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成長的60%與房地產的繁榮有關,成也房地產,敗也房地產。地方政府以土地招商引資,出租給企業與開發商,支持日益龐大的地方建設與人事支出;企業因低廉的土地成本,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高,出口日益繁榮;土地開發商得以迅速提供高品質新住宅,取代舊社區。在這種正向經濟循環中,企業利潤擴大,百姓所得提高,房價提升,政府稅收增加,但同時炒作房地產逐漸猖獗。
房價飆漲給大家增加槓桿的強烈動機,民眾預期房價持續飆漲,借錢投資房地產;開發商看到住宅供不應求,大量融資開發新社區;地方政府的土地出租價格不斷提高,激勵官員舉債加強地方建設,美化績效考核;企業因握有的土地價值高升,容易向銀行融資。接著房地產證券化發生,許多金融商品(並未受到主管機關監管)的報酬與房地產價格與債權連動,讓基層百姓也能介入房地產相關的投資。結果就是房地產價格飆升至泡沫的地步,2021年,大陸沿海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價格與所得比,已與日本1990年時房市崩盤的程度不遑相讓。
房地產商及地方政府相繼進入財務危機,產生系統性風險
中國政府早知地方政府與房地產公司的債務將無法支撐,2020年新冠疫情尚未爆發前,已開始嚴格限制房地產企業的槓桿程度,並且要地方政府的債務透明化(揭露表外債務),同時降低槓桿,但是運氣奇差,新冠疫情及封城政策對經濟的打擊太大,造成以槓桿促進成長的經濟發展模式無以為繼,房地產商及地方政府相繼進入財務危機,產生系統性風險。經濟成長趨緩使得民眾所得停滯或減少,加上股市不振,所投資的金融商品價值減損,房地產價格下跌,讓大家感覺變窮了,被迫減少消費,並加速付清房貸,降低房產的風險。
綜上,西方媒體認為中國經濟沉痾已久,難以回春,似乎頗有道理。但是中國尚有一些讓人樂觀的客觀條件。在房地產市場方面,中國政府正責成各單位完成在建房地產工程,避免造成社會不穩定,同時將大量增加公租房,促進建築業復甦,並提供到城市工作的青年居住需求;中國的人口出生率下降趨勢將有機會穩住,因為都市化程度尚低,在一胎化的政策結束後,農村出生率應會適度提高;中國的產業完整,儘管某些高科技領域落後歐美,華為Mate 60的發布顯示差距正加速縮短中;國內消費占中國經濟發展的比例不到40%,與先進國家動輒七成比較,還有許多空間;中國人仍努力想增加所得,在中共鼓勵民營企業創新及新創事業的氛圍下,有發展空間;地方債正加速透明化,中央債務占GDP的比例不到七成,應可避免地方債失控;中國正加大力度投資在未來成長的產業。
中國正在瘦身、降低槓桿、準備未來成長的能量,未來一年應是中國經濟成敗的關鍵時期。
👉 掌握議題動向,一起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原載於2023年10月號《哈佛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