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持續延燒,累計至今全國有2萬3756本土案例。有些南部疫區的住戶都噴過1至3次藥了,不過,由於殺蟲劑油膩清洗不易,大家都苦不堪言:「我們很怕登革熱,現在更怕來噴藥」,民間也開始出現疑問:藥都噴這麼多了,為何蚊子沒被殺死?《遠見》專訪病媒防治專家,獨家披露:政府似乎用錯噴藥方式,導致劑量不夠,就像民眾在家點蚊香一樣,只能驅趕、無法撲滅感染病毒的蚊子,疫情當然燒不停啊!
近幾年,拜新冠疫情「邊境管制」「入境檢疫」所賜,登革熱病例少子又少。2020年本土病例僅73例、2021掛蛋、2022年20例,病媒防治專家都很高興台灣防疫有道,豈知今年登革熱又大爆發,死亡人數已達50人。
其中,又以台南最嚴峻,累計至11月15日為2萬400例、高雄居次為1900例;專家預估,最終台南的確診病例恐超越2015年的2萬2760例。
由於2024總統大選逼近,政治議題成為新聞焦點,登革熱反而被民眾忽視了,但疫情並非外界以為的「沒事了」。病媒防治專家預估,「這一波延燒好幾個月,恐怕要拖到明年大選後,才有機會喘口氣,但仍須積極防治,避免跨冬再度流行,是一場硬戰」。
為何學者專家不太看好這次的防治效果?
當今年6月13日,台灣出現第一個本土病例後,從事登革熱防治37年的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副教授黃基森就投稿指出,2023年很嚴峻,是全民防治登革熱的關鍵年,「我很不希望預判成真,結果現在的狀況正是四個多月前我所說的,」他歎氣說。
鮮少人知曉,台灣曾被聯合國讚為「登革熱做得非常有效(very effect)的地區」,1990、1993年的本土病例均為零。
防治登革熱,必須「料敵從寬,禦敵從嚴」
30幾年來,台灣已累積豐富經驗,為何今年看不到明顯成效?黃基森說,防治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政府沒有做到「料敵從寬,禦敵從嚴」。
台灣的登革熱都是境外移入所傳播,邊境篩檢至關重要。去年10月邊境解封後,移工陸續湧入,但機場邊境的攔截率僅50%,意即有半數未被發現而進入社區,大幅增加擴散風險。2023年累計至今有236個境外移入病例。
最關鍵的是,從中央、國衛院到地方的主管多欠缺登革熱防治的實戰經驗,老班底剛好都調換了,導致太晚啟動防治。第一例境外移入病例是在今年元月第一週,直至第一個本土病例出現後才動起來。黃基森說,「第一步錯就算了,後面的也都跟著做錯了」。
例如,政府在爆發的台南仁德區採用熱煙霧噴藥,當時是吹西南風,這一吹,蚊子全跑到北區、東區、永康區以及安南區一帶,又沒有採用圍堵策略,導致登革熱在這五區迅速擴散,一發不可收拾。
過去50年來,國際登革熱的用藥防治都採用「安全有效且經濟」與「適時適地適量」二大原則。不知為何今年南部的登革熱防疫,中央與地方似乎反其道而行。黃基森提出以下四大疑點:
首先,就安全的原則來看,登革熱殺蟲劑有20幾種,這次南部縣市多分別採用了46、47年的賽滅寧與百滅寧殺蟲劑,這些都是聯合國、台灣環境部公布的環境荷爾蒙藥劑,雖未被禁用,但對人體與生物的生殖力有負面影響,且為致癌藥劑,並非安全的殺蟲劑,更不宜在室內大量使用。
「兩種老藥相對便宜,卻是先進國家不推薦的登革熱殺蟲劑,為何我們要選用相對不安全、且有高度抗藥性的老藥劑?」一位熟悉殺蟲劑的人士提出疑問。
殺蟲劑的劑量不夠,只能驅趕、無法消滅蚊子
第二是「有效」的原則:噴藥必須有「霧滴」才有效,南部縣市未採用過去曾有效控制疫情的「超低容量噴灑」技術與藥劑,改採添加助煙稀釋劑(乙二醇)、32°C即汽化且效能低的熱煙霧噴灑法,殺蟲劑變成煙而往上飄,很難殺死蚊子。為何要採用無效又有風險的噴藥方式?
黃基森進一步強調,乙二醇是高毒性的有機溶劑,成人服食30毫升就有可能會致死,不僅沒有殺蟲效果,在室內噴灑後的氣霧濃度,很容易超過室內最高容許的濃度值。
10月27日,台南東區有一棟透天厝竄出火苗,剛好是衛生局領化學兵入內噴灑後起火,屋主懷疑與噴藥有關,求償千萬國賠;台南衛生局表示,正常情況並不會造成燃燒,要等調查結果出爐才能確定。
錯誤的噴藥方法會導致劑量不足,無法消滅病媒蚊。要殺死一隻病媒蚊,需要10個奈克殺蟲劑的劑量,至少要在排水溝噴10秒鐘,不是晃一下就走,而熱煙霧噴灑法的劑量僅1至2個奈克,只能驅趕,無法消滅。「就像民眾在住家點蚊香一樣,不會殺死蚊子」。
其實,衛生單位很容易辨識有無效果,噴灑後進行捕蚊工作時,如發現蚊子沒有陣亡,表示劑量不足,方法不對。黃基森建議各縣市,不是發包完就沒事,需有專家確認藥劑及劑量,同時進行蚊蟲監測評估工作,否則噴灑再多次,蚊子都不會死。
為何捨棄飲用水,改採高價的乙二醇稀釋?
第三是「經濟」的原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指引顯示,有效防治登革熱,應選用「飲用水」加以稀釋。這次南部疫區多選擇成本較高的乙二醇,未遵循國際常規。
一位熟悉內情的人士指出,國際上,沒有一個國家從事登革熱防疫時,捨棄飲用水,改採乙二醇,我們為何去買高價且對人體有害的有機溶劑?有點匪夷所思。
第四是「適時適地適量」的原則:政府規定有確診病例依法都要噴藥,以目前2萬多例來看,疫區已超量使用50公噸以上的殺蟲劑,還有全世界第一用量的乙二醇。病媒防治界的專家私下說,「二者都可以申請金氏世界紀錄了」。
當科學的第一步沒做對,自然引發民怨,所以登革熱防治也是一門藝術。如果用錯方法,一而再、再而三噴藥,仍無法降溫,就會產生惡性循環,讓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
總而言之,登革熱防治,不是做了沒有?而是做對了沒有?錯誤的決策會讓基層疲於奔命,不停地噴藥、稽查,每天20個病例就會超出地方衛生人員的負荷;甚至浪費公帑、目前防疫預算已擴編至數億元,並造成市民染病死亡的遺憾。
競選造勢活動會增加跨地區、跨縣市的傳播機會
從防治的角度來看,成效確實不盡理想。目前本土病例呈常態分布「緩緩上升至高峰,再緩緩下降」,就知道非人為介入的防治結果,而是靠氣溫的變化。蚊子不易在16度以下的環境生存,天氣變冷後,壽命會變短,登革熱自然消退;如果防治成功,病例數會呈墜涯式下滑,不會飆高後,才緩緩下降。
較令專家遺憾的是,今年的防疫特別由國家隊的國軍化學兵、國衛院負責噴藥,卻未達到控制目標,凸顯台灣防治傳染病的脆弱與潛在危機。
過去,台灣的登革熱防治成績都排名百大之外(名次愈多成績愈好),僅2015年挺進前10大。黃森基指出,今年很有可能重返前10大,且台南的疫情早超過新加坡的確診總數,堪稱是「追新趕十」!
防治有缺失是主因,但今年的狀況也比較特殊。剛好遇到大選前夕,造勢活動一場接一場,民眾大量集結,也會增加跨地區、跨縣市的傳播機會。
另外,今年的梅雨豐沛,也增加病媒蚊的密度,繁殖延續達十代以上的數量;且在台南與雲林的登革熱,都是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同時傳播。多重的因素以及防治經驗不足,導致成效不明顯。
其實,登革熱並非無法防治。每年一至五月是境外移入散發期;六、七月為本土病例醞釀期;八至十一月是高峰期,只要中央與地方政府落實過去成功的防疫措施,使用正確的殺蟲藥與劑量,自能快速控制疫情,不讓登革熱持續擴散且長時間延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