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巴菲特、馬斯克無視美債降評,為何敢持續加碼?

廖君雅
user

廖君雅

2023-08-08

瀏覽數 15,500+

美債降評,部分投資人擔心重演2011年標普降評引爆股市重挫的慘況。但為何巴菲特、馬斯克卻仍大膽買進?Pexels by Karolina Grabowska
美債降評,部分投資人擔心重演2011年標普降評引爆股市重挫的慘況。但為何巴菲特、馬斯克卻仍大膽買進?Pexels by Karolina Grabowska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將美國債信評等從「AAA」降為「AA+」,引發國際市場一陣上沖下洗。但股神巴菲特、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卻仍大膽買進!難道這些有錢人和市場想的不一樣?

惠譽是全球三大國際信評機構,在8月1日宣布將美國信用評級從「AAA」降為「AA+」,雖然只降一級,卻引發軒然大波,即便已過一週,後座力仍然十分強勁。

美債是全世界金融商品訂價的基礎,其動向自然倍受關注,而且被降評,也意味著一些法人機構必須跟著調整投資組合。

其實,這是2011年繼標普全球(S&P Global)降評,第二家摘除美國頂級債信評等的機構。理由在於,債務上限的政治僵局一再出現、凸顯出治理危機。

消息出爐後,美股與美元同步走弱,部分投資人擔心重演2011年標普降評引爆股市重挫的慘況。

三大信評只剩一家沒對美債降評

2011年有何重大事件,竟讓「大到不能倒」的美國政府被降評?關鍵就在於美國債務上限經常觸頂,每當逼近上限,依照法條就必須回到參、眾兩院的談判桌上解決,但當時民主黨、共和黨的角力相當激烈,僵持到最後一刻才和解。

標普當時的說法是,美國政治風險大幅上升,因此首度降評美國主權債、由AAA 降到 AA+。雖然其他信評機構沒有跟進,但美債首度被降評等,引發全球市場恐慌,股債匯市都出現明顯修正,美股應聲下挫16%。

此次,惠譽調降美國債評並非空穴來風, 早在三個月前,就暗示美國已列為「負向觀察名單」。當時,美國也正陷入舉債上限的談判僵局,美股甚至大跌兩成,最後時刻才拆除美債炸彈引信。

但也有不少經濟學家示警,美國債務上限談判雖然表面上看來是幾乎都會解決的「假議題」,但卻是每兩年就會碰到一次的高頻風險;加上兩黨不輕易放寬債務上限,每次若進入政治談判的角力延長賽,便會造成投資市場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三大信評機構,目前僅剩穆迪(Moody's)沒降評,仍將美國債信維持在AAA評級。

目前全球三大信評機構,僅剩穆迪沒降評,仍將美國債信維持在AAA評級。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目前全球三大信評機構,僅剩穆迪沒降評,仍將美國債信維持在AAA評級。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為何經濟學者不擔心,股神還喊買進?

美債降評,但股神巴菲特不但沒在怕,還要喊著「繼續買」,對外表示旗下投資公司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將不會暫停購債。他甚至認為,人們不應憂慮美國債券前景。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甫買下全球社群媒體平台推特(Twitter)、更名為「X」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用行動表態,點讚巴菲特觀點,認為購買短天期美國國債是「無腦者」(no-brainer)就可以做的無腦投資。

大神們喊進,對許多偏愛美債的投資人來說,著實是一劑強心針。以無風險投資指標、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來看,仍超過4%,持續吸引資金匯聚。

   經濟學者普遍不擔心美債降評,有一派論點指出,當避險氣氛上升,仍然會有大批資金湧向美債或美元等相對安全的標的,就連台灣央行官員也強調不要太恐慌。

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費羅利(Michael Feroli)在近日報告中,就修正對於美國經濟唱衰的預測,最主要除了第三季GDP成長力道強勁,大幅超乎該行先前預測,還包括國會舉債上限僵局化解、美國銀行危機未再蔓延,以及勞力供給已有改善等,均是正向指標。

目前,美國經濟「軟著陸」的機率確實提高了,因為美國在去年啟動的一連串猛爆式升息之下,可以將通膨率逐漸壓低至2%的目標水平,卻不至於引發失業率飆升和經濟衰退的風險。

對市場投資人而言,這相對是好消息,不僅GDP保持正增長,更有望支撐美元表現。

但如果要逢低加碼美債,美國債限問題持續發作,仍然帶來經濟風險。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評估,美國若處於債務違約邊緣,經濟成長率將減少0.3%,而債務長期無解,更會對經濟造成6.1%的傷害。

回顧6月初,美國總統拜登簽署《2023年財政責任法》,他更特別舉辦一場電視直播,向全國民眾宣稱兩黨預算協議避免了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只是,美國國會核准的總借款上限為31.4兆美元(約新台幣994.4兆元),當舉債上限不斷提升、甚至取消,結構性的赤字問題遲遲無法根除之時,不僅損及美國政府威信,投資人也得關注美債信評是否持續被調降,以及可能引發的後續效應。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