTuber的經紀公司,營收都有超過千萬。
VTuber光打造外皮就要花20至30萬?
想成為VTuber,最直接成本就是外皮,還有營運工作的時間與人力成本。專攻VTuber建模的株式会社SODAART社長陳宏勳指出,想從零開始建出「外皮」,Vtuber本人要先準備角色設計的想法,並請繪師畫出立繪造型圖,接著要「拆分」圖層,將身體部位、衣服與飾品等細節獨立出來,才能夠讓Live2D(動態2D形象)建模師完成動態模型。
以陳宏勳的經驗,繪師和建模師收費中間值目前落在2至5萬元之間,但若想擁有極度突出的外表,花上20、30萬都有可能。
台灣VTuber目前還是以2D形象較多,因為設備成本較低比全3D化低,只要一台智慧型手機或鏡頭就能夠感測動作;陳宏勳也補充,取得一定成績後,不少VTuber為了節目的豐富度,會嘗試挑戰3D化。
當VTuber走向3D,會增加許多應用場景,洪唯倫舉例,參加展場活動、接下政府合作,還有開演場會等都需要3D,因此「3D在業界算里程碑,也是對VTuber的象徵性肯定。」
不過,3D的花費可觀。旗下VTuber剛募資成功的子午計畫創辦人李壬翔說,相對簡單的模型本身就要7萬,甚至可以達到50萬以上,直播還要租用動態捕捉攝影棚,另外得搭建場景、使用渲染程式,加總動輒超過250萬。話雖如此,他還是看好3D潛力,因為能夠實現出人意表的特效,「例如讓藝人飛起來、觀眾SC的時候有光影,這些實體藝人都無法做到。」
如果去看新出道的VTuber,會發現外觀做工愈來愈精緻。因為競爭激烈,不太可能只靠外表留下觀眾,「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VTuber能夠端出的內容品質,影響很大。
平常VTuber要想企劃、寫直播腳本,還要準備美術素材和社群文案,有工商機會進來的時候,也要與廠商討論細節。個人勢會一肩扛起這些任務,企業勢則有公司協助,當然,人力成本反映在抽成。不具名業內人士透露,先前台灣有成績優異VTuber「畢業」(停止活動),主因就是無法談攏分帳。
接工商、跨域合作,VTuber商業應用多
初生的環境一片混亂,但混亂中也能孕育新希望。從2017年本土第一位VTuber、隸屬於Yahoo TV的「虎妮」出道至今,台灣VTuber產業野蠻生長,最大挑戰始終是收視基礎不夠穩固。日本彩虹社曾在台灣推出企劃,KKBOX與中華電信也曾有VTuber,但專案紛紛停擺。
環境是何時轉趨穩定?關鍵是疫情,讓觀眾在家養出觀看習慣,經營者才有信心投入。幾位有好成績的企業勢VTuber大多在2021年出道。現在開班教學Live2D建模的陳宏勳就說,疫情時案子變多,不只客戶想跟他學技術,補習班也找他上課。
就連政府,都開始挹注資源。像是文策院選中兩組VTuber與科技結合的提案,各自補助250萬元。一組是開發AI VTuber,另一組則是宏達電和春魚工作室合作的360度全視角演唱會。文策院文化科技處處長李懷瑾說,先前就有在高雄辦過VTuber的VR演唱會,這些結合科技的嘗試,都是以前沒看過的新東西,未來VTuber可能走向元宇宙、Web3,希望可以先支持產業的下一步。
隨著客群變大,VTuber們也接到商業合作案件。兔姬分享,自己曾接過酒、咖啡和餅乾,甚至是情趣用品的合作,其實跟直播主和藝人類似,只是和VTuber合作的品牌端,通常本來就鎖定ACG族群為受眾。例如杏仁咪嚕,手上就有推廣輕小說和漫畫的電子書平台的案子。
不過,VTuber發源地日本的趨勢也正在改變。
VTuber可以為美妝品牌代言、還能陪孩子學雙語
唐逸敏觀察,日本VTuber工商方式和合作對象漸趨多元,美妝品牌、日用品,甚至是食物調味料都有合作。身為VTuber觀眾,唐逸敏自己就曾買過聯名香水與彩妝,工作桌上更放滿Vtuber團體VΔLZ的周邊小物。
動作迅速的台灣VTuber、品牌和企業,也在尋找新的異業合作機會。過去幾年有咖啡廳、手搖飲和餐酒館與VTuber聯名。
春魚工作室也曾和台北天文館直播觀星,今年還攜手台北霞海城隍廟舉辦活動,更與大稻埕店家合作,讓粉絲跨入線下。
準備推出VTuber、南一書局公共關係處處長黃安志也分享,VTuber可以陪伴孩子學雙語、讀課程延伸教材,教育應用機會很多。
圖/南一書局看到應用場景,與春魚工作室合作,開始招募VTuber中之人。
想要跨域,一定要看VTuber特性是否適合場景,以觀光代言人來說,重視外在形象、又要產出內容行銷景點,恰好都是VTuber專長。
唐逸敏舉例,日本有些地方觀光單位會打造自己的VTuber作為觀光大使,台灣或許也能發展類似的推廣模式,例如已經有角色設定的高捷少女,也可能也能以VTuber形式,與遊客互動介紹高雄在地特色,甚至跟其他地區的VTuber交流。
林大涵補充,過去有眾多靜態虛擬形象案例,已經收到很好效果,若再透過技術讓角色補上真人靈魂,像VTuber可以跨場域、隨時隨地、高強度出現,他認為發展可期。
另外,找更多IP合作也是方向,但不能受限於現有圈層。 平常VTuber彼此會合作直播,藉此炒熱人氣,也讓粉絲們認識更多VTuber。不過,這仍比較偏向圈內的碰撞,其實還能跨出領域,找其他類型創作者,例如杏仁咪嚕曾參加有實況主、職業選手和Vtuber出席的日本電玩比賽,這種虛擬與真實的連動,在台灣同樣可行。
從日本到台灣,VTuber如蒲公英一般飄洋過海、乘風而來,也確實落地生根。無論是個人勢或者企業勢VTuber,甚至到品牌與企業,還有收視觀眾們,都熱切期盼有朝一日,生根發芽的VTuber能夠成長茁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